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74年美國的汽油定量配給票. 第一次石油危機 ,又稱作 1973年石油危機 ,始於1973年10月,當時以 沙烏地阿拉伯 為首的阿拉伯 石油輸出國組織 成員國宣布,對 贖罪日戰爭 期間支持 以色列 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 [1] 最初的目標國家是 加拿大 、 日本 、 荷蘭 、 英國 和 美國 ,隨後禁運也擴大到 葡萄牙 、 羅得西亞 和 南非 。 禁運持續了將近一年,到1974年3月正式結束。 [2] 禁運期間,全球石油價格上漲了近300%,從每桶3美元升至近12美元,許多國家的能源價格明顯上漲,對全球政治和全球經濟產生了許多短期和長期影響,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 [3] 影響 [ 編輯]

  2. 1951年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將伊朗的石油工業國有化利益受損的英國則決定對伊朗實行石油禁運並最終與美國一起策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政府這之後的1954年至1960年期間伊朗石油收入持續增加外國投資亦不斷增多伊朗經濟快速增長但主要是 ...

  3. 伊朗能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架在 裏海 水域的 鑽油平台. 伊朗擁有全世界已經證實的 石油儲量 的10%, 天然氣 蘊藏的15%。 它是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中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世界第四大生產國。 伊朗2015年 一次能源 消費比率,按不同能源分類。 這篇 伊朗能源 (英語: Energy in Iran )用來談論 伊朗 各式能源和 電力生產 、消費及進出口、以及其他的問題。 伊朗擁有世界第四大 石油蘊藏 量,和世界最大的 天然氣蘊藏 量(請參考 各國天然氣蘊藏量列表 )。 [1] [2] 因此伊朗被看作是一個 能源超級大國 (英語:Energy superpower) 。 [3] 。 伊朗是 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會員國之一,而且它的石油出口金額佔到國家收入的五成。

  4. 其他人也問了

  5. 臺灣正體. 工具. 伊朗油井氣井. 伊朗石油 ,1908年英國人 威廉·克諾斯·德奇 (英語:William Knox D'Arcy) 在波斯(今 伊朗 ) 馬斯吉德蘇萊曼 地區發現特大油田,並成立 英波石油公司 The Anglo-Persian Oil Company (APOC)進行開採和出口。 這是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首次開採利用。 1935年英波石油公司改名為英伊石油公司。 1951年,伊朗石油國有化。 1954年,英伊石油公司改名為 英國石油公司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這是一篇與 伊朗 相關的 小作品 。 你可以透過 編輯或修訂 擴充其內容。 分類 : . 伊朗能源. 亞洲各國石油.

  6. 2024年5月14日 · 由於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裡支持以色列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國家對這些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導致油價急升四倍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 [71]。未有跟隨實施禁運的伊朗獲得龐大的收入以便沙阿實施現代化的改革

  7. 2024年4月27日 · 石油輸出國組織 (英語: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發音為 / ˈoʊpɛk / OH-pek ;簡稱 歐佩克 、 油盟 或 油組 )是一個由12個國家組成的 政府間國際組織 (英語: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於1960年9月14日由五個創始國( 伊朗 、 伊拉克 、 科威特 、 沙烏地阿拉伯 和 委內瑞拉 )在 巴格達 成立。 如今其總部位於奧地利 維也納 (1965年遷入),目前有12個成員國。 截至2019年.

  8. 第一次石油危机 ,又称作 1973年石油危机 ,始於1973年10月,當時以 沙特阿拉伯 為首的阿拉伯 石油輸出國組織 成員國宣布,對 贖罪日戰爭 期間支持 以色列 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 [1] 最初的目標國家是 加拿大 、 日本 、 荷蘭 、 英國 和 美國 ,隨後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