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南市政府 (簡稱: 南市府 )是 中華民國 臺南市 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 行政院 。 現今的臺南市政府為 直轄市 之行政機關,於2010年12月25日由 臺南縣 與 臺南市 兩個縣市合併改制而來。 辦公廳舍分設 安平區 (永華市政中心) 與 新營區 (民治市政中心) 兩地,採雙市政中心模式。 廳舍歷史. 1945年,因 臺南縣 內臺南市改制為省轄市,將縣政府從臺南市遷至 新營鎮 ,並興建臺南縣政府新辦公大樓(今民治市政中心)。

  2. 2024年4月8日 · 民治市政中心:+886 6 632-2231. 网站. tainan.gov.tw. 台南市政府简称: 南市府 )是 中华民国 台南市 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直辖市自治的行政机关,并同时负责执行中央机关委办事项,台南市的自治监督机关为 行政院 。. 现今的台南 ...

  3. 2009年6月29日 · 臺南市 ,通稱 臺南 ( 俗字 寫作 台南 ; 排灣語 : Tailam ; 臺灣話 : Tâi-lâm ; 客家話 : Thòi-nàm ),簡稱「 南 」,為 中華民國 直轄市 , 臺灣 六都 之一,位於臺灣 西南部 ,其西面臨 臺灣海峽 、東面臨 阿里山山脈 、北面與 嘉義縣 鄰接 、南面與 ...

  4. 2009年6月29日 · 台南市 ,通称 台南 ( 台湾话 : Tâi-lâm ; 客家话 : Thòi-nàm ),简称“ 南 ”,为 中华民国 直辖市 , 台湾 六都 之一,位于台湾 西南部 ,其西面临 台湾海峡 、东面临 阿里山山脉 、北面与 嘉义县 邻接 、南面与 高雄市 邻接。 面积2,191.65平方公里,为台湾各县市中,平原区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缓的城市,农耕地面积全台湾第一。 阡陌交错,公路道路为全台最多,全市文化古迹遍布,多元文化并存。 全市设籍人口约186万人,其 政府所在地 分别位于 安平区 及 新营区 ,采双市政中心模式,人口最多的辖区为 永康区 。

    • 臺南市之名的由來與指稱範圍
    • 沿革
    • 外部連結

    「臺南市」之名正式的出現可大約追溯至日治時期的1903年,當時的土地調查局已將「臺南市」一詞用於地籍上:137,而後在1916年時,確立「臺南市」一詞作為堡里名的地位,唯此時期「臺南市」的指稱範圍只有清代的臺南府城一帶:138。 1920年「臺南市」改為州轄市之後,範圍擴大,增加三分子(原屬永康下里)、後甲(原屬永康下里)、竹篙厝(原屬仁和里)、桶盤淺(原屬仁和里)、鹽埕(原屬新昌里)、安平(原屬效忠里)、上鯤鯓(原屬效忠里)、鄭子寮(原屬外武定里)等大字:140。之後在1936年併入永寧庄的下鯤鯓大字,1940年再併入永寧庄灣裡大字與仁德庄的虎尾寮大字,確立了日治時期臺南州所轄臺南市的範圍。 1946年臺南市改為省轄市後,併入由日治時期安順庄改成的安順鄉:5,取「安」順與臺「南」的一字,改...

    史前至鄭氏王朝

    臺南市轄區過去在荷蘭人於17世紀到來時,主要為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居住範圍,而西拉雅族之中,以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壠社、蔴荳社勢力最大:1:1,而除了西拉雅族之外,在今東山區曾有洪雅族的哆囉嘓社。 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臺江內海後,先是在今安平區的大員社(Tayouan /Tayowan,亦稱臺窩灣社)建設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後來又在赤崁社地興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1。而對於各地的原住民,自1641年4月10日第六任臺灣長官特羅登紐斯(Paulus Traudenius)召開「地方會議」後,在1644年將臺灣劃分成北部地方會議區、南部地方會議區、淡水地方會議區、卑南地方會議區:1,而臺南市轄區即屬於當時的北部地方會議區:2:1。 進入明鄭時期後,明鄭將臺灣改稱東都,熱蘭遮城、大員市鎮改稱安平鎮,全島設立一府(承天府,府治在今赤崁樓)二縣(天興縣、萬年縣),鄭經時將東都改為東寧,二縣改為二州。而在府縣(州)之下,又有四坊二十四里,大致位於今臺南市境內(僅長治、維新、嘉祥、仁壽四里完全在今高雄市境內),詳細如下:

    清治時期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後,將明鄭的行政區劃改為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2,今臺南市最初分屬臺、鳳、諸三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調整三縣分界後[註 1],今臺南市即歸屬臺灣、諸羅二縣:5:2。而臺灣縣(1887年改稱安平縣)與諸羅縣(1787年改稱嘉義縣)原本是以新港溪(今鹽水溪)為界,道光十五年(1835年)改以曾文溪為界,善化里東保、善化里西保二保在曾文溪以南部分與安定里東保、新化里西保改歸臺灣縣:7,此後兩縣的界線直到乙未割臺時未再有明顯更動。 府城 清朝時在今臺南市中西區一帶設臺灣府城,城內沿用明鄭時的四坊,但最初未有城垣,於雍正年間建木柵城後才有明顯城界:3、4。道光十五年(1835年)臺、嘉二縣調整縣界時,府城四坊分成了東安上坊、東安下坊、西定上坊、西定下坊、西定下保、寧南坊、鎮北上坊、鎮北下保八個區域,同治元年(1861年)以聯境組織為基礎在坊之外,又分成城內東、西、南、北、中五段,城外南、北二段與小西門內外等區域:4。 縣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左右,雖大致沿用明鄭的里,但廣儲、保大、歸仁已經分成了廣儲東里、廣儲...

    日治時期

    1895年,日本於5月21日公布《臺灣總督府假條例》與《臺灣總督府假條例制定》,提供相關政令的法源,並於6月28日公布《臺灣島地方假官制制定件》,7月3日公布《地方官假官制制定件》來劃設地方行政區。原本臺南府改為臺南縣,下設鳳山、恆春、嘉義、鳳山四支廳,但因為臺灣民主國與各地民眾的抗日,8月6日頒布〈臺灣總督府條例〉後,8月24日頒布〈民政支部及出張所規程摘要〉,將原先規劃的三縣一廳改為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廳,今臺南市為當時的「臺南民政支部」[註 4]安平出張所與「臺灣民政支部」嘉義出張所:186:9。但實際上臺南民政支部到了11月13日才正式設置:187,同日嘉義出張所改隸臺南民政支部,而安平出張所則在12月31日撤銷,原轄區成為民政支部直轄。1895年的臺南市街劃分為五區:5。

    臺南市政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臺南縣市合併改制計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公報第015卷第170期
  5. 臺南市政府消防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南市政府消防局 臺南市 最高消防行政機關隸屬於 臺南市政府 ,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 臺南縣市合併 直轄市成立負責臺南市消防救災之事宜及市內所有消防行政人事教育及訓練等事務下轄7個救災救護大隊1個特搜大隊7個大隊所屬中隊部53個消防分隊1個無人機救災中心為災害搶救科下轄)。 歷史沿革. 清、日治時期. 清道光廿一年(1841年)所立的〈防火章程碑記〉(現存於 南門公園碑林 ),是臺灣現存最早關於城市消防及滅火設備等記載的文物,也可視為 府城 設置義消的開端 [1]:6 。 日治初期,臺灣並未有官方的消防組織,而是由民間私設消防組 [1]:9 。

  6. 網站 boe .tn .edu .tw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 (簡稱 臺南市教育局 ),2010年12月25年成立,是 臺南市政府 所屬的一級機關為臺南市教育最高主管機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