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月12日爆發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以下簡稱部桃」)群聚感染事件截至今天2月9日總計21人確診波及4個家庭甚至另一家平鎮地區醫院也出現個案傳播擴至第五層嚴重壓迫社區安全網。 《報導者》採訪多名感染科專家,從病毒基因比對、分艙分流制度、環境清潔消毒、到匡列疫調邏輯,回推院內感染爆發的關鍵時刻,抽絲剝繭,重新檢視及釐清每一道關卡。 關於院內感控與疫調,哪些地方仍應加強警覺? 哪些地方是最易鬆懈的紅區? 如果重來一次,台灣如何可以做得更完善? 距離桃園機場最近的部桃,一年來收治超過四分之一的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確診病人,也接收最多疑似個案,是鎮守台灣疫情最重要的醫院。

  2. 2021年1月20日 · 部立桃園醫院在本土疫情爆發一週年之際發生院內感染事件所幸在緊急處置後安全控制下來。 (攝影/楊子磊) 截至今天1月21日為止台灣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為873人其中768人來自境外移入66名為本土病例7名個案不幸死亡。 《報導者》針對873位確診者進行分析:病例感染形態為何? 境外移入多來自哪些國家? 傳播場域哪裡最多? 感染者年齡分布及縣巿分布又在哪裡? 目前最大防疫挑戰何在? 一年前的今日(2020年1月21日),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正式襲入台灣,一名55歲女台商,由中國武漢入境時出現發燒、咳嗽症狀,抵台後主動通報身體不適,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就醫,採檢後確診,為台灣首名病例。

  3. 2021年9月14日 · 2021年9月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宣布 兩名完整接種AZ疫苗的長榮機師遭突破性感染」,其中一名機師在桃園就讀高中的兒子也確診之後基因定序出爐確定這兩位機師都是感染COVID-19 Delta變異株;指揮中心同時宣布原訂針對國籍航空機組員返台檢疫措施加嚴,長程航班的完整接種者從入境PCR+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提升至「5天居家檢疫+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 近一年來,機組人員感染事件每每成為社區防疫的壓力源,更常成為防疫破口的眾矢之的,但他們有時也是航空公司營運至上及檢疫偷開小門下的代罪者。 被遺漏的防疫「小門」怎麼來的? 桃園機場設置的PCR篩檢站。 (攝影/楊子磊)

  4. 2023年1月17日 · 首次在2021年5月潛藏的社區疫情大爆發單日確診180例本土案例雙北進入三級警戒一路到同年7月26日結束。 短短近2個月時間,本土案例增加近1萬4,000例。 當時的感染人數雖不比現在,但因疫苗才剛開始接種,民眾幾無保護力,造成人心惶惶。 第二次為2022年4月,Omicron變異株成為台灣主流株,其特色在於傳播力極高(Rt值可達15),但致死力明顯較低,民眾的疫苗接種狀況也較前2年高,每日確診數開始上升,至今(2023年)每日皆有萬例以上,超過924萬人確診過。 截至2023年1月7日,已有11萬1,568人重複感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重複感染者中約有十分之一,即1萬多人從來沒有接種過疫苗,這類民眾若為高風險族群,重複感染的重症風險依舊很高。

  5. 2021年5月24日 · 除了整體確診人數之外非疫情熱區的確診人數趨勢也是觀察疫情狀況的重點可窺知疫情是否仍持續往外擴散中雙北以外的縣市如基隆桃園台中彰化每日都有5人以上確診多則20多人處於持續攀升中這代表各地都可能有病毒外溢造成群聚 ...

  6. 2021年5月16日 · 台灣COVID-19第二役. 拆解疫情紅色警報關鍵. 守住醫院、才能守住更多人:雙北疫情外溢全台,社區聯防如何儘速補位. 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在短短幾日內驟升,並進入社區感染階段。 無論是急診室或各地社區篩檢站,都擠滿焦急採檢的民眾。 (攝影/楊子磊) 醫療健康. 疫情. 醫療健康. 公共衛生. 政治社會. 政策. 2021/5/16. 文字. 曹馥年. 攝影. 楊子磊 鄭宇辰 余志偉. 共同採訪/陳潔. 醫療. 時事. 防災. COVID-19. 公衛. 照護. 台北. 新北. 篩檢. 醫療健康. 疫情. 醫療健康. 公共衛生. 政治社會. 政策. 2021/5/16. 文字. 曹馥年. 攝影. 楊子磊 鄭宇辰 余志偉. 共同採訪/陳潔.

  7. 2022年4月25日 · 2022年4月初台灣再度爆發COVID-19疫情傳播力更快的Omicron迅速籠罩全台單日確診數很快突破 2021年5月疫情 最高峰值1,0005,0006,0008,000屢屢刷新紀錄國衛院更推估最高可能來到單日4.5萬例確診。 早我們一步經歷疫情風暴的國家,有不少已進入與病毒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除了歐美,亞洲的韓國,在全國染疫率達3成以上後也宣布,最快於5月下旬起,COVID-19確診者不再隔離,6月鬆綁邊境。 台灣正踏上其他國家走過的路徑,要先攀上感染高峰,才能緩降抵達與病毒共存的出口。 有專家提出「要被感染才能往前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判斷,「台灣染疫率達15~20%,就是實質與病毒共存。 15-20%染疫率,等於有345萬到460萬人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