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是 中華民國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一等附屬 氣象 測報機構,為 臺灣 的官方 地震 測報機構。 組織. 單位沿革.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於1897年12月19日裝設第一部格雷-米爾恩型 (Gray-Milne)地震儀,開啟了臺灣地震記錄科學化的時代,1938年臺北觀測所升格為臺灣總督府氣象臺,地震、地動及火山之觀測、調查、報告與研究等屬業務課之部分職掌,1945年二戰結束,同年11月1日成立臺灣省氣象局接管臺灣總督府氣象臺,原地震觀測業務由隸屬觀測科之地震股延續辦理。 1971年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承接臺灣省氣象局並予改制,地震觀測業務由測政組下之地球物理科繼續掌理。

  2.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中華民國交通部 中央氣象署 一等附屬 氣象 測報機構。 組織. 單位沿革. 臺灣 天氣預報 業務發展可遠溯自 日治時代 的1896年( 明治 29年), 台灣總督府 成立的5個「測候所」(氣象站):臺北測候所、臺中測候所、 臺南測候所 、恆春測候所、澎湖島測候所。 1949年( 民國38年 ),中央氣象局隨 中華民國政府 遷台,其間因隨著機關的改制,負責天氣預報單位之名稱由預報組、氣象預報測站改為今日的氣象預報中心。 組織架構. 主任( 簡任 第11職等) 副主任2人(簡任第10職等) 簡任技正(簡任第10職等) 綜合規劃科. 即時預報科. 氣象預報科. 海象預報科. 颱風及劇烈天氣預報科. 預報系統科. 業務內容. 氣象預報科. 氣象資料之分析研判。

  3. 2024年4月20日 ·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中文簡稱氣象署或中央氣象署英文簡稱CWA是中華民國政府的地球科學專責機構負責氣象氣候海象地震天文等項目之觀測及預報業務除了向公眾發布氣象預報海象預報 ( 英語 : Marine weather forecasting ) 與地震測報

  4. 其他人也問了

  5.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中文簡稱 氣象署 或 中央氣象署 ,英文簡稱 CWA )是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地球科學 專責機構,負責 氣象 、 氣候 、 海象 、 地震 、 天文 等項目之觀測及預報業務,除了向公眾發布 氣象預報 、 海象預報 (英语:Marine weather forecasting) 與地震測報之外,也是災害性天氣預報( 颱風 警報、 豪雨 特報、 強風 特報、 低溫 特報等)發布、以及 中華民國 《 氣象法 》規定之氣象業務辦理機關。 沿革. 1941年7月1日, 國民政府 在 重慶 成立「 中央氣象局 」,直屬於 行政院 [1] ,管轄全國的氣象、 地震 觀測業務,並接受 內政部 委託編制 國民曆 。 1945年, 抗戰 勝利,中央氣象局遷往 南京 ,改隸 教育部 [1] 。

    • 歷史
    • 原理
    • 架構
    • 應用
    • 局限
    • 延伸閱讀
    • 外部連結

    在1868年海沃德地震(英語:1868 Hayward earthquake)後,美國地震學家J·D·庫珀(J.D.Cooper)首次提出了地震預警的概念。他設想在距舊金山以外100公里、地震活動性很高的霍利斯特地區架設地震觀測台站,利用電磁波和地震波的時間差,在觀測到地震發震後及時敲響舊金山市政廳內的警鐘,從而使舊金山市民有時間尋求緊急逃生避險。但由於技術限制等原因,這一設想當時並未實現。 1950年代末,日本國有鐵道就已在所屬的鐵路幹線上部署簡易的報警地震儀,以試驗地震警報系統的執行效果。1964年,日本國有鐵道在東海道新幹線沿線布設了一系列的地震監測台站,並為之設計了一套報警器—地震計(Alert-seismograph)方式的地震預警系統,這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地震預警的國家...

    地震預警技術是指在地震發生後、而未及造成嚴重破壞前,透過無線電向外界發布警報的技術。地震預警系統必須首先偵測確定一個破壞性的地震後才能發布有用的地震預警資訊。地震發震後,具破壞性的S波(每秒3.2至4公里)傳播速度較慢,而由於電磁波比地震波快,系統可以把監測裝置觀測到的P波(每秒5.5至7公里)資訊轉為電磁波,在地震波到達前數秒甚至幾十秒發出預警。 一般而言,地震預警系統可分為異地預警模式、現地(原地)預警模式與混合預警模式。 異地預警模式是在距預警設防目標區一定距離外的潛在震源區布設觀測台站,當觀測到破壞性地震動之後再向其他地區發布警報資訊的預警方式。該模式能夠為預警設防區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提高地震要素測算精度,但需要架設足夠的地震台站組成預警台網,成本投入較高、複雜程度較大。同時,採用...

    就功能模組而言,一套完整的地震預警系統至少應當包括即時地震定位、即時規模計算、預警目標區震度估計及預警資訊發布等四個重要功能模組。而就基本流程論,地震預警系統則由觀測系統、資料分析處理系統、決策及資訊發布系統等三個子系統組成。 分布在各地的監測台站構成了觀測系統,觀測系統在取得資料後透過即時傳輸通訊線路將觀測資料傳送至分析處理中心。資料分析處理系統作為地震預警系統的核心,即時接收自觀測系統上傳的資料流,對資料流加以即時處理,並對地震動參數予以即時測算,亦對地震動場給以即時估計。 決策及資訊發布系統根據預先設定好的預警資訊發布策略對資料進行判讀,根據對應的預警級別在手機簡訊、廣播電視、警報汽笛、電腦手機等資訊管道發布預警資訊。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中期。1994年,在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運營之初,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就為之配備了一套由6台加速度計、4台峰值加速度計及2個地震觸發器組成的地震報警系統。當觀測地震動超過預先設定的閾值,中心控制室的報警器就會自動報警,經專家系統決策後即可立即採取緊急處置措施。其後,浙江秦山核電站、廣東嶺澳核電站中也採用了相應的地震報警裝置。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冀寧高壓輸氣管道專案中建設了該國第一個輸油氣管道的地震預警系統。2011年年中,京津、京滬高鐵地震監視預警系統透過驗收,這是地震預警技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系統的首次運用。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心建設全國性的地震預警系統——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中國地震局於同年開始實施《地震預警系統研究及系統建設》等兩項地震行業專項,並於2010年實施國家科技支撐專案《地震預警與震度速報系統的研究與示範應用》,並在福建省、首都圈地區、甘肅省蘭州市部署了地震預警示範系統。2015年7月起,中國地震局啟動了專案可研工作,其專案可研報告已於2017年2月得到了國家發...

    法國

    法國國家鐵路在長度約250公里的法國高速鐵路地中海線沿線設定了24個地震監測點,構成了地中海線地震預警系統。各地震監測點平均間隔10公里,且與位於馬賽的控制中心及位於巴黎的法國國家地震局驗證中心相連。當預警系統監測到的地震動超過65伽的預警閾值時,可向列車發出執行指令叫停列車。該系統的預警準確率高,但訊號傳輸環節過多、延時長,預警時效性不足。

    義大利

    義大利目前建有一個實驗性的地震預警系統。義大利研究人員利用該國南部伊爾皮尼亞(Irpinia)地區的28個監測台站所構成的IsNet台網產出即時觀測資料,並籍此設計了採用概率進化演算法的Preto地震預警系統。該系統能夠較準確地判定地震的震央和規模等要素,但對峰值地震動的估計值偏差較大。研究人員同時認為,該系統的對大規模地震的處理能力不佳,大震時震源的有限性可能對系統效能的發揮產生較大影響。

    準確性

    地震預警系統對快速回應的要求制約了其預警準確性的發揮。有研究者指出,地震預警系統當前存在大震規模難以準確測定、斷層參數難以快速取得、漏報誤報難以辨識避免三大問題。 首先,由於地震預警系統需要在有限的時間段內利用P波段初始破裂的、局部有限的資訊對地震規模和影響進行估計,因此目前地震預警系統對大震規模的預測準確性尚有待提高。地震學界現今主要採用長周期地震動資料、地震動幅值、地震動強度等三大類方式加以解決。而在面向普通公眾發布預警時,則多採用預警分級和減少干擾資訊的方式以避免對接收者造成困擾。譬如日本廣播協會在發布「緊急地震速報(警報)」時一般僅列出震央參考位置、預警地區名稱和地圖三個資訊,以提高公眾地震預警的實用性。 其次,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後,由於發震斷層的走向和傾向會對峰值地面運動的分布產生重大影響,並進而影響對地震破壞程度和影響範圍的判定。因此,需要預先將斷層分布、地表地質情況等資料錄入預警系統。如美國地質調查局依據國家地震減災計劃(英語: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Act of 1977)的場地劃分關係表及場地分類圖將地表地質劃分為B、C、D、E四...

    覆蓋率

    地震預警系統對大範圍地震台網的需求導致預警系統的台網覆蓋範圍有很大不足。如中國大陸儘管計劃在其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範圍內建設地震預警台站15510個,但仍然不足以覆蓋全國,僅能對地震危險性較高的中國華北、南北地震帶、閩粵沿海和新疆天山中段地區進行重點預警。而墨西哥政府則由於預算資金等問題而僅能在該國19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內建設預警台站97個,從而只能對墨國中部部分地區進行重點設防。 同時,部分地區地震預警的警報接收範圍亦有很大不足。如在墨西哥城,2000萬人口中僅有約440萬人可以及時接收到預警資訊。而在墨西哥瓦哈卡市,由於當地主管部門對地震預警系統的重視程度不夠,未對預警系統投入充足資金和有效維護,導致許多地方仍未安裝預警接收機。截至2013年,瓦哈卡市的5500所學校中只有76所配備了預警接收機。此外,通訊網路建設亦可能制約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發揮。如台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由於採用細胞廣播技術向部分行動裝置傳送警報,使得這部分接收者在手機處於飛航模式、進行CSFB語音通話或者身處於通訊網路不佳地區時難以接到警報訊息。 對地震預警的教育和培訓工作也是影響地震預警系統覆蓋效果的重...

    保羅•蓋斯帕里尼; 蓋伊塔塔•曼弗雷迪; 約亨•斯高. 地震预警系统.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4-05 [2018-08-02]. ISBN 978-7-5028-433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中文(中國大陸)).
    李小軍.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4-09 [2018-08-02]. ISBN 978-7-5487-01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中文(中國大陸)).
    仇永海. 地震预测与预警. 長沙: 中南大學出版社. 2010-12 [2018-08-02]. ISBN 978-7-5028-445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中文(中國大陸)).
    金日光. 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 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9-10 [2018-08-02]. ISBN 978-7-5625-238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中文(中國大陸)).
    从地震预警到地震预测还有多远. 中國數字科技館. 北京. [201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中文(中國大陸)).
    汶川地震十年祭——抗震进化与地震预警的科学之路. 中國數字科技館. 北京. [201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中文(中國大陸)).
    緊急地震速報について [日本氣象廳緊急地震速報專頁]. 日本氣象廳. 東京. [201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2) (日語).
    緊急地震速報について [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問與答]. 日本氣象廳. 東京. [201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6) (日語).
  6. 2024年4月3日 · 臺灣正體. 工具. 若非特別註明,本條目所有時間皆為 東八區 標準時間( )。 2024年花蓮地震 發生於當地時間4月3日上午7時58分09秒 [23] , 震央 位於 台灣 花蓮縣 近海,芮氏規模達到 ML 7.2, 震源深度 為15.5公里,並在 花蓮縣 秀林鄉 和平村觀測到 中央氣象署地震分級 中最大 震度 6強的地震和 麥卡利震度分級 中的8(VIII)度 [1] 。 地震期間,全台共發佈2則 國家級警報 [24] ,分別為上午7時58分18秒及24秒。

  7.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地震震度分級 臺灣 使用的 地震震度 分級,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制定,以地動 加速度 與地動速度來區分分為0級1級2級3級4級5弱5強6弱6強、 7級 ,共10個等級。 歷史 [ 編輯] 臺灣的地震觀測始於 日治時期 ,2000年8月之前的震度分級是沿用日本1936至1948年所使用的 震度分級 ,將震度分成0級至6級,共7個等級,震度6級為地動加速度在250 gal 以上。 [1] 1999年 921大地震 時中央氣象局曾記錄到地動加速度超過980gal的資料,由於測得震度6級的地區廣闊,不利於受災情況之研判,中央氣象局在2000年8月公告增加一個震度分級,以地動加速度400gal作為震度6級的上限,400gal以上定為震度7級。 [2]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