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影片最後,出現一段話:在英國,家受害者有40%是男性 。 雖然這是指英國的比例,但實驗的意義,是想讓大家知道,不該把施 者與男性畫上等號,女性也會對男性施加暴力。 受暴者並非僅限於單一性別,被 害者涵蓋男女兩性別。因此,性別

  2. 台灣近年發生多起「情殺案」,這種『愛不到就殺了你』的可怕心態,彷彿 是社會不定時炸彈;為什麼加害人總認為被害者有義務滿足自己對關係的想像 或是對性的期待?為何當他們「被拒絕」時會失控犯案,甚至認為自己有權奪

  3. 近日發生了好幾起的情殺案件,拳擊教練殺害女友、直播主遭前男友奪走性命,以及屏東男子殺害前妻,當我們仔細去觀察網路各大留言板,會發現諸多網友都會習慣性矇著眼地指責女方「識人不清」,或一昧認為「網路交友肯定自己就有問題」,人命輕如鴻毛,看著你一言我一語的「她也有錯」,人人其實手上都握著一把利刃,往受害者身上再補上一刀又一刀。 這樣的話語環境,對施者來說,幾乎是整個社會都會幫他掩護—「因為那個女的有問題嘛」,同時,咎責被害者的習慣,更是不斷將被害者推向噤聲,將其禁錮在危險的親密關係暴力之中。 社會環境對女性的歧視,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即使女性自身權益受到損害也不能替自己發聲的潛規則,如此,當她深受險境,也會因為社會輿論常對受害女性說著:「妳也有責任。 」於是就愈將她們推入不敢求助的危險環境之中。

  4. 霸凌問題已在社會或是校園中成為備受重視的議題,處理霸凌事件的根本解 決之道,除了培養霸凌者的同理心,讓他了解被霸凌者的感受之外,還要打破各 種單一霸權的現象,使人人都能出自內心地尊重彼此的多元差異。 營造一個友善的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應 該抱持的態度是拒絕成為霸凌者,同時在目睹霸凌 行為時勇敢站出來阻止。 很多時候,旁觀者的沉默 往往是壓倒被霸凌者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從今 天起,讓我們一同為了友善環境而努力,也齊聲對 霸凌惡勢力說:OUT! 談霸凌-認識布利(Bully)先生/小姐. ~讓我們共創友善校園環境,反霸凌行動大家一起來~

  5. 隔著螢幕的 6惡 7離孩子有多近? 有鑑於數位科技發展迅速,網路及其他數位環境之性別暴力叢生,已然對 於隱私權與人身安全造成實害,青少年常利用社群軟體或手遊交友,「裸聊視 訊詐騙」的未成年受害者逐年增加,一場「數位性別暴力」的風暴正在襲擊

  6. 101 年6 月4 日臺訓(三)字第1010101395號函修訂. 103 年5 月12 日臺教學(三)字第1030056985號函修訂. 時. 限. 24. 小. 時. 學校教職員工獲知疑似事件. 申請調查或檢舉.

  7. 上個月,在維士比文教基金會的邀請下做了一場演講,講題是:「與天使一起 工作 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會後,許多媽媽們特地留下來,與我討論家 中「寶貝」的情緒問題。 現在的孩子,多半是獨生子女,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因此,遇到困難或不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