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鐵曾在19972007年停招特考台鐵內外部的人都認為這10年的空窗對仰賴師徒制訓練人員的台鐵在維修技術品質安全甚至零件研發都是致命傷讓台鐵發展停滯甚至倒退嚕

  2. 公務人員身分者依公務人員任用辦理考成與年終最多2.5個月、從業人員薪資待遇不受公務人員規範,考核及績效獎金最多4.4個月、提前優退或離職加發7個月。 (資料來源/《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草案交通部與台鐵員工座談會議資料) 「安全」 英國日本前例在先建立安全文化才是改革之本. 3月23日台鐵企業工會號召千名員工上街遊行抗議行政院版台鐵公司化條例草案未與工會充分溝通並質疑公司化無法真正改善台鐵安全問題。 (攝影/陳曉威) 3月23日《鐵路法》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審議時,台鐵企業工會與台灣鐵路產業工會均動員表達反對公司化,雖然 立場不盡相同,但都點到一個關鍵:「」。

  3. 原因很簡單,因為新幹線速度快,鐡道的彎道本來就要比較緩,興建成本原本就高,標準軌寬度比較大一點,車廂的寬度也較寬敞,搭乘的舒適度比較好。 也因此台灣的台鐵和高鐵採用軌距不同列車不可能跑在同一條軌道月台也無法共用。 日本也一樣,一般鐵路和新幹線的火車不能進入同一個月台。 鐡道軌距相同,竟成日本侵台「誘因」? 1887年, 劉銘傳在台灣興建第一條鐵路 ,當時選擇1067毫米的軌距,日後路線擴張時,都是以1067毫米為標準鋪設鐵軌。 巧合的是,日本在1872年在日本東京新橋鋪設第一條鐵路時,聘請的英國顧問也給予相同建議使用窄軌,一直到今天,日本一直都是窄軌發展的重要國家。

  4. 未來台鐵也考慮引入加裝主動式行車控制系統Positive Train Control簡稱PTC),把所有號誌列車資訊全部回送到後端由中央統一控制可以減少司機員個人因素來減低行駛風險不過台鐵車種太多可能無法一次到位自動化是未來努力的

    • 運安會18項改善建議,台鐵至今沒半個完成
    • ATP
    • 維修/採購管理
    • 人員規範/訓練

    此外,針對普悠瑪新馬站事故,並非只有行政院成立的體檢小組提出改善建議,獨立機關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下稱運安會)也針對台鐵局提出18項的建議改善事項,要求明訂各車型最低設備清單及注意運轉定義、建立維修管理之工單機制、建立人員訓考分離制度、重新檢視並強化安全管理系統之建置等。然而,從2020年底運安會提出建議,台鐵提交改善計畫屢遭運安會退回重提,至今無任何一項有解除列管。 對於台鐵的回覆,運安會的建議仍多為「請補充資料」、「不接受,建請重提」、「建議列管」。鍾慧諭對此解讀,如同學會版跟官方版的差異,對於事項要求程度不同,認定結果就會不同。 官方版認定已改善完成、解除列管的138項中,經學會認定,有71項屬於尚未實質完成,而其中又以「ATP(列車自動保護系統)」、「維修/採購管理」以及「人員規...

    ATP與行車安全息息相關,普悠瑪新馬站意外即是因為關閉ATP後,列車超速行駛,才在新馬站彎道出軌。 ATP相關13項中只有2項被學會認定已完成改善。學會表示,ATP確實是列車安全的重要系統,但不會有系統能隨時確保正常運作,台鐵針對ATP系統一旦失效的各項應對作為,仍有待加強。 學會舉例,體檢改善項目列管編碼3405為降級運轉時速規範,體檢小組明確指出,當ATP系統隔離(關閉)後,規章要求列車限速60公里行駛,但道旁ATP異常時,限速卻又只有25公里,兩者彼此有矛盾,要求台鐵檢討。台鐵則回應,限速25公里跟限速60公里的情境不同,無需修改規章。 學會說明,將ATP隔離(關閉)後限速60公里,僅可防範類似事件重現於宜蘭線曲率半徑為300公尺之彎道時,列車不致超速出軌;但無法防範司機員因冒進號誌而...

    車輛、零件的採購維修管理與安全息息相關,普悠瑪新馬站事故起因即是因為列車主要動力的主風泵故障導致。「維修/採購管理」共27項中僅有4項認定已完成改善,為什麼台鐵的維修採購管理水平難以提升? 張勝雄表示,台鐵文化是「重新購,輕維護」,喜歡買新車、新設備,但對後續保養維修不重視。他強調,設備維修管理資訊系統(MMIS)的概念不應只存在在台鐵運工機電中的機務(負責維修車輛),每一個單位都需要,大至列車,小至車站電扶梯的一個零件,都應該要有管理系統,才知道這個零件用多久,何時需要檢測、更換,「台鐵電車線常常斷掉,就是因為沒有MMIS的概念。」 他坦言,全面建立設備維修管理資訊系統確實是個大工程,但捷運和高鐵都有類似的系統去做管理,相信台鐵也能做得到。

    為何台鐵人力結構無法有效改善?鍾慧諭表示,鐵路營運是高度技術密集產業,但台鐵長久以來在公務體制裡面,員工不但位階、報酬不高,也沒有很好的獎懲機制,不斷在培訓新人、訓練也出現問題,惡性循環後就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鍾慧諭認為,若台鐵公司化後成為能獲利的企業,才有能力做好獎懲機制,也有彈性找到適合的人才,最終才能提升安全性。 144項體檢改善項目中,官方版和學會版共同認定尚未完成的項目僅有6項,皆為事涉體制改革的項目,包括歷年行車事故分析、新一代行控中心、維修和監控智慧化系統以及公司化。 今年3月,行政院通過《國營台鐵公司設置條例》草案,台鐵公司化勢在必行,卻遭台鐵企業工會、台鐵產業工會極力反對,認為應該先改革行車安全再來談公司化。 對於安全改革和公司化,鍾慧諭這樣理解,安全改革是每日的實踐目標,...

  5. 追蹤報導. 經過半年多的任期,林佳龍首項被檢驗的指標仍是 普悠瑪事故 後的台鐵整頓進度。. 他接受報導者專訪時直指普悠瑪翻覆意外是系統殺人」,事故後行政院級版台鐵總體檢報告遲未公布也覺不解。. 他認為台鐵制度封閉宛如迷宮若要轉 ...

  6. 2019年9月3日 · 我們持續追蹤重回事故現場走訪多位專家小組成員普悠瑪事故偵查單位及甫掛牌的運安中心獨家取得345頁台鐵局總體檢報告全文揭開在掩藏在體檢報告中」、「」、「」、「管理財務長年的積弊並發現背後最重要的關鍵根源——台灣國鐵長年淪為鐵道殖民國」,逐步失去專業自主與自覺。 沒有產業、專業低落、技術不足、人力缺乏,營運不彰、財務虧損、安全打折⋯⋯,在無限惡性迴圈中無法掙脫的台鐵,每天一開門營運就賠400萬元。 普悠瑪事故原是改革轉機,然而,政府改革的決心再度敗給選舉和政治。 問題大到改不了,讓台鐵如今虧錢有理、失能無罪,正是歷任政府敷衍心態下造就的「歷史共業」,卻是不斷由全民的荷包和人身安全承擔。 台鐵改革的阻力,就是台灣整體社會革新障礙的縮影。 報導獲獎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