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最值得驕傲的收藏品,應屬1973年帶領中華華興隊勇奪世界青少棒冠軍時,獲的獎座和胸章。 以及自美凱旋歸國順經東京時,親獲王貞治先生面的簽名球,另加先總統蔣公夫人蔣宋美齢女士親刻上姓名的司馬名錶。

    • 發展概況
    • 參與者
    • 榮譽與獎勵
    • 社群互動
    • 參觀參訪
    • 相關協作園地
    • 相關活動
    • 相關報導
    • 專欄文章

    台灣棒球維基館為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的林信成老師領導的數位典藏研究小組執行國科會計畫「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之建置」的加值成果,自2005年4月14日正式開站,以正體中文為主要編輯文字,採用Mediawiki作為系統平台,主機架設於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實驗室內,正式網址為: 1.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 或 http://wikibaseball.dils.tku.edu.tw 2. IP:163.13.243.97 (舊IP:163.13.175.46) 另曾擁有三個透過DynDNS申請的別名(但目前連結已失效): 1. http://wikibaseball.gotdns.org 2. http://wikibasebal...

    台灣棒球維基館的參與者大多是來自於台灣各地的棒球運動愛好者,有少數是居住於國外的台灣人。目前大部分參與編輯工作的使用者當中,對於現役職棒球團、現役球員相關資料、各項國際賽事 … 等頁面持有較大的興趣,因此編輯較為頻繁者也以該類頁面居多。為了彌補早期歷史資料的不足,工作團隊自2006年起陸續尋求與棒球專家或棒球機構合作,以徵集更豐富的棒球史料、文物。

    為了鼓勵參與者繼續編輯與熱心參與,台灣棒球維基館亦制訂了榮譽制度,依照使用者參與的時間、編輯的次數、新頁面的數目多寡來頒發,並在「台灣棒球維基館榮譽記錄」頁面中公布名單。目前制訂的榮譽制度有:熱心新人、優秀新人、助理編輯、執行編輯、資深編輯、攝影達人和棒球達人等。

    第一次聚會

    為了慶祝開站一週年,台灣棒球維基館在2006年5月21日舉辦了第一次聚會活動,聚會中除了有部份平日參與網站運作的使用者前來,也邀請到了《台灣棒球一百年》作者謝仕淵先生與台灣棒壇人士嚴德和之女。 << 進階閱讀 >>

    第二次聚會

    為了增進館內互動,台灣棒球維基館於2007年9月8日舉辦了第二次聚會活動,聚會中除了有部份平日參與網站運作的使用者前來,也有台灣棒球資訊網的曹士昌先生及球魂網站的林言熹副站長蒞臨指教。會中進行部分館內管理及編輯上的討論,也參考自中文維基百科的意見。會中也希望藉由用戶力量進行推廣的工作。 << 進階閱讀 >>

    第三次聚會

    為慶祝台灣棒球維基館建館三週年,館方邀請用戶參加打出夢想~台灣棒球百年特展,並有導覽員解說展覽內容,另於參觀後進行聚會。 << 進階閱讀 >>

    為了充實本站的內容,以及落實本站紀錄棒球的主軸,在2006年5月29日在謝仕淵老師的牽線下,台灣阿成、Yarachen與kkii等維基館的部份成員進入了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參訪並參觀了棒協放置獎盃、錦旗的倉庫。隨後做出日後再次走訪棒協並協助整理歷年來重要獎盃、錦旗、檔案,以進行數位化的決定,並於6月份起陸續前往棒協著手整理、拍攝、掃瞄、建檔。 2007年2月3日利用出席台中好棒-棒球歷史回顧特展開幕典禮的機會,順道前往興農牛隊史館參訪;2007年10月與紅葉少棒紀念館洽談合作文物數位化事宜,並於12月11日利用前往台東參加Wiki校園應用座談會的機會,順道前往紅葉少棒紀念館拜訪,並拍攝該館珍藏之棒球文物。 2009年5月1日,台灣阿成、Kevin與Daniel等研究團隊成員協同謝仕淵老師訪談人在...

    棒球新聞

    棒球新聞是始於2006年04月18日的協作園地,旨在透過協同合作方式,以新聞報導形式呈現棒球動態,只要是有興趣的使用者皆可參與新聞撰稿,採用綜合整理、改寫或獨家報導方式來撰寫新聞,可多人合寫、也可一人獨寫;但不鼓勵直接將媒體報導的棒球新聞全文抄錄,以免侵權之虞。

    棒球專欄

    棒球專欄是始於2006年04月10日的協作園地,旨在提供一個開放空間供執筆者開版撰寫專欄,發表對棒球運動的各項精闢見解。在專欄中可充分表達個人觀點,不似一般頁面需受中立原則之限。除作者外,專欄文章不允許他人對內文用語進行任何更動;不過,作者有權決定是否同意他人對文章進行錯字校對及排版協助。 棒球專欄發展至2009年年底,已有鏘鏘講古、幻象兩千無責任評論、子毓貓流光歲月、開港講棒球與Tzuyi*棒球脫口秀五個專欄成立。

    棒球影像

    (待補充 ...)

    主辦活動

    1. 2010.12.06:主辦體育文化資產數位典藏發展研討會。

    協辦活動

    1. 2006.07.24:協助棒協舉辦台灣棒球百年史新書發表記者會。 2. 2006.11.03~11.04:協辦邁向棒球博物館之路-棒球文化資產保存研討座談會。 3. 2006.01.10:中研院CC小組主辦「開放與自由:公眾創用國際研討會」(Open and Free),本館參與協辦,研究團隊亦受邀與會,分享台灣棒球數位典藏和台灣棒球維基館建置經驗。 4. 2007.02.03:協辦台中好棒-棒球歷史回顧特展靜態展演開展,此展覽中引用許多本館的資料。

    成果展覽

    1. 2004.05.29:參與「數位典藏93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聯合目錄發表會」(國科會委託中研院主辦,地點:臺北君悅飯店)。 2. 2005.05.20:參與「數位島嶼 風華再現-數位典藏94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聯合目錄發表會」(臺北誠品信義旗艦店)。 3. 2007.03.10:參與「典石成金!NDAP 2.0」~重返福爾摩沙~主題特展(故宮博物院B1)。 4. 2007.05.19:參與「擁抱數位.湧現台灣-95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誠品信義旗鑑店) 5. 2007.12.01:參與「96年資訊月」活動。 6. 2008.02.18:參與國際書展。 7. 2008.06.20~06.21: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96年度推廣應用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信義公民會館) 8. 2009.10.31~11.15:參與「時∣光 97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2006.03.06:淡江時報報導:資圖系林信成設立棒球資料館。
    2006.03.08:淡江大學新聞稿:發展棒球 紀錄棒球 台灣棒球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
    2006.03.09:21:00 聯億新聞--棒球網站開放資訊編輯 瘋狂球迷趨之若鶩(Youtube連結)
    2006.03.10:19:00 民視晚間電視新聞--虛擬球館 棒球達人(Youtube連結)
  2. 10.10:本館官按讚人數凌晨突然從12XXX人下降至89XX人,原因不明。 10.09-11.25 :本館參加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十年總成果展」。

  3. 全國成棒甲組春季聯賽 是由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所主辦的國內棒球賽事,於 1978年 四月首度舉辦。 在此之前,台灣成棒界尚未區分「甲組」、「乙組」,因此以當時在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登記的十一支成棒球隊當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甲組成棒資格賽」,獲得前七名的球隊,因而獲得甲組成棒隊資格。 當時在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登記的十一支成棒球隊分別為:合作金庫、台灣電力、中國石油、空軍、陸軍、亞洲信託(北體)、葡萄王(輔仁)、竹林山觀音寺(文化)、可口奶滋、藍鷹、榮友等十一隊,最後由台灣電力、合作金庫、中國石油、陸光、空軍、葡萄王(輔仁)、可口奶滋等七隊獲得甲組資格,成為台灣成棒史上最早的甲組成棒隊。 2000年 (民國89年)因應 國際棒球總會 積極推展國際賽事全面改用木棒的政策之下,全面改打 木棒 。

  4. 交易制度 是一種以選手去換取對方選手、金錢或選秀權的行為。 在 中華職棒 比較不常見,中華職棒隊交易並無制定明確的制度,由於球團多認為球員是球團的資產拒絕交易, 1990年 三商虎隊 藍文成 曾經認為上場空間過小,報請三商球團將他交易給 味全龍隊 ,遭球團拒絕。 這應該第一宗浮出檯面但未進行的交易案。 而正式的第一宗交易案為味全龍 林易增 、 陳彥成 交易兄弟象指名的 呂明賜 案。 然而交易制度在 美國職棒 是非常盛行的,每當交易截止日來臨前,有希望晉級季後賽的球隊會更加努力補強陣容,而無晉級希望的球隊則把握機會換取年輕選手藉以換血為未來做打算。 目次. [ 隱藏 ] 1 我國職棒制度. 2 美國職棒制度. 3 日本職棒制度. 4 相關頁面. [ 編輯] 我國職棒制度. 中華職棒.

  5. [編輯] 棒球組織網站 中華職棒全球資訊網:http://www.cpbl.com.tw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http://www.ctba.org.tw/ 中共棒球聯賽:http://www ...

  6. 大專棒球運動聯賽 (University Baseball League,簡稱UBL)是由 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 所主辦之國內大專棒球賽事。 大專院校棒球聯賽乃是教育部委託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於85學年度起開始辦理,在此前身 全國大專院校棒球錦標賽 是以錦標賽性質來推動,其限定參賽選手不得登錄或參加職業球隊。 目前共分三級: 第一級:公開組一級. 第二級:公開組二級. 第三級:一般組. [ 編輯] 參賽資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