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這50萬筆國人基因資料、並且與醫院端病歷串聯,形同台灣人生物密碼的「金鑰」,正當謹慎運用,可開啟疾病治療、預防醫療、甚至健康產業的新紀元;但它同時也存在,讓台灣人「生物弱點」全都露的風險,除有高度商業價值、同時也具開發「生化武器」的潛能。 《報導者》團隊訪查發現,原本被賦予厚望的TPMI計畫,如今成為中研院、行政院和衛福部的燙手山芋。 精準醫療時代帶來了新的法規與臨床研究的挑戰,生物資料既沒有檢體、卻比檢體帶有更多的隱密資訊,既屬於研究、卻又同步提供了檢測診斷的資料,甚至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巨型聯盟式」研究計畫──一個主計畫無限擴增子計畫,應屬極機密與高控管的資料庫竟有上千名協同主持人都可以使用。

  2. 2019年6月23日 · 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 統計 ,過去10年,有100萬隻穿山甲遭盜獵,數量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危」等級,下一個階段就是野外滅絕。. 而台灣,極可能是穿山甲最後的保育基地。. 根據 屏東科技大學研究 ,台灣穿山甲野外族群密度 ...

  3. 2019年6月29日 · 今年農委會 終於解禁 ,最快2019年7月開始,台灣人終於也能買到新鮮山竹。 為什麼山竹不能進入台灣? 山竹被禁止進口,其實是因為出產山竹的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是害蟲「楊桃果實蠅」和「木瓜果實蠅」的疫區,而台灣,可還沒被這2條蟲蟲污染。 楊桃果實蠅和木瓜果實蠅會將卵產在山竹厚厚的果皮裡,待幼蟲出生就可飽餐一頓。 由於山竹的皮是紫黑色,蟲卵又非常小,肉眼難以辨識,一不小心,蟲卵就很可能隨著山竹被夾帶進台灣。 為了保護國內農業,2003年起,台灣就禁止新鮮山竹進口;冷凍山竹則還是可以進口。 既然蟲卵難防,為什麼農委會7月卻要開放新鮮山竹重回台灣? 原來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修改了檢疫條件 ,要求進口山竹前,要先用攝氏46度、持續58分鐘蒸熱果實中心,殺死楊桃果實蠅和木瓜果實蠅。

  4. 2024年1月23日 · 台灣是全球少數可生產高階工具機的國家,雖然品質不若德國、日本,但因為價格競爭力,讓MIT工具機有「物美價廉」的優勢。 2022年2月,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德國、日本隨即跟著美國制裁的腳步,擴大管制工具機出口俄羅斯,以防機器進入軍工產業協助製造武器。 而未同步跟進的台灣,便成為俄羅斯高階工具機的主要來源。 這個現象終究引來美方關切。 2023年1月4日,經濟部宣布擴大對兩俄(俄羅斯、白俄羅斯)的出口管制,原本可正常賣進俄羅斯市場的台灣工具機,頓時失去出口目的地排名第五位的重要市場,也嚴重打擊部分倚賴俄羅斯市場的中小企業。 於是,一條繞道土耳其輸入俄羅斯的工具機路線隱然浮現,部分甚至可能流入被美方列入黑名單的俄羅斯軍工業者。

    • 「愛分享」的穿山甲
    • 「穿山甲」名號怎麼來的?
    • 公穿山甲比母的更愛趴趴走

    分布在台灣的「中華穿山甲」喜歡住在洞穴裡,依靠長長的舌頭舔食螞蟻和白蟻維生,對蟻類的氣味非常敏感,發現食物後,會用強而有力的前爪挖洞,直搗蟻窩,因此穿山甲也是大自然界中鬆土的好幫手。 而在飽餐之後,穿山甲也很有「良心」,不將蟻窩吃得一乾二淨,會將殘餘在地表的食物殘骸,分一杯羹給其他動物。而牠平常覓食和睡覺的洞穴,也是鼬獾、食蟹獴和白鼻心的公共旅館,提供牠們庇護的場所,連穿山甲都會利用其他穿山甲挖好的洞。

    穿山甲的「穿山」名號,正是由來於牠絕佳的打洞技術。根據屏東科技大學在台東縣延平鄉鸞山社區的研究,平均每100公頃,就有1萬個穿山甲洞穴。 一般路邊看到的穿山甲洞穴,大多屬於「覓食洞」,深度僅約1到3公尺;平常睡覺的「居住洞」,穿山甲則會非常認真挖,深度可達到6公尺。穿山甲通常將居住洞設置在比較陡峭、隱密的斜坡邊,才能確保一日好眠。 中華穿山甲不只會挖洞,也喜歡爬樹,原因同樣是為了吃。穿山甲會利用尾巴當作爬樹的輔助義肢,爬樹吃螞蟻;同時尾巴也是母穿山甲背小穿山甲外出的工具,所以一旦牠的尾巴被野狗、獸鋏、車子碾傷,很可能就失去爬樹的能力了,繁殖育幼也會受到影響,在野外競爭力急速下降。 分布在台灣的中華穿山甲平常睡覺時,會回到地面的洞穴,不過其他物種如亞洲的「馬來穿山甲」和「菲律賓穿山甲」,以及非...

    屏科大為穿山甲裝上追蹤器,發現公的穿山甲,活動範圍達到100公頃,母穿山甲則只有20到30公頃。專家推測,公穿山甲可能是為了尋找伴侶,所以活動範圍才這麼大。 一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是26公頃,公穿山甲卻能活動遠超於此好幾倍的範圍,可見牠們為了繁衍後代相當努力。 諮詢專家/孫敬閔(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研究所博士)

  5. 2019年7月22日 · Chinese-English stories. 台灣驚人創下8年長期追蹤野外穿山甲的紀錄,在成功經驗背後,專精「聞屎」研究者和當地居民的合作正是關鍵因素。

  6. 2020年7月15日 · 雖然農委會已明訂魚電共生的要件,是必須要有7成地主和7成養殖戶同意,才能劃設專區;魚塭也最多只能有40%面積覆蓋光電板,並且種電後也必須維持養殖,並每年保持原先7成以上的漁獲量;但漁民仍會擔心憂慮光電設置後,若不用清水而用清潔劑清洗,會不會造成土壤或水質汙染? 光電支架或浮台會不會影響養殖操作? 面積縮減後,產量和收入能不能維持? 會不會某一年歉收就被撤照? ⋯⋯種種問題,都有待政府訂出明確規範來釋疑。 另外,光電設置除了拉高租金以外,還會不會造成地皮炒作? 會不會導致居民迫遷或喪失工作? 事先有沒有和鄰近社區居民及NGO(非政府組織)溝通,釐清解決大家擔心的問題? 設置光電勢必改變鄰近地貌及影響周圍文化景觀,必須如何降低衝擊?

  1. 相關搜尋

    光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