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22日 · 中央社. (中央社洛杉磯22日綜合外電報導)「華爾街日報」(WSJ)報導,旅遊潛水器「泰坦號」(Titan)前往深海探索知名沉船「鐵達尼號」殘骸時失聯,可能是由網路上售價49.99美元的無線電子遊戲控制器操作。 海洋之門探險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創辦人兼執行長拉許(Stockton Rush)曾於2022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一段訪問影片中表示,公司這艘潛水器是由電子遊戲控制器來操作。 拉許在新聞片段中說道:「我們用這個遊戲把來操作整個東西。 」他握著一款看似由電腦周邊產品公司羅技國際(Logitech International)產品改裝的無線遊戲控制器。

  2. 2016年9月3日 · 羅仕倫 / 台北市. 由知性律師謝震武主持的華視週六LIVE直播綜藝節目《全民一起來》,本週六 (9/3)將邀請眾本土藝人PK外籍藝人,本土藝人代表阿布、林彥君將首度合作闖關遊戲,身高相差34公分的兩人,也堪稱是「最萌身高差」的獎金挑戰者,兩人日前一起搶先挑戰遊戲,顯得十分有信心,而今年2月甫喜千金「迷你米」的阿布,聽聞林彥君一度曾擔心無法早日終結單身,而變成高齡產婦,開起玩笑要傳授結婚秘技,笑說: 「就是有了孩子再說! 先抓住他!」. 聽得林彥君當場臉紅,直呼「我很保守的! 不敢啦!」十分聰明的林彥君也馬上回: 「所以你是先有才結囉?」讓阿布只能乾笑認了。

  3. 2024年4月30日 · Watch on.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科技創新速度之快,美國太空總署正在特訓機器狗上月球探索,科學家在機器狗的腳上裝感測器,每走一步都能蒐集數據,幫忙觀測月球地質等。 另外,日本有研究團隊開發的機器手臂能自由拆卸或加裝更多手臂,未來將輔助人類的工作或投入救災。 東京大學教授稻見昌彥VS.CNN記者史都華說:「我可以和自己握手,哈哈哈。 」這是東京大學團隊開發的機器手臂。 東京大學教授稻見昌彥說:「怎麼運作,這裡有四個額外的機器手臂組成,可拆卸和連結的,每個機械手臂有多個馬達,這裡這裡和這裡,這些手臂由這個小裝置控制。 這款設計名為「自在肢」,最多可裝上四隻機器手臂,能自由拆卸和加裝,重量15公斤不到,研究團隊希望能打破肢體限制,讓移動更隨心所欲。

  4. 2017年4月21日 · 台灣經過多次食安風暴,愈來愈多餐廳業者願意花更多心思與成本,選擇在地有機食材。 位在宜蘭羅東鎮,開了數十年之久的「客城人」就是個例子。 客城人原本與一般餐廳無異,所有食材均向供應商叫貨,但近兩、三年來卻逐漸採用有機蔬食,甚至不惜成本,電鍋內的白米換成有機米,還打出有機米吃到飽的口號,讓上門的饕客可以嘗到最健康的米香。 食材來源透明 化解食安危機. 雖然成本上升,卻有愈來愈多固定客回流,原因是,使用在地有機食材無疑讓人多了一份安心,餐廳老闆陳國章也因為轉型,認識不少在地農人,找到開餐廳的樂趣。 「以前很不愛做菜,我還曾有一天做菜做到翻臉,餐廳最後一批客人請走後,直接鍋鏟扔進田裡! 」他笑著憶及以前的叛逆。 陳國章認真經營,更結合藝術專長,每道菜都精心擺盤,上桌時常會聽見客人發出的驚嘆聲。

    • 獲獎無數 卻說不出口的成績
    • 扯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從未離開我
    • 開發新招式 尋找創新領域
    • 台灣是亞洲區扯鈴發展最好的
    • 並非終點的殿堂 太陽馬戲團
    • 比賽就是刺激自己進步的過程
    • 延伸閱讀

    小時候因為父母的栽培,趙志翰學了許多課外才藝,除了扯鈴之外還包含打擊樂、爵士舞、繪畫、小提琴等等,可是在這麼多才藝裡,就屬扯鈴玩得最好,拿了許多獎項,也讓他獲得許多成就感。升上國中後因為學校沒有扯鈴隊,趙志翰也還是利用課餘時間繼續練習扯鈴。 然而不管趙志翰的扯鈴玩得有多好,他始終沒有告訴身邊的同學、朋友因為他很清楚扯鈴給大家的刻板印象就是卻老氣又不為人所知的傳統雜技。 也許對大眾來說扯鈴就是傳統民俗技藝,表演者穿著雜技服裝、黑色緊身褲,配上中國傳統小曲,但這些都不是趙志翰希望扯鈴帶給別人的印象,他不希望大家認為扯鈴一定要穿怎樣的衣服、配怎樣的音樂,所以儘管每個假日都仍在苦練扯鈴,犧牲許多與朋友玩樂的時間,參加各式大大小小的比賽並獲獎,卻是一直到國中畢業典禮的表演時,大家才發現原來班上竟隱藏著...

    不過趙志翰其實曾經一度要放棄了扯鈴,高中畢業後,趙志翰沒有繼續升學,直接跑去當兵了,再後來退伍後就到處打工。趙志翰說,那時候覺得做什麼都很好玩,想把從前一直練習扯鈴沒有玩到的都補回來。那段時光大約四、五年,只有偶爾接個表演賺一些小收入,不過後來越來越發覺打工的辛苦和不容易,才決定重拾自己最熟悉的扯鈴。 但是回到扯鈴界的路卻跌跌撞撞、非常辛苦,過去那些最難的招式,現在都已經是玩家們的基本招式,他覺得自己必須要參加一場最有指標性的比賽,而且要拿到冠軍,讓大家知道趙志翰這個人回來了。 於是他參加了當年度在台北舉行的「亞洲盃國際扯鈴大賽」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為了創造出與他人不同的風格,他決定將自己打工那段時間在外面看見的東西帶進來,在傳統扯鈴上加入了各種風格的街舞動作,音樂也換成了嘻哈舞曲。趙志翰說...

    在開發新招式的過程中,趙志翰逐漸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擅長,不過也是得益於過去二十年對基本功不間斷的練習,他將街頭舞蹈元素與扯鈴結合,企圖撕掉傳統民俗技藝標籤,讓大家看見原來扯鈴不同的面貌。 趙志翰希望扯鈴能夠真正的火熱起來,也希望扯鈴不只給人傳統的印象,雖然偶爾也會開班授課,但是他說,現在在基層深耕教學扯鈴的人不少,所以希望自己可以在創新上努力,他給自己的挑戰就是在比賽場合永遠不重複過去的招式,因為對他而言扯鈴就是無限的。

    趙志翰說,台灣雖然地小,卻有無數扯鈴高手,可以算是亞洲區扯鈴發展最好的地區,大多數亞洲區比賽都會在台北舉辦,而且在台灣人人都知道扯鈴,既有國際賽事,又有實力選手,再加上各個協會的完整規劃、比賽制度等等,也連帶影響了周遭其他地區的扯鈴發展。 扯鈴運動不但簡單,只要練起基本功,男女老少皆可以輕易上手,而且招式和技巧可是無窮無盡的。趙志翰說,在歐美地區,扯鈴就屬於馬戲團、雜耍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台灣一樣,稱扯鈴為「民俗體育」也是體育項目的一種,並視為單獨項目。 雖然趙志翰創造了許多招式,像是合稱「五大扯技」的雙棍 X 李小龍(Bruce Lee)、渦輪模式(Turbo Mode)、抽馬鞭(Slash)、卡特蓮娜 720(Blade Storm 720)、藤原效應(Double Tornado),但趙...

    在二〇一九年趙志翰受太陽馬戲團邀約,前往參加太陽馬戲團在西班牙的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趙志翰也認識了許多資深表演者,看他們如何在有數千人的舞台上表演並抓住眾人眼光,也讓他學習、成長了許多。在太陽馬戲團的演出,每一場都有三千人,每一場都要全心全意專注的表演,其實壓力非常大,不過他也非常感謝這樣的機會,現在雖然因為疫情關係暫時回台休息,但他還是每天都在思考新的動作,緊接著也會繼續回到太陽馬戲團,加強表演技巧與技術的磨練。 對趙志翰而言,太陽馬戲團並非最終的目標,他的目標可能還更遙遠,那就是要讓扯鈴成為一項知名運動。趙志翰說,他現在沒有辦法很清楚地說,到底希望扯鈴有多熱門,他開玩笑地說到:「但是至少也要和滑板一樣吧!」。

    趙志翰說,因為是冠軍,所以大家都會等著看他的表演,例如前幾個月的一場比賽,他花了四個月,沒有接其他任何工作,每天起床就是練練練,想新招式、新元素,隔天再繼續一樣的行程,壓力雖然很大,但他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這可以讓他進步得很快。 趙志翰提到自己真的很多次想要放棄,常常在想為什麼付出這麼多努力,卻只被看見了一點點,但是他總會告訴自己已經沒有退路,更何況還有希望扯鈴能夠發光的夢想在支持著他,所以他才會繼續創作,希望終有一天,扯鈴也能像其他熱門運動一樣,有專屬的練習場地、體育品牌,被大眾喜歡著。 趙志翰的經紀人羅瑾瑄說,趙志翰不想走跟其他人一樣的路,功成名就後就退居幕後,回歸基層做教學,所以仍舊在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表演,繼續思考有什麼新的元素可以結合進扯鈴裡。趙志翰說,對很多人來說,他的故事有著成...

    前國手林祥威 回母校打造金牌體操 蘭雅國小撥拉棒校隊 一身技藝開眼界 除了運動 瑞芳國小用跳繩教學生更多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花式扯鈴達人自創招式 扯出一片天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5. 2024年2月26日 · 羅大偉 蔡銍湣 綜合報導 / 泰國. 持續追蹤這名在泰國遭槍殺的男子,因為身上的顯眼刺青,訊息一曝光,火速被台灣親友認出,而這名石姓男子,以前家住桃園中壢,鄰居和里長都還對他有印象。 而他曾經因為強盜、槍砲、毒品等罪嫌被判20年,假釋出獄後卻還持續犯案,再背上6條通緝。 2022年逃亡泰國,如今在泰國死亡,當地媒體報導,他的泰國籍前妻透露,死者是海外電信犯罪集團成員,是否因此惹來殺身之禍,警方還在釐清當中。

  6. 2021年3月22日 · 2021/03/22 09:45. 技藝傳承 消失中的記憶 |傳統寺廟工藝之美|華視新聞雜誌. 李宜庭 採訪/撰稿 哲超 攝影/剪輯 / 台南市. 全台灣、有超過1萬2千座寺廟,廟宇、不只是信徒的信仰中心,更是記載傳統工藝的美麗殿堂! 像是屋脊上的人物、龍鳳,呈現出剪黏之美,廟體則能展現石雕、木雕之作,而門神的彩繪,也是一大學問。 隨著時代演進,現在許多廟宇整修時,除了仰賴專業藝師,也導入了科學修護,透過各項檢測和儀器,能更完整地保存這些古蹟文物。 寺廟工藝的保存,面臨何種傳承難題? 傳統與科學又如何相輔相成? 繼續是採訪團隊的深入報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