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13日 · 發布時間: 2020/11/13 11:34. 最後更新: 2020/11/13 11:35. 分享: 王小姐今年30歲,本身已購買了醫療保險,因為朋友患了癌症,才知道醫療費高昂,所以想為自己準備一些危疾保障,但現時每月應付日常開支後,只剩2,000至3,000元盈餘。 在資金不多的情況下,她詢問還可以買危疾嗎? 相比醫療保險,危疾保險更能針對性地提供大額度支援,例如用於癌症的免疫治療,醫療費可高達2、3百萬元,危疾保險不單可以提供一次性現金賠償,解決現金流問題,為病患者提供一份安心。 資金有限可考慮純危疾. 市面上大部分傳統危疾計劃也是帶儲蓄成分,其保費相對較貴。 其實王小姐可以考慮沒有儲蓄成分的純危疾產品。

  2. 2020年11月16日 · 1. 危疾保險VS醫療保險. 倫凱恩解釋,危疾保險與醫療保險作用並不同,危疾保險是讓投保人在患病期間失去工作能力時,仍有一筆流動現金,並不限制投保人的使用,而醫療保險是用來支付醫療費、手術費等,是實報實銷的。 現時自願醫保包含「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最低保障額為每年8萬港元,涵蓋化療、標靶藥等治療,但對於癌症療程的巨大開支,只是杯水車薪。 醫療保險與危疾保險有何分別? 2. 儲蓄危疾保險VS定期危疾保險. 坊間的危疾保險分為儲蓄型及定期型,倫凱恩表示,儲蓄型危疾有病時可當現金流,無病時則當儲錢,日後可提取消費用,但就會失去保障作用;定期危疾保險則是純危疾保障。 相比下,儲蓄型危疾的保費較高,保障額亦較低,倫凱恩指,一般而言,以一位30歲男士來說,每月供款數百至數千元,保障額可有50萬元。

  3. 2018年12月15日 · 根據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的經驗分享,指一般人平日較少接觸癌症資訊,一旦被確診未必有充分知識向醫生發問,反而會倒過來質疑醫生,甚至錯過了治療黃金時期。 謬誤一:化療或標靶藥的效果欠佳? 肺癌及肝癌病人,一般首選是接受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不少人一聽到化療已很抗拒,希望改為接受免疫治療,有些中產人士會doctor-shopping,期望有醫生「說出」符合他想要的治療方案,結果拖延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才進行治療,最終影響治療效果。 謬誤二:化療導致「作嘔作悶」? 謝醫生指,不少病人對化療和電療的副作用存在誤解,例如化療導致「作嘔作悶」的副作用,現時已可透過藥物改善。 謬誤三:電療導致嚴重「生痱滋」?

  4. 2020年11月13日 · 被網民稱為連登財經台燈神的網絡紅人「媽咪麵」,日前在其Facebook專頁圖文並茂 發帖 ,自稱確診末期腦,由於要使用新治療方法,貴用高昂,於是在網上發起眾籌治療費,熱心網民獲悉後,紛紛一呼百應捐款。 常言道醫療保險愈早買愈好,那麼危疾保又如何? 醫療保險與危疾保有何分別? 是否購買了醫療保險就不用購買危疾保,還是一併購買醫療保險與危疾保,以多添一份保障? 問:醫療保險與危疾保險有何分別? 答:「醫療保險」和「危疾保」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醫療保險」保障受保人患病時可抵銷醫療開支,保障投保人不會無錢醫病;「危疾保」則在受保人患病時,提供一次性現金賠償,旨在解決現金流問題。 問:是否購買了「醫療保險」就不用購買「危疾保」?

  5. 2021年1月8日 · 答:一份全面的危疾保險,會承保不同階段的癌症,如原位/初期癌症及非初期癌症,提供一筆過現金賠償,讓受保人自由運用。 所謂原位,通常指病變只局限於病發原位並處於侵入性前的狀況,即癌細胞並未穿透基底膜,亦未侵入器官周圍的組織 ...

  6. 2020年5月7日 · 1. 資料更新至2020年4月19日。 2. 詳情請參閱保險公司的產品小冊子及保單條款。 當確診保單定義的癌症時,受保人可索償癌症賠償。 所謂癌症持續,保險公司都要求受保人持續接受指定積極治療,並於指定時間,才可索償癌症持續治療保障。

  7. 2020年10月29日 · 發布時間: 2020/10/29 18:43. 最後更新: 2020/11/06 12:35. 分享:. 【危疾保險】比較友邦、宏利、保誠終身危疾保險 邊份持續癌症治療保障最全面?.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令大家更關注健康保障。. 今年推出新一代的危疾保險計劃中,除了針對癌症、心臟病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