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2月28日 · 台灣疾管署近日發現公費的流感疫苗出現異狀,而且已使用近 14 萬劑。. 雖然有問題疫苗已送檢處理,但面對人心惶惶,疫苗製藥廠要怎麼守住自己的品牌形象?. (責任編輯:陳伯安). 疾管署 27 日宣布,賽諾菲藥廠一劑 0.25mL 公費流感疫苗有黑點異物 ...

  2. 2018年7月23日 · A 股上市公司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前被曝狂犬病疫苗造假,接著收到百日咳三合一疫苗出事遭罰的處分書。 實際上,中國疫苗近年來狀況不斷,老百姓除了罵不絕口,更興起帶孩子去香港接種疫苗的想法。 每隔兩三年就一次,中國疫苗公信力備受質疑. 陸媒澎湃新聞今天在社論中表示,這些年來,中國每隔兩、三年就會爆發一次疫苗公信力危機,但「壞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問題也沒有得到充分的揭露,「作惡的成本太低,維權的成本太高」。 社論表示,多家中國龍頭疫苗企業劣跡斑斑,但打進血管的疫苗卻被這些企業掌握著,甚至江蘇延申生物科技公司因疫苗造假而遭追究刑事責任後,主要相關責任人還能全身而退,繼續將企業做到人民幣 400 億元(約 2000 億台幣)的市值。

  3. 2020年12月7日 · 台灣國內最大快篩試劑製造商台塑生醫今年在醫療科技展,推出全台第一個新冠病毒抗原快篩試劑,可以檢測在人體施打新冠疫苗後,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數量,未來可望作為「免疫護照」使用。

    •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正常出國?」 陳建仁:「醫療人員不是先知,但我們可以繼續努力。」
    •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不僅防疫,也大大降低感冒機率
    • 推薦閱讀

    防疫政策的成功能有效阻止疫情擴散,同時民眾日常生活也會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但被問到何時才能安心出國旅遊時,陳建仁院士表示:「這個問題就像在祈禱時詢問天主一樣。」陳建仁認為醫療人員不是先知,無法預知疫情何時能正式宣告結束,或許等到全世界的疫情都能得到控制的時候才會比較安全。 同時更進一步指出,中東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近日宣布歡迎全世界的人去旅遊,原因就是他們的疫苗接種率幾近 100%,因此未來能開放旅遊的 一定是疫苗接種率高、且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 「一般來說,如果接種率高達七成就可以放心;台灣已經到了 81%,希望再拚一下、繼續往上提升。」但是當其它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依舊低於七成時,該怎麼辦呢?陳建仁表示:「這就是台灣必須幫助其他國家的原因。」

    面對來勢洶洶的 Omicron 變種病毒,陳建仁向國人喊話,「防疫三寶:快篩、疫苗、口服藥物」已經準備好了,只要維持戴口罩、勤洗手以及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良好防疫習慣,就無需驚慌恐懼。 此外,他也呼籲國人一定要施打疫苗,且打滿第二劑後一定要再打第三劑,「不是疫苗沒有效,而是打了第二劑後若沒有進一步調整,中和抗體就會下降,碰到強勢的 Omicron 就有突破性感染的風險」。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比喻,打疫苗就像學生考試,打了 2 劑就像是平常有在預習、有很好的實力,但 Omicron 就像是期末考,預習是不夠的,還要再用第 3 劑疫苗複習一下。」 謝世良研究員同時也分享了身邊友人的故事,「耳鼻喉科的朋友告訴我說:你知道嗎,你是我今天的第一個病人。」表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

    追加第三劑時間到了怎麼選?兒科醫師從保護力推估,製表建議「選擇」順序! 【Omicron 最新資訊】美國防疫專家佛奇從 3 面向分析:傳染力、重症率與免疫逃脫程度 【讓我的瑞士家人全中的 Omicron!】這次的新冠變異株能讓我們得到集體免疫力嗎? (本文為 時報文化 新聞稿,原文標題為 〈Omicron 強勢來襲、台灣又要三級警戒了嗎?—— 讓「大仁哥」陳建仁告訴你台灣防疫的下一步!〉。首圖來源:時報文化提供)

  4. 2021年4月1日 · 這一專區設計成懶人形式,保證專區內一千多家住宿,都是 AsiaYo 篩選過,確認可申請補助,且可配合 AsiaYo,在入住時就將補助退給民眾。 事實證明,疫後反彈的國旅風與鄭兆剛的預期很接近。

  5. 2024年4月3日 · 本文彙整出 6 個消防署提醒必備的項目,趕快準備好你的緊急避難包吧! 先了解一下「緊急避難包」 原則上,要找質地輕、容易取用物品的「雙肩背包」,並準備從住家出發到避難場及避難初期可能會需要的物品。

  6. 2019年4月25日 · 特提出以下幾點回應與聲明: 1. 「空屋多就不用蓋公宅」,是用統計數字包裝的謊言。 空屋要達到替代公宅的職能,必須「空屋要得來、人要住得進去」。 而 能夠讓「空屋得來」最重要的方向就是提高持有成本,讓屋主不願囤房閒置,但柯市長在2017年反而體恤建商主動提案修法降稅,試問空屋如何得來? 即便空屋出來,人也「未必住得進去」。 因為並非所有空屋都合適做為社會住宅,例如大坪數高單價、過於老舊窳漏、或區位偏僻住宅等;又既使是適合屋源,多數房東也因租稅不願曝光或租屋歧視,不願意租給領取租金補貼者或不願參與包租代管。 因此空屋多不代表就能變成社宅,豈能以此表面數字就說不用蓋公宅! 2. 「多元供給」方向正確,但不該成為棄守興建公宅政策的藉口。 以多元供給方式提供市民居住協助,的確是正確的觀念。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