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患者一般的症狀是腹瀉和嘔吐。如果病情嚴重,食物中毒是可導致死亡的。食物中毒可分為化學性和細菌性兩種。後者在香港較為普遍。由於在外觀上很難分辨食物是否已沾上細菌,故此人們很多時會吃了一些有問題的食物而不自知,因而患上細菌性食物中毒。

  2. 同月26日,馬偕醫院通報一名食客於19日至餐廳用餐後陸續發生反胃、腹瀉、嘔吐等症狀,21日凌晨赴院急診,因肝衰竭轉加護病房救治至今 [10] [11]。 後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亦通報一名食客已被送加護病房救治,採以 葉克膜 維生。

  3. 序言. 症狀. 參考. 大腸桿菌O157:H7型 (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是一種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是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感染者通常發生出血性 腹瀉 ,尤其在年輕 兒童 和年長者中,有時導致腎衰竭 [1] 。 傳染通過糞口途徑,很多病例與吃未煮熟或污染的 牛肉 和 豬肉 、游泳、喝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蔬菜有關。 2009年,在 馬薩諸塞州 、 緬因州 和 康乃狄克州 已銷售新鮮的 紐約州 碎牛肉身上,發現 大腸桿菌 O157:H7型蹤跡,若未加熱至全熟,容易衍生疾病 [2] 。 症狀 [ 編輯] 感染大腸桿菌O157:H7型,通常會導致嚴重急性出血性腹瀉(亦可為非出血性腹瀉)及腹部絞痛。 僅少數人出現發燒,症狀多在5至10天內緩解。 亦可為無症狀感染。

  4. 其他人也問了

    • 發現到命名
    • 傳播途徑
    • 外部連結

    1968年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諾瓦克發生了流行性腸胃炎,從患者的糞便裡檢出病毒,被稱為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 1972年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它形狀呈小型和圓狀,被認為是小圓結構病毒(Small Round Structured Virus: SRSV)的一種。之後,從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患者身上接連發現與諾沃克病毒相似的小圓狀結構病毒,被稱為「類諾沃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或小圓結構病毒。另外在日本還發現了札幌病毒(英語:Sapovirus)。 這種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小圓結構病毒有兩種,即類諾沃克病毒和類札幌病毒。2002年8月,在巴黎召開的第12屆國際病毒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Virology)上...

    諾羅病毒的感染全年均可發生,尤以冬季較多。 傳播途徑主要有感染性食物中毒和傳染性胃腸炎。生食海貝類及牡蠣等水生動物是該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也會從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患者的嘔吐物及糞便,或者乾燥之後通過塵埃感染。 由於該病毒可以在體外環境存活達三個星期之久,間接接觸是長期被忽略的傳染管道。比如患者便後或嘔吐後洗手不夠徹底,則會污染門把手,水龍頭,遙控器,毛巾,衣物等,健康人接觸過這些物品再手拿東西吃,或準備食物,就可能感染。 預防的關鍵在於患者和健康人群都頻繁地用肥皂和熱水認真洗手,特別是進食前和如廁後。被患者便後或嘔吐後接觸過的物品和台面,要用含氯漂白劑清潔。 患者的唾液也含有該病毒,不能共享餐具和飲食。患者一般三五天後恢復健康,傳染性減低。但物品上所帶的病毒可以存活兩三個星期,被污染的水源里...

    諾如病毒感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香港政府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繁體中文)
    慎防感染諾如病毒[永久失效連結] 醫院管理局 (繁體中文)
    諾如病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香港中文大學 (英文)
  5. 理論上來說,食物中毒是百分之百可以預防的,但由於食品於供應鏈中涉及的人數眾多,無論採取多少預防措施,病原體都可以被引入食品中,所以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預防。

  6. 食物性肉毒桿菌中毒指的是患者吃了被肉毒桿菌素汙染的食物;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則是因為肉毒桿菌在嬰兒的腸道中繁殖,並釋放肉毒桿菌素,通常這種情形只發生在免疫機轉尚不完全的嬰兒(六個月大以前)如蜂蜜可能被肉毒桿菌芽孢所汙染,受汙染的蜂蜜對成年人無害,但肉毒桿菌芽孢卻可能在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嬰兒身上生長並釋放肉毒桿菌素而致病;創傷肉毒桿菌症則在街頭濫用藥物注射毒品的人身上較為常見,但一般而言,只要肉毒桿菌進入缺氧的傷口中,它就會開始釋放毒素。 肉毒桿菌並沒有人傳人的能力,診斷肉毒桿菌中毒的條件是在患者身上找到肉毒桿菌素或肉毒桿菌 [2] 。 預防與治療 [ 編輯] 預防肉毒桿菌中毒首重食物保存。 毒素在大於攝氏85度的狀況下加熱超過五分鐘就會被破壞 [2] ,或者將pH值控制在4.5以下 [3] 。

  7. 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illness/disease)又称 食媒性疾病 ,俗称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泛指所有因为 进食 了 受污染食物 、 致病 细菌、 病毒 ,又或被 寄生虫 [1] 、 化学品 或 天然毒素 (例如: 有毒蘑菇 )感染了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根据如上各种致病源,食源性疾病可以分为四类:化学性、细菌性、霉菌毒素与霉变性、有毒动植物性。 食物中毒发病为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可区别于其他食源性疾患。 1994年中国 卫生部 颁发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已废止 [2] [3] )从 技术 上和 法律 上明确了食物中毒的 定义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