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1月16日 · 片中有段話說:「人類總是從自己選擇的人生 ,望著無法選擇的另一種人生, 感到羨慕,感到後悔。 」又說:「時間不是從過去流向未來,而是從未來流向現在。 至今為止的人生,是過去直到現在,向無限的未來前進,當被告知自己的未來有限後,就會感到未來正向自己逼近。 另一段話讓人感受更深刻:「 請你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記住自己的優點。 只要有這些優點,你一定可以幸福,也可以為周遭的人帶來幸福。 活著固然很重要,要緊的是,日子要如何過得好。 既然明白消失是常態,就不必回頭眷戀。 人不應被早成回憶的過去束縛。 誰沒過去? 再怎樣崢嶸輝煌的曾經,不都隨風而逝? 請把過去埋葬起來! 卓別林說:「低著頭走路,無法見到彩虹。 」 如果總是板著一張冷漠臉孔在陌生街道低頭走路,人就鄙陋了三分。

  2. 2017年1月16日 · 拓人( 佐藤健 飾 )經由謹慎的分析後放棄了原本喜愛的劇團,想有個好職業,卻始終不被錄取,仍是無法取得任何職位的何者。 拓人的搭檔烏丸選擇追求夢想,或許輿論總說他不夠好,劇本不夠完美,但我倒覺得他始終 熱血的追求他的夢想,並 ...

  3. 2019年2月15日 · 此次為高雄市觀光局首次嘗試與日本專業網站團隊合作結合三大日本藝文網路媒體CinraHERENOWSHEIS),並搭配 三位日本名人音樂家角館健悟攝影師佐藤健壽模特武居詩織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日本民眾走訪高雄大街小巷知名觀光景點

    • 到底什麼是「在宅醫療」?
    • 不只是看「病人」,而是以「家」和「社區」為中心的醫療
    • 「這一次,我們沒有裝上鼻胃管」
    • 推薦閱讀

    家裡的瓦斯沒了,一通電話,瓦斯行就送到厝裡;家裡的馬桶壞了,自來水馬達壞掉,一通電話,水電工就上門;可是家裡有老人家生病,身體不舒服,出不了門,該怎麼辦? 家裡有癌症末期的人發生狀況,就是一通電話,叫 119 嗎? 老一輩的人常說「請先生來往診」,「往診」就是醫師會到家裡看病,但現在台灣社會,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景象了。早年因為醫師少、看病貴,不少人把小病拖成大病,非到真正嚴重到快不行了,才拜託先生來厝裡,因此,早期的往診,以急症較多,現在已經是慢性病的時代,醫師到家裡看病的內容,和過去應該有所不同了。 台灣 2018 進入高齡社會,65 歲以上老人比率超過 14 %。再過十年就邁入超高齡社會,和現在的日本一樣,老人比率超過 20 %,換言之,五人有一人超過 65歲。年紀大了, 出門看病總有不便...

    在宅醫療既然是一種支援在家生活到最後的健康照護行為, 因此,不僅要照顧生命末期,也要積極預防慢性病併發症,以及失能、失智的退化,支持在家生活,好好終老。日本四國松山市蒲公英診所的在宅醫療達人——永井康德醫師常說:「在宅醫療是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醫療。」 在宅醫療和醫院醫療最大差別在於空間,也就是醫療環境的翻轉。接受醫療服務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明顯。比方說,同樣住在社區內,在「自宅」接受在宅醫療利用者,可以維持原本習慣的生活方式,但是入住「機構」的在宅醫療利用者,多少需要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說, 希望創造一個「在地老化」( aging in place )的社會時, 指的就是「在地終老」的環境, 讓長輩在盡量不改變既有生活模式狀況之下, 迎向生命的最後階段。因此,與其說在宅醫療是以「人」...

    「余醫師,我媽的鼻胃管又掉了,我不敢自己裝回去。」簡訊的那一端,傳來家屬的呼叫。 「好的,我中午前過去看看。」回覆訊息的同時, 也透過雲端平台,告訴負責案家的居服員督導,然後便飛快出發前往案家。督導提醒我,因為今天不是上班日,醫院的居家護理師不會出來處理「拔管事件」。 「一個不留意,鼻胃管就被拔掉了。」兒子說:「偶爾她也會吃一些東西,但我擔心她會嗆到,所以不敢給她吃太多。」 沒有直接裝上鼻胃管,我們嘗試先將增稠劑加入果汁,用湯匙慢慢餵病人 B。 觀察 B 吞嚥的情形,其實沒有太大問題,難怪會自己拔掉管子。雖然進食慢,稍微活動就喘,但相信病人仍喜歡自己經口進食。很快的,兩百 cc 的黏稠果汁一下子就喝光光了。這一次,我們沒有裝上鼻胃管。 幾天後,從聽說兒子找來居家護理師把管子裝了回去。理由是,...

    「醫材自費訂上限」恐讓台灣醫療又老又窮!醫生作家批:健保署不如改名叫「共產署」 護理師被病人用剪刀刮肚皮,院方卻用「兩顆蘋果」安撫!台灣多數醫療暴力,在高層摸頭下不見天日 【醫療社會學與武漢肺炎】病毒破壞的不只是病患的身體健康,還惡化你、我之間原本就脆弱的互信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在宅醫療 從 cure 到 care:偏鄉醫師余尚儒的翻轉病房提案》,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

  4. 2020年7月1日 · ① 先堅持完成一個很小的目標,尤其是那種最初燃起,但現在激情已經退卻的; ② 晚飯後想看會兒電視劇時,堅持起身出門,到樓下運動三十分鐘後再回來,這樣做能培養你克制慾望的能力; ③ 自發性在固定時間早睡早起,如果做不到,那就強迫自己早睡早起,直到形成習慣; ④ 如果有必要,可以為自己制訂一份飲食計畫,使每個月的體重保持正常,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適當拒絕美食的誘惑; ⑤ 每天只在特定的時間查看新郵件,為時間劃分不同的區間,使其各有所用; ⑥ 只結交自律的朋友,淨化自己的朋友圈; ⑦ 定期精簡通訊錄。 需要強調的是, 人的自律依賴於大腦中清醒的「自我意識」,即知道應該「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 假如一個人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毫無約束的,那麼他就是一個跟著感覺走的人,這種人是很難擁有自律的。

  5. 2019年12月18日 · VO 精選好書 2019-12-18. 《VO》導讀: 有時,我們會遇見不知為何就是看他不順眼的人,只要那個人站在我們面前,所有負能量就會瞬間如洪水般傾瀉而出。 韓國心理諮商師金素媛分析,其實我們會沒來由地討厭某個人,通常與「潛意識需求」有關,讓他以心理學的角度,給你在人際關係中不疲累的練習建議。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韓國心理諮商師 金素媛. 要在人際關係之中不受傷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 阿德勒說:「要除去所有煩惱,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 不過那是不可能的。 ——摘自岸見一郎、古賀史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嫌われる勇気,究竟出版,2014) 有時,我們會遇見不知為何就是看他不順眼的人。

  6. 2020年11月11日 · VO 精選好書 2020-11-11. 圖片來源: unsplash.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 哈佛、華頓商學院、MIT 指定閱讀,提高人生勝率的經典指南 》,由 先覺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VO》導讀: 在職場中,我們常希望能夠和對方談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然而要達成這個目標,也許只需要你放棄「你根本不在乎的」條件。 (責任編輯:鄧羽辰) 文/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麥斯.貝澤曼、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瑪格里特.妮爾. 最好的談判結果是談出每個人都滿意的決定。 這樣的共識相當罕見,比較常見的成功談判往往是互相交易、協調,各方都拿對自己比較沒有價值的部分換取更多價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