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4月17日 · 為了給這篇文章準備材料我決定做一張電子表格把美國職業要求的情況彙總一下然後根據自己判斷計算出有多少比例的工作是真正需要大學學歷的。 我把每一項職業都歸類到以下幾種類型內: 1. 需要小學或以下教育 ——要求有會讀寫並掌握基本數學。 這類工作基本不需要教育,任何崗位培訓均不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 例子:卡車司機、廚師、按摩師、髮型師或者護理員。 2. 需要職業培訓 ——這個工作需要小學文憑外加1到4年的崗位培訓。 這一培訓可以通過職業學校、社區大學或者學徒制來完成。 例子:管道工、木匠、社會工作者、汽車技工、音樂家、機械工、放射線技術員或者職業護士。 3.具備普通中等教育會有幫助。 白領工作、領導崗位或者專業崗位等會受益於典型的普通高中教育。

  2. 而教育,應該作為民主深化的基礎工程,讓人更能勝任民主社會的公民身分。 在充分對話、思辯的前提下,行使權利、負擔義務。 這樣的思索,也衍生出後來共學家庭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作風,在太陽花、反核等等社會運動現場,以及多元家庭、死刑存廢等等深刻思辯當中,共學家庭都沒有缺席。

  3. 2017年6月7日 · 林姓才女作家在今年四月自殺身亡,引發台灣社會各界一片撻伐補習班狼師。 立法院因此在五月三讀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九條修正草案」,增訂防狼師條款並嚴格執行實名制要求短期補習班執行業務或對外招生時都要 上網 登錄真實姓名和最高學歷供民眾查詢。 不過根據《 Ettoday 》報導,有網友爆料他在某多媒體英語教學網站上發現,一名許姓補教師(本名姓楊)的學歷寫政大外文系、加拿大 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文教學碩士, 但在「台南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上卻查詢到該師最高學歷只有大學,讀的還是台科大工業管理系,過去是「二技」(二年技術學院體系)。

    • 歷史學者的跨時空密碼戰
    • 特務化名的攻防戰
    • 隱身在化名背後的,不只是「人」!
    • 他也曾經是特務?
    • 從檔案拼出破碎的歷史真相
    • 跨時空對決的下一步
    • 推薦閱讀

    點開「國家檔案資訊網」,過往政府檔案的數位化影像一目了然,已不再深鎖於機密中。然而,若你仔細查閱案卷,會發現裡頭有各種意義不明的章戳、冷僻用語,阻礙人們正確判讀檔案。 甚至,這些內容資訊還是另一樁跨時空「密碼戰」!例如,在戰後初期,臺灣特務機關聯繫通訊時,經常會使用各種代號掩蓋真實身分。這些化名或許曾是「保密防諜」的重要掩護,但如今卻成為閱讀檔案的「陷阱」,誤導我們從中獲得的歷史論述。 破壞這些陷阱,正是林正慧的日常工作。長時間參與檔案解讀的林正慧,從近代臺灣史的檔案中,找出了許多關於特務的故事線索,為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時代的歷史研究,補上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像這裡,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叫『生局』?」林正慧指的是二二八事件期間,國防部保密局局長鄭介民上呈給蔣介石的「臺灣專報」。鄭介民在專報...

    化名,是這場密碼對決的另一項高難度挑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期間,許多情治人員暗中潛伏,進行各式監控、情蒐等秘密行動。然而,最後留在案卷中的紀錄,常是一個個經過假造的化名。 歷史學者該如何破解密碼,辨釋出那些「隱姓埋名」的特務身分呢? 以「保密局臺灣站」臺中組組長李良彬為例,林正慧先查閱現存的〈保密局服務證明書登記簿〉,可以確認「李良彬」是真實名字,他曾數度擔任保密局的「通訊員」。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一些檔案述及李良彬是臺中組長。不過,若比對同一時期的其他檔案,則會看到臺中組長被寫成「王孝順」。 由此可知,「王孝順」很可能是李良彬使用的其中一個化名。 特務為了隱密行事,也常以另一個檯面上的公開職務,掩護自己的真實身分。李良彬的「掩職」,同樣能從檔案中找到破解線索。1949 年,一份由臺中市民上呈臺...

    然而,這場歷史學家與情治單位的對決中,代號所掩護的身分不只是個別特務,還有更多可能。 趙尚志、張秉承、游平洋……這些看來尋常的名字,都曾出現在「保密局臺灣站」的文書,發送給其他政府單位。乍看之下,這些人名應該是為臺灣站工作的人員? 答案令人意外──林正慧發現,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名字,能連結到實際存在的人物。 「這些名字只是代號,而且背後不一定是『人』。」林正慧指著檔案公文中的一個名字說明:「並沒有一個特務叫『趙尚志』,這其實是『保密局臺灣站』的化名,使用在平行文書。其他上行、下行文書中,臺灣站還有不同的代號。」 隱藏在化名背後的,可能是個別特務,也或許是機關組織。 多重身分隱藏,讓這場時空對決更具挑戰!林正慧建立了一份表單,列出檔案裡尋獲的所有臺灣站特務姓名,透過大量資料的交叉比對,破解不同暗...

    在不斷的揭密解謎中,歷史學者是否也曾有驚詫無比的揭密時刻? 林正慧想了想:「原先想像不到會有關連,但卻忽然發現他竟然是特務,那種衝擊最強烈。」最令她感到意外的例子,是長期在屏東、臺南等地擔任公職的康玉湖。 林正慧自己出身屏東,曾以屏東六堆的客家族群為論文主題,對康玉湖毫不陌生。過往,康玉湖的公眾形象一直是閱歷豐富、頗有實績的行政官僚。 但林正慧卻意外從檔案中發現,他竟然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特務生涯。1947——1950 年間,康玉湖化名「高雲」,為保密局搜集情報,後來更擔任參謀,與情治機關的關係匪淺。 她補充道,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期間,龐大的特務群體曾以各種「掩職」身分潛伏於民間;當他們離開情治系統後,也可能「轉職」到各行各業,換上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身分。對照往昔流行的政治宣傳辭令「小心匪諜就在...

    在檔案瀚海中,林正慧為表單上的名字建立履歷、挖掘線索,確認神祕特務的真實身分。那麼,這些線索是否能提供新證據,揭開臺灣近代史上的政治謎團? 林正慧提起了臺籍知識分子林連宗的故事。二二八事件中,擔任省議員的林連宗,曾參與「臺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代表地方與政府談判。然而,在軍隊展開鎮壓後,他旋即消失無蹤。儘管多年來,外界傳言「憲兵第四團」嫌疑重大,但該團團長張慕陶強烈否認,還曾經具文聲明林連宗的失蹤與他們無關。 對受難者家屬而言,親人在動亂年代人間蒸發,直到解嚴後,仍無法知道他究竟被誰帶走?被帶去哪?下落何方?林連宗的外孫曾在訪談中提到,多年來家族持續尋找答案,卻都沒有結果。那些被掩蓋的歷史謎團,亦是受難家庭難以抹滅的傷痕。 這起「被消失」案,近年終於在檔案中找到真相!從憲兵司令部呈給蔣介石...

    這場無煙硝的密碼戰,已經取得不小的進展,但對林正慧而言,戰後臺灣特務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其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細微的線索埋藏在龐雜的檔案資料中,研究的人又太少!」林正慧笑著說。歷史學家的「偵探」工作,需要長期埋首翻閱檔案,相當耗費心力。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歷史訓練,隱藏其中的線索十分零散,很可能耗費一整天才找到一、兩件相關資料。 在保密局臺灣站的研究暫告段落後,林正慧的下一個「對敵者」轉移到戰後其他特務組織。隨著國家檔案開放解密,可以想像桌上的案卷將會越堆越高。儘管挑戰巨大,她還是從爬梳檔案、比對分析、破譯解謎的漫長研究中,找到猶如偵探推理劇的樂趣和成就感。 「線索可能都還存在,只是還沒有被找到。」她笑道:「還原這些事實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希望有更多研究者加入,跟我們一起並肩作戰!」

    【退休後的「特務」去了哪】情蒐、影響輿情樣樣來,威權政府幫兇竟被列為「最具影響力的台企領袖」之一 「白色恐怖政治犯被針刺指縫、耳朵遭灌廚餘」—— 85 歲嬤淚訴受難者經歷,痛批:竟有人說威嚴統治下台灣很安定?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破譯隱身代號!歷史學家與特務的跨時空對決 ── 專訪林正慧〉。首圖來源:研之有物攝影 林洵安。)

  4. 2021年1月21日 · 這群中華民國最優秀的飛行員用自己的生命,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維持了美援,保衛了國家的安全,讓中華民國能生存至今日。 華錫鈞上將為黑貓中隊飛行員,退役後赴美取得普渡大學航太博士,返國投入戰機研發,開啟了臺灣「國機國造」之路,成功製造出「經國號」(IDF)戰機,有「IDF之父」之稱。 眷村男孩的傳奇故事:華錫鈞從 U-2 飛官到 IDF 之父. 二 一八年九月,一個涼爽雨後早晨,我與紀錄片導演楊佈新一同帶著他剛剛完成的「 疾風魅影黑貓中隊 」紀錄片,前往已故華錫鈞將軍家,專程去放映給他的夫人看。 華將軍去年過世,膝下無子,夫人周毓和現在與一名移工兩人同住臺中。 雖說是上將府邸,但是房子並不大。

  5. 2019年8月2日 · 他,是馬培德,今年 43 歲,已在台灣定居 12 年,是一名持有台灣中醫執照與德國西醫執照的醫師,並在中國醫藥大學授課。 聽他說中文,很難想像中文不過是馬培德的第四語言。 圖片來源: 今週刊 。 馬培德出生於波蘭,5 歲時移居德國,因為喜歡李小龍,12 歲開始接觸中國拳,愛上中華文化,某次在新加坡比賽時,看見中醫針灸後大感興趣,更立下了學習中醫的志向。 要學中醫,中文能力是必備條件。 1998 年,馬培德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念中文,老師建議他,要學中文,最好到台灣,推薦了新成立的中山大學華語班,馬培德看中山大學有山有海、環境優美,決定來台學中文。 「我們老師當時說,來台灣待上 1 年,便會不想回德國;當你待上 3、4 年,就不會離開了。

  6. 2019年5月29日 · 導師群的組成橫跨 20 個產業,且包含 創業家,企業領導人,專業經理人,意見領袖 等不同身份,宛如台灣經濟產業與職涯發展的縮影。 導師群將攜手跨界 以一對一 提供職涯教練(Coaching)的方式,針對 100 位 30 世代的未來領袖提供職涯上經驗的傳承。 「華人領袖 100」將是史上首次針對 30 世代的貴人學平台。 30 世代缺乏發展舞台,40 與 50 世代決定站出來經驗分享. 「華人領袖100」成立的宗旨是承擔,也是傳承。 有鑒於近年來台灣市場機會日漸減少、資源分配高齡化等現象,30 世代職場歷練不足,也缺乏發展的舞台,普遍對未來感到茫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