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6日 · 日本過去的主要假想敵為俄羅斯與北韓,但綜觀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公布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起飛」紀錄,自2019年至今,共機對日騷擾數量達2,430次,已占全日本防空區的比例7成。 於是在2022年12月16日,日本完成了本世紀最關鍵的戰略轉向,首相岸田文雄批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整備計畫等新版「安保三文書」,將中國定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性挑戰」。 岸田文雄更指示,以5年期逐步增加國防預算,占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將由1.08%逐步調漲至2%,5年總額預估為43兆日圓(約新台幣9.95兆元)。 「不讓台灣有事」能否成為跨國島鏈防衛共識? 「台海區域穩定,其實對日本攸關生死。

  2. 2019年9月19日 · 921地震屆滿20年 之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從齊柏林導演25年空拍歲月所累積的30萬照片中,挑選極具指標意義的地景照片,對比地震前後的改變與復原樣貌,供民眾閱覽、省思。. 他鏡頭下的每一張照片不只是紀錄,而是這座島嶼的記憶;不只是當下,而是 ...

    • 利用一戰後德國人的屈辱不平壯大自己聲勢
    • 「靠口才打動群眾」,希特勒與納粹黨打壓異己、藉民選崛起
    • 他花在投射自身形象上的心力遠比政策內容要多
    • 21世紀獨裁者的統治利器:媒體與沒有選擇的「選舉」
    • 用秩序、和平口號「合理化」野心
    • 追隨者的盲目崇拜,是獨裁統治推手

    戰勝的協約國1919年強迫德國接受嚴苛的和平條件,再加上192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率,以及之後的嚴重失業問題,都讓希特勒1919年成立的國家社會主義黨(納粹)在1920年代得到立足之地,但20年代下半經濟得到某程度復甦後,他們仍然只是一個邊緣政黨。這種局面在1929年10月華爾街崩盤後改變。這個衝擊使得德國銀行收回給企業的貸款,到了1932年每3個工人就有1個以上失業。希特勒的政黨是這場經濟危機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在1928年的國會選舉拿下12席和2.6%的選票。1930年9月的國會選舉更增加到107席次,得票率18.3%。納粹黨一躍成為議會第二大黨,超過6百萬人投票給它。 希特勒的主要立傳人伊恩.克索(Ian Kershaw)提出了一個概括性解釋,不只適用於兩次大戰之間的德國:「有些時候,政治...

    希特勒心裡卻有別的盤算。1933年2月27日國會大廈被燒毀更幫了他大忙。 這件事是意外,是荷蘭某個社會主義青年的個人行動,希望藉此刺激德國工人挺身反抗右翼政府和資本主義。希特勒卻趁機把縱火案怪在共產黨身上,並開始打壓共產黨員,連社民黨員和其他反法西斯人士也遭殃。 1933年3月5日,在充斥著恐嚇的選舉中,納粹黨拿下將近44%的選票,新國會的647席有288席被他們拿走。共產黨雖然被殘酷打壓,許多共產黨員和社民黨員被打甚至被殺,但共產黨的得票率仍逾12%,社民黨也有18%。然而,這時納粹不只成了第一大黨,也因為跟保守派結盟而成為國會多數黨。事實上,他們甚至不需要依賴後者的支持就能掌權,因為納粹讓當選的共產黨議員都無法就職,這些人不是被捕就是逃跑。國會在衝鋒隊(SA)和親衛隊(SS)這兩個組織的...

    1934年時,一般人提到希特勒都稱「我的元首」,而他自己在跟大多數納粹領袖人物說話時都直呼他們的姓。他花在投射自身形象(雖然當時還沒有出現「形象」這樣的字眼)上的心力遠比政策內容要多,只有他深深著迷的領域例外,例如消滅猶太人的影響力(最後變成消滅猶太人本身)、增強德國的軍事力量,以及外交政策。 納粹體制有一個重要的層面不能算極權體制,那就是其他許多政策的辯論都在希特勒之下的層級發生,下級會遵循他的大方針,做事盡可能合他的意。這樣反而增強了他的無限權威,雖然難以親近、無法預測的任意干預、冗長的獨白和對政策細節缺乏興趣的領導方式,很難造就有效率的政府。 希特勒討厭可能會出現批判性討論的內閣會議。1933年他還帶領著聯合政府,裡頭的保守派多於納粹黨,內閣一個月開4、5次會,直到夏季休會,但之後次數...

    專制統治確實遲早會刺激受害者站起來推翻政權(雖然暴力革命往往是另一種威權統治的序幕)。然而,即使是獨裁君主也無法只靠武力統治,因為他必須要能說服周圍的人(他的禁衛隊、軍隊將領或政治警察頭子),讓他們相信效忠他有利於國家或個人利益(更常是兩者都有)。 比杜爾哥年長一些的大衛.休謨(David Hum)認為,「要是一個暴君的權威完全來自恐嚇,就沒有任何理由要害怕激怒他。因為他身體的力量能影響的範圍很小,他進一步擁有的力量一定要奠基在我們自己的想法,或是其他人認定的想法上。」 因此,說服力和武力都是獨裁領袖不可或缺的裝甲。20、21世紀的獨裁統治者擁有啟蒙時代思想家想像不到的利器和媒體,從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發揮極致的大規模群眾集會,到電子監控、廣播電視,甚至對傳送訊息的完全掌控。左右民意需要組織的幫...

    極權政權為了合理化執政黨和領袖對徹底掌權的野心,通常會描繪出一幅輝煌的前景,一個新的黃金時代,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鼓舞大批人民,蘇聯、義大利和德國就是如此。用來合理化極權和威權統治另一種較為普通的論點是,這樣能重建秩序,穩定政府。秩序之說很吸引人,因為一般人多數時候都希望有和平的環境,在穩定的社會中養兒育女。倘若有人告訴他們,不選擇獨裁政權承諾的「秩序」,就是選擇內戰和無政府狀態,而他們也相信,很多都會樂意或勉強支持當權者。 然而,這樣把「秩序」合理化有幾個根本的問題。 首先,大多數威權政權本身就不顧法治,訴諸暴力並拆散家庭,動輒逮捕、拘禁、殺害好幾萬人(如智利獨裁者皮諾契),甚至數百萬人民(如史達林統治的蘇聯或毛澤東統治的中國),造成大規模混亂。無論怎麼定義「秩序」,中國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都...

    眼光遠大的偉大領袖,就是獨裁政權最難以動搖的迷思。這在專制政權比寡頭政權明顯,後者通常把重點放在執政黨的獨特洞察力和智慧上,而非個別領袖的特質。義大利文(Duce)、德文(Führer)和俄文(vozhd)的領袖所代表的意義,在墨索里尼、希特勒和史達林執政時都產生改變。每一個都代表一個力量、理解力、洞察力超乎常人,而且愛民如子的領導人。 盲目的追隨者賦予領袖英雄特質,有時領袖本身甚至尚未標榜自己擁有這些特質。最顯著的例子是希特勒。他先是相信德國需要一個偉大英勇的領袖,後來沾沾自喜地發現自己就是那一個人。1920年代早期,希特勒還沒開始打造個人崇拜(有別於當時的墨索里尼),但追隨者卻已經聲稱他們「找到了數百萬人心的渴望──一個領袖人物」。到了1920年代末,希特勒相信他們是對的,納粹黨也開始完...

  3. 2021年5月19日 · 作者過去曾在2015年和2016年短暫居住過在巴勒斯坦,目前人在加拿大研究巴勒斯坦社會運動、巴人女性政治參與的媒體再現,透過電話與視訊訪談住在加薩走廊、西岸、東耶路薩冷等不同位置,但在歷年戰火裡受到波及的巴勒斯坦人,帶讀者了解巴人的4種身分與相應處境。 此次以色列與哈瑪斯的紛爭並非單一事件,若從短期背景來看, 實質導火線有二 ,第一需歸咎於以色列強迫在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社區的巴勒斯坦人遷村、及在齋戒月期間對阿克薩清真寺發動武力攻擊;第二,則是來自於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長達73年的殖民軍事統治與種族隔離政策。

  4. 曾是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出獄後獲得博士學位擔任美國波士頓學院的貝爾法斯特口述史研究計畫訪談人員但由於共和軍成員的許多行動不只違法甚至在道德上也有爭議所以他們對受訪者的承諾都是訪談內容完全保密一定會在他們去世後才公開

    • 波士頓塞爾蒂克維基1
    • 波士頓塞爾蒂克維基2
    • 波士頓塞爾蒂克維基3
    • 波士頓塞爾蒂克維基4
  5. 2020年3月12日 · 17年前籠罩全台的SARS風暴,造成和平醫院封院,多名醫護人員與民眾死亡,又浮上台灣人的集體意識,並在當年慘痛的教訓中,誓言絕不重蹈覆轍。 然而,已是歷史名詞的和平封院,對親歷現場的3位醫師而言,記憶仍縈繞不去。 在這個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傳染病隔離禁地中,他們分別展現抗命、行動、書寫3種不同的生命選擇,持續在當下現實中迴響。 一、池上:「在那個時代,我們兩個早就是冤魂了! 夫妻兩人如常散步到不遠的大坡池,沿路迎來鄉民親切的笑臉,招呼聲不絕於耳。 「周醫師」已是池上鄉民最熟悉的醫師,從花生哽喉到蜜蜂螫傷,從蜂窩性組織炎到老年慢性病,在這個離大醫院遙遠的小鎮,多年來他耐心又仔細地替在地人處理各式疑難雜症。

  6. 2023年7月26日 · 7月14日晚間,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左3)與《價值戰爭》共同作者──現任台灣駐WTO常任代表羅昌發(錄影)、李柏青、林建志──以及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邱義仁,參加「21世紀全球『價值戰爭』與台灣的角色:來自台灣的WTO經驗,《價值戰爭》深度座談」。 (攝影/陳曉威) 「我們不應把美中衝突當作一種修昔底德的陷阱、只是『兩強在爭』。 季辛吉後,國際政治永遠在講現實利益、而不講價值;而我之所以講『價值戰爭』,就是想告訴大家,如果理念不同,利益終究也很難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