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前言. 本講要講的是《無量壽經》經文的摘要。. 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阿彌陀佛,因為他在修行菩薩道的階段,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最後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來救濟一切眾生。. 敘述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以及發願的願文,就是《無量壽經 ...

  2. 聖嚴師父. 根 據《阿含經》以及大乘經典所見,凡是佛法流行的國家,都能夠人民安樂,且物產豐富、環境優美,所以佛也鼓勵國王、大臣等當政者,要用十善法來富國佑民。 譬如說,佛教的「輪王思想」也就是「仁王思想」,亦即國富兵強、人民安樂,不用霸道、推行仁政,便能使得天下歸從、世界統一。 在《梵綱經》裡,鼓勵所有的國王、大臣等執政者,都要護持佛法,受菩薩戒、行菩薩道。 換言之,是用菩薩的威德與慈悲智慧來治理國家。 如此,便能得到諸佛菩薩及龍天護法的護持,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有一部《仁王護國般若經》說到,如果遇到國家動亂或迫害,以及盜賊作亂破壞國體,是因為「國土亂時,先鬼神亂,鬼神亂故,萬民亂;賊來劫國,百姓亡喪,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異,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時失度,多有賊起。

  3. 就在八歲時,他力戰群師,許多論師甘拜下風,而受到國王讚賞。 即使當他外出拜刪奢耶為師,只有短短的七日,就能代為說法,升為上座弟子。 由於刪奢耶已無法教育舍利弗,因此舍利弗離開刪奢耶,偶然的機會才聽到因緣法時,而皈依佛陀。 舍利弗為僧團中重要的護持者。 由於他的智慧,經常使外道能臣服佛陀教義之下。 從他對堤婆達多的破合和僧事件,及他替佛陀到舍衛城建祇園精舍,就能看出舍利弗不凡的成就。 而舍利弗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先圓寂者。 神通第一目犍連. 由於過去世曾以捕魚為業,造下極重的殺業,而後由於一位修行者示現神通,受到感化,因此就發願也能修得神通,目犍連果然感此願力,而修得大神通。 目犍連與舍利弗從小就是好友,長大後也一同皈依佛陀。

  4. 所謂「假令身止」,是指處身於被諸種苦毒煎熬的五濁惡世之中,凡有貪瞋痴等煩惱眾生所在之處,法藏比丘就到該處,精進不懈利益眾生,修種種忍辱行,永不後悔。 現在諸位菩薩來聽此經,也該學習阿彌陀佛這樣弘深的大悲願心,明末蕅益大師,曾受此經感動,也發了四十八願。 為了成就安樂世界,為了成熟眾生,就得從現在開始,於諸苦毒環境之中,都要永猛精進、難忍能忍、永不退心、永不後悔。 七、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繼續告訴阿難尊者:法藏比丘說了以上的頌辭之後,他就稟告世自在王如來說:「佛啊!

  5. 國王淨飯王敕命五百名最尊貴的剎帝利子孫出家。 優婆離想到自己想出家而不能出家的痛苦時,不覺淚如雨下。 諸王子們紛紛解下身上的珠寶瓔珞送給他,可是優婆離的內心掙扎良久,最後終於下定決心,頭也不回地往佛陀處跑去。 淨飯王與五百王子隨後趕到,根據佛陀的戒法,必須向比較早出家的優婆離頂禮。 國王與諸王子內心中有許多疑慮,可是後來還是克服我慢執著,向首陀羅賤民出身的優婆離頂禮一拜。 優婆離能在佛陀的座下出家,證實佛陀的教義是平等而慈悲的,並不因為階級種姓而有所分別。 而優婆離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也表示任何人只要肯努力,都有機會修行證果。 多聞第一-阿難陀. 出家的貴族子弟之中,另一個表現優秀的人,是佛陀的堂弟阿難陀尊者。 阿難與佛陀相差二十多歲,他以記憶力好、理解力高而被佛陀選為侍者。

  6. 借花獻佛有典故. 黃國媛. 在佛本生故事中記載曾有一位名為善慧的婆羅門弟子,在參訪至蓮花城途中,聽說燃燈佛將前來蓮花城說法,善慧於是想以鮮花來供養燃燈佛,但是國王已先一步將城中所有鮮花都收納齊集供養燃燈佛。. 正當善慧尋遍全城也不得鮮花 ...

  7. 《佛說阿彌陀經》是源於無始劫前,法藏國王聽世自在王佛說法後,因法喜充滿,隨即棄捨王位出家,是為法藏比丘。 出家後,精進修行,佛為法藏比丘開示修行的心要及示現出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淨土及穢土,法藏比丘以五劫時間觀察思惟後,取其精華並發四十八大願後成佛,成就莊嚴的西方極樂淨土。 經中以「執持名號」最為要,一心不亂地持名念佛,直至心口相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能求生西方淨土。 「三時繫念」是邀請六道眾生一起晝夜不懈,一心念佛,出離貪、瞋、癡三毒、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直至成佛,還入娑婆廣度眾生。 「懺悔」是最慈悲的方便法門。 無始劫以來,眾生以身、口、意,造作無數惡業,業力造就果報,娑婆世界的八苦交煎,不懺悔業難消,業報隨時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