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愷樂比基尼寫真下載 相關

    廣告
  2. Update Your Swimwear With Trendy Bikinis, One Pieces & More. Shop Today! From One-Pieces To Bikinis, There's Confidence In Knowing You're Ready For Anything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30日 ·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 對大眾媒體的絕對抵抗
    • 去除人類情感表達的「零度影像」
    • 從思考「某物再現」到「影像本身」

    什麼是用人類視角扭曲的世界?只要我們打開臉書、Filckr、Instagram、電視,又或者街上的廣告看板等等,便可以看到近乎制式化的影像,他們都用極大的聲音誘惑我們賦予這些影像意義(通常是要我們消費)。這些大量又高速流動的影像不斷地朝我們狂奔而來,我們的眼球近乎過度承載,日日沉浸在海量圖像中,並視這一切為理所當然。 中平對大眾媒體抱持高度懷疑,因為他們都脫離不了主流意識形態的管制與操作。換言之,在媒體上,每張照片都經過編輯審查,決定哪些照片不能發,哪些照片符合大家的口味(畢竟媒體要吸睛,否則沒點閱率,否則吸引不了人消費)。而我們不斷的受到那些符合大眾口味的照片渲染,於是我們的感性就趨於同質化,只會欣賞那些符合既有感性框架的照片,而看不到那些被審查後「不可見的照片」,又或者無法停下來欣賞照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平積極的抵抗既有的攝影語彙,而且對大眾媒體絕對不信任,同時也批判某種充滿個人表現或自溺的攝影語彙。 然而,他還是執著於攝影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試圖捕捉某種絕對現實(而非人類扭曲過後的世界),於是,他轉向了一種「非人」的攝影方法──「植物圖鑑」,也就是去除人類情感表達的「零度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近來歐陸哲學也興起某種以客體為導向的思維,對人類中心主義提出批判,並考慮某種「絕對偶然的客體」(參照思辨實在論)。 對照來看,中平卓馬的植物圖鑑,也是試圖透過攝影實踐這種直接面向世界的哲學思考。簡單來說,人類中心指的是現代哲學(笛卡兒或康德等等)強調的主體思維,這些以主體為中心的思考都不斷地膨脹人類,強調我們只能用人類有限的框架系統去認識世界,並不斷的以人類進步觀的角度發展...

    面對《為何是植物圖鑑》般冷調的作品,不少人覺得沉悶無聊(包括讀他理論的愛好者)。然而,相對於大眾媒體所包裝的又或是浪漫、詩意、朦朧曖昧的作品,不斷誘惑我們賦予照片制式的意義,中平的圖鑑作品卻絕對的「切斷」了照片的意義,狠狠地打斷我們思考照片的慣常角度,從「某物再現」回歸到對於「影像本身」的思考,重新以開放心態面對世界未知的那一面。 因此,與其用一般「再現的方式」考慮中平的攝影,不如用影像的運作機制思考。也就是說,我們或許不要只是透過再現方式思考中平的作品。比方說,中平無差別的拍攝日常生活的植物、石頭、雕像、貓、招牌等等,或者這些被攝物有什麼特別隱喻(比方說生、死、愛、慾望等等)。更重要的是他的「行為」,以及這些影像如何切斷觀看的慣常機制,讓我們彈回來思考「攝影本身」?換言之,我們不該只是關注...

  2. 2018年3月21日 · 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角度來思考「傳統與當代」攝影之間的關係。不管是當代藝術或當代攝影,往往是被「既有美學體制」的和諧旋律所排斥在外的「雜音」。而這些「被排斥之物」的形成,恰恰是「既有美學體制」(現代主義般的整全系統,而這個系統就如同強調攝影本質般,容易變成教條而排斥 ...

  3. 2020年2月15日 · 這種親密觀看在當代攝影的發展脈絡裡已成為一套私寫真傳統。 相較於當代攝影的另一大宗── 杜塞道夫學派(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客觀大畫幅疏離距離冷面地讓人凝思私寫真有更強的本真性Authenticity),他們通常透過技術量很低畫面隨意具象主題與個人化角度喚起人真摯的共感。 此外,這些作品也呈現強烈主觀性,而這種主觀也同時扣合我們觀看經驗的主觀。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感覺到作者身體在場的流動,作品也不只是再現同志文化的事實。 儘管本真性有上述的積極意義,但攝影學者露西.史特(Lucy Soutter)也提醒,「攝影師為了達到本真性,可以動用大量不同元素。

  4. 2018年6月17日 · 沈柏逸/UP!. 積極的行動:2018京都國際攝影節. 我們要如何想像一個攝影節的樣貌呢?. 京都國際攝影節( KYOTOGRAPHIE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又要如何提出不同的觀點?. 京都是個富含歷史、人文風情的城市,今年4月在此開跑的攝影節,雖然不免俗的帶有點 ...

  5. 王信. 1941年出生於鹿港,成長於台中市,現居住、工作於台北。. 1970年代台灣報導攝影先河攝影家。. 她認為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紀錄性和報導性上,攝影的本質在於紀錄,它是不是個人的藝術並不重要。. 她以人道關懷為出發,為少數原住民文化與台灣 ...

  6. 情慾鏡像:娃的陪伴與凝視. 《報導者》走進真人矽膠娃娃展、娃娃梳化間與修復手術工作室,鏡頭穿梭在姿態各異的娃娃與零件之間,側面記錄娃娃產業經濟發展,以及人與娃之間無聲勝有聲的相伴。. 2024.2.29. 產業. 圖文故事. 社會觀察. 攝影. 親密關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