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10/9. 中華民國110年國慶日紀念活動主題為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 總統府前,依序有TBC舞團(The Best Crew)、三軍樂儀隊、中華民國體操協會、We.R特技跆拳表演團帶來表演。 當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東京奧運銅牌得主羅嘉翎、護理師施宜君和陳昀湞、消防員劉奎佑、警員楊于辰等六人,偕同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領唱國歌時,CH-47運輸直升機吊掛著國慶典禮史上最大幅的國旗,通過了總統府上空。 總統蔡英文以 「共識化分歧,團結守台灣」為題發表國慶演說 ,強調台灣在疫情蔓延時期與國際友邦的互助,正使台灣議題不再邊緣。 面對日趨緊張複雜的印太局勢,台灣將會持續充實國防並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2. 2022年2月22日 · 2021/10/13 楊孟軒/二二八歷史爭論與銅像拆除爭議背後,一場記憶與記憶的戰爭 民主社會理應鼓勵多元觀點,但是我們對於分歧的創傷歷史記憶,要花一些心思去共同討論與處理,這其中當然包括了歷史教育與政府推行的轉型正義。

  3. 2022年3月27日 · 2021/4/2 【後續調查】台鐵工地與安全管理長期鬆散,太魯閣號事故只是冰山一角 《報導者》從工地現場、法規制度、內控外核層面檢視台鐵安全管理缺口,發現在太魯閣事故相近地點,5年前即有巨石掉落,但台鐵用人工監控2年多才發包興建明隧道。

    • 關於「偉人銅像」,各國都有「記憶與記憶的戰爭」
    • 「後記憶」世代:透過二手經驗接近歷史創傷
    • 228歷史詮釋三大爭點,反映不同記憶群體的理解與看法
    • 歷史結構無法合理化鎮壓行為
    • 緩解分歧的第一步:理解不同的記憶群體

    美國雖然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可是內部種族不平等的問題仍然嚴重,成因很複雜,跟地方政府的隔離、差別待遇政策,還有長期經濟分配不均有關。但是民主政府畢竟還是人民選出的,長期分裂的歷史記憶,是許多政策改變的阻力。 台灣也有也有偉人銅像的問題。二二八事件和平紀念日後3天,矗立基隆70年的蔣介石銅像被市府拆除,引起不同意見民間團體的強烈抗議。即使近年紀念的主軸為「和解共生」,諸如此類的矛盾與衝突,每一年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上演,台灣的二二八、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不只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也是「記憶與記憶的戰爭」。

    事件已過去了74年,台灣民主也走過了風風雨雨的30多載,當時間已邁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上世紀初誕生的耆老多半凋零,在民主化之後才出生的年輕世代,對黨國威權體制下的生活,沒有真實的經歷,更遑論二二八事件本身。甚至他們的父母長輩,很多也是在相對開放的1960、70或是80年代成長。對於政治肅殺的1940與50年代,記憶晦澀模糊。我們必須認知到,對於二二八的歷史記憶,台灣已漸漸進入「後記憶」(postmemory)的世代。 「後記憶」這個詞和後現代或後殖民理論,其實沒多大關係。這個概念在1992年由比較文學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瑪麗安娜.赫希(Marianne Hirsch)提出,剛開始用於了解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兒女們跟他們父母輩創傷記憶之間的關係;後來被廣泛運用、擴大解釋,泛指年輕世代對發...

    二二八的歷史研究,經過台灣文史工作者幾十年來的辛勤耕耘,基本的輪廓已大致清晰。白色恐怖研究,雖然有很多地方仍需努力,但是我們現在所掌握的史料與歷史知識,也比30幾年前還要多得多了。然而,歷史研究不僅是驗證基本事實,更重要的還是對這些已知事實的詮釋。 當我們開始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歷史詮釋與歷史記憶本身是相關聯的。不同的詮釋產生不同的記憶;不同記憶的人組成不同的記憶群體。 政治學者吳乃德,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精闢地分析二二八的歷史記憶,指出3項圍繞在二二八事件歷史詮釋上的爭論,而這些爭論在13年後的今天,仍然持續存在。 第一個爭論是:二二八是「反抗外來政權」的民族鬥爭,還是「官逼民反」?綠色陣營或本土意識較強的人,會是前者的觀點;藍營群眾,中華民國意識、或是只是...

    3月8日是蔣介石派21師登陸基隆,開始進行大規模清鄉鎮壓的日子。如果我們把整個事件,放在大歷史中看,是否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幫蔣介石開脫,或者是減輕腐敗國民黨官員與後來執行清鄉的軍警情治人員的責任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同吳所說,我們必須認真看待人在歷史結構中的責任。掌握歷史事件的大結構,當然是必要的。可是,這些知識不能夠用來為掌權者與執行者辯護。 人不全然是他生長家庭與時代背景的奴隸,而是活著會思考的生物。就算在諸多條件的限制下,也還是可以做出許多自由意志的選擇,掌握權力愈大的人,能夠做的選擇也就愈多。面對台灣人民對他統治的反抗,蔣介石選擇的不是公平調查,了解事情的原委,懲罰應負責的官員,改善政府的施政,而是下令清鄉屠殺。不能因為戰爭戎馬倥傯,或是當時在中國大陸上都是用這類非常手法對付共產...

    該如何緩解記憶分歧所帶來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正視這個問題,不要把這些紀念活動的爭議與陳抗,看成簡單的情緒宣洩或拙劣的政治表演(鬧一鬧就沒事了。這就是民主嘛!大家也就是吵吵鬧鬧)。民主社會理應鼓勵多元觀點,但是我們對於分歧的創傷歷史記憶,要花一些心思去共同討論與處理,這其中當然包括了歷史教育與政府推行的轉型正義。創傷的歷史記憶與其產生的強烈負面情感,如果沒有好好地正視處理,會傳承下去,造成一代代分裂的記憶,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文章剛開始提及的美國,就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 緩解記憶分歧,具體上要怎麼做?這是整個台灣社會與學界,需要共同探討的一個重要議題。我在這裡提出一個與「後記憶」同音異義的概念叫「厚記憶」(thick memory)。這個概念的靈感來自於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

  4. 2021年7月3日 · 暫放在雲端的畢典紀念. 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一口氣延長到7月12日,對畢業生來說,最後的那一個多月校園記憶,比以往任何在校時刻都還要稀薄,畢業典禮似乎是唯一可以留下些什麼的深刻時機。. 透過鏡頭,我們有幸參與這場雲端的盛會,「畢業快樂!.

  5. 2022年12月5日 · 2021年台塑集團獲利超過新台幣2,400億元卻持續漠視其與中鋼共同投資的河靜鋼鐵廠6年前於 越南中部造成的嚴重海洋汙染與人權侵害 。 目前仍有千名以上的受害者未獲得合理賠償,更有許多當年報導此事的公民記者至今仍受當地政治迫害及言論控管。 悲哀的是,上述因企業活動造成慘痛環境與人權影響的案例並非例外,而是全球產業鏈中反覆發生的悲劇。 在這樣的脈絡下,聯合國自2017年起,每年舉辦亞太地區責任企業與人權論壇 (UN Responsible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 Forum, Asia Pacific),試從多種觀點分析亞太地區企業與人權議題的當前挑戰及發展方向,同時也提供一個平台,讓民間社會與國際人權、環境、法律專家直接對話。

  6. 2023年3月18日 · 如今的大林蒲被滿滿的煙囪所包圍昔日的漁港和沙灘也被建築廢棄物中鋼爐石台電飛灰等填築200公頃新生地成為南星計畫區」。但事隔多年該計畫並未如願發展至今仍是雜草叢生的荒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