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1日 · 今年第一季中芯營收成長年增十九至十七五億美元但利潤暴跌六十八 七一七 萬美元毛利率僅十三%,是二 九年第四季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以來最低 點預料本季毛利率將近一步跌至九到十一之間。 趙海軍說,在地生產晶片滿足在地需求是「全球大勢所趨」,「我們預料今年與明年晶片 業持續擴大的產能將來到頂峰」,市場需要時間來消化所有新產能,「如果我們說這個產 業今年成長八%,而有二十%的新產能,那麼這代表將有十二%的新產能拿不到任何訂單 」。 他說,這對中芯不是問題,因為在擴大產能的計畫上,該公司與戰略客戶密切合作;中國 客戶貢獻中芯季營收八十一.六%,去年同期為七十五.五%。 許多業界高層與分析師對於成熟製程晶片的供給過剩憂心忡忡。

  2. 2018年5月24日 · 標題 [討論] 中芯半導體能去嗎? 時間 Thu May 24 22:46:03 2018 各位百萬哥, 最近有獵頭在幫中芯找人, 號稱要在梁孟松麾下衝刺14奈米,地點上海, 最近有人接到一樣的通知嗎?

  3. 2024年2月6日 · 凸顯中國半導體業仍在進步 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國際以美荷設備來生產更小型的5奈米晶片這條新的生產線 將生產華為海思設計的麒麟晶片,並運用在華為新一代的高階智慧型手機。 報導認為,儘管中國欲生產的5奈米晶片仍比目前最先進的3奈米晶片落後一代,但中國這項 行動表明,雖然美國實施出口管制,但中國半導體產業仍在逐步進步,一位知情人士說:「 藉由新的5奈米突破,華為將可以升級其新旗艦手機和數據中心晶片。 」 報導指出,當華為去年8月推出配有7奈米處理器的華為Mate 60 Pro 高階智慧型手機時,華 為的進步已經讓業界和分析師感到驚訝。 也因為這款手機的推出,根據Canalys研究,華為 去年第四季度在中國的出貨量增加了近50%。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2年7月21日 · 中芯國際將製程推至 7 奈米製程,是開創性發現,因美國商務部本限制任何 14 奈米 以上先進製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至中國。 幾乎所有中芯國際 14 奈米製程設備,也可用 於 7 奈米製程,所以突破門檻不高。 中芯國際可能無法取得 EUV,無法發展 7 奈米節點以下先進製程,但隨著時間過去,中芯 國際應能大大提升 7 奈米產能。 反觀美國半導體企業,目前只全心希望晶片法案補助通過 ,強化生產力,可說是仍處於沉睡狀態,使美國逐漸失去半導體產業優勢。 中芯國際客戶 MinerVa 表示,中芯國際 7 奈米製程晶片自 2021 年 7 月開始生產。 2021 年 9 月 22 日 MinerVa 官網就更新產品訊息和圖片,是一個 19.3 平方公分的小晶片,僅 用於加密貨幣挖礦。

  6. 2022年8月19日 · 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專家富勒指出,「 中芯造成的轟動,其實相當膨風,因為中芯干冒重大風險來彌補缺乏EUV設備的缺憾。 但 可以理解的是效果相當恐怖」。 中芯一直公開表示追求7奈米科技。 2020年初中芯曾表示正在開發能夠「比美7奈米」的「 n+1」製程;2020年10月大陸芯動科技公司宣布已經完成這套製程的最終設計,並開始試 產;中芯並表示,目標是於2021年進行量產。 然而由於中芯買不到EUV設備,只能靠深紫外光(DUV)機具。 美國基於中國大陸業者可能 繞過EUV禁令,因此近月來一直與荷蘭艾司摩爾及日本尼康等設備業者討論,看看是否能 停止對大陸出口DUV設備。 但專家相信大陸已經採購到充分的DUV設備。 製造到7奈米晶片一直是許多晶片廠的難題。

  7. 2023年8月31日 · 華為麒麟 9000S 行動處理器引起討論,因美中貿易戰後,首次有晶圓代工廠為華為代工晶 片,且還是先進製程 5 奈米。 是否意味中國晶片生產突破美國封鎖從此中國半導體生產 大步前進? 目前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據知情人士爆料中芯國際代工華為麒麟 9000S 行動處理器生產關鍵仍在美國控制下, 是否有機會突破非常困難。 知情人士在 X 以問答回答外界對華為麒麟 9000S 行動處理器可能有的疑問。 1. 這次中芯國際首次使用該製程技術嗎? 不是,中芯國際在 2021 年就幫國產某礦機出貨 7nm 晶片,這次幫華為是同一個世代 (N+ 2) 的製程技術。 2. 這次麒麟 9000S 是使用國產微影曝光設備製造的嗎?

  8. 2022年7月24日 · 高達520億美元補貼的美國晶片法案即將過關法案中禁止領補貼的業者在中國大陸擴產卻仍爆發中芯量產7奈米晶片案。 https://i.imgur.com/w3ri5TW.jpg 業界研判中芯此舉凸顯中國大陸極力突破半導體先進製程防線且技術逐漸趕上台積電三星,逼近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地位,預料美國將會再提高取得先進製程關鍵設備門 檻。 對於中芯疑似抄襲的相關訊息,台積電昨回應記者詢問,對此無評論。 另有亞系外資認為 ,中芯應該仍不具備7奈米量產的能力,多半是10奈米的改良版,良率也是一大疑問。 外媒解讀,這是中芯在晶圓代工產業第三次將7奈米製程商業化,但實際量產規模應有限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