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16日 · 失智症不是老化,是生病!出現 5 個跡象,可能是罹患失智症 為什麼有超過 3 成的人不願對外求援?這份調查顯示,高達 64% 的人混淆了正常老化與失智症的症狀。失智和衰老,哪裡不一樣?

  2. 2023年12月15日 ·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2 年台灣失智人口超過 30 萬人,如何提前找出失智症患者、知道如何陪伴和給予正確的醫療,這正是花蓮的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壽豐分院失智照護聯合服務中心成立的原因。

  3. 2023年9月22日 · 改變三個習慣,就能增強腦力、避免失智.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在61歲那年,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透過大腦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自己的大腦2側顳葉和海馬迴有明顯萎縮,加上父親晚年也受失智所苦,自己屬於失智高 ...

  4. 2022年1月20日 · 他搜尋一些資料,發現這些症狀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相似,他擔心,「難道我快失智了?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謝伯讓 指出,現代上班族的工作很少體力活動,感覺疲憊,多數是大腦累了,而不是身體疲倦。

    • 運動能增加血流量、腦細胞、刺激 Bdnf,延緩老化
    • 哪種運動最有效果?有氧、阻力訓練各有不同好處
    • 工作太忙,沒時間運動?15 分鐘 Hiit 滿足身心

    究其原因,第一是運動能增加「腦部血流量」。人體腦血管有 640 公里長,相當於環台一圈,被塞進 1200 立方公分的腦袋裡,可以想像非常擁擠、容易堵塞。而隨年紀增長,血管逐漸窄化,更會減少血流量,讓大腦反應變慢,容易疲憊。 運動能拓寬血管,將其變成暢通的高速公路,讓氧氣、糖分和其它營養素更容易到達大腦深處,我們的反應、思考和專注等認知能力會更好。 不過,要說運動最吸引威勒米爾的原因,非「生成新腦細胞」莫屬。《大腦不老,身體就好》指出,運動會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以下簡稱 BDNF),讓負責記憶功能的海馬迴,生成的新神經元增加 2~3 倍,大腦就能存取更多記憶和技能。 神經科學家佛瑞德.蓋吉(Fred Gage)做過一項研究...

    《防彈腦力》則提醒,不同類型的運動,帶給大腦的好處也有些不同,最好建立平衡的運動計畫。威勒米爾建議,每周 3~4 次有氧運動,每次 30~40 分鐘,就會有效果。另外在阻力訓練部分,基本上每隔 7~10 天執行就足夠。(延伸閱讀 / 研究:想運動、練肌肉,何時做效果最好?科學實證的黃金 4 小時) 常見的耐力訓練(endurance training)就是有氧運動,譬如跑步、騎單車、游泳。耐力訓練和阻力訓練都會增加 BDNF,但阻力訓練的效果很短暫,不像耐力訓練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研究顯示,連 3 個月每天騎自行車,日常的 BDNF 就會提升 4 倍。 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則是對抗一股阻止你移動的力量,包括舉重、壺鈴訓練、重量訓練等。阻力訓練能增加 200~70...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時間運動,能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以下簡稱 HIIT)。(延伸閱讀 / 在家也能快速燃脂!4 個 TABATA、HIIT 動作,心肺、肌力一次練) HIIT 是一種在劇烈運動和短暫休息間持續轉移的訓練方式,像是衝刺 60 秒與走 30 秒反覆進行。只要完成 15 分鐘的 HIIT,就能達成跑步 1 小時、重訓 1 小時的效果。一些研究指出,HIIT 在提升生長激素方面,效果是阻力和耐力訓練的 10 倍。不過要注意的是,進行任何運動前都要記得暖身。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謝伯讓指出,不論哪種運動,都是清晨效果比較好。太晚運動可能傷害睡眠品質,而睡眠又是主要恢復腦疲勞的方式,早上運動能重設身體的生理時鐘,讓你工作更清醒,...

  5. 2022年1月19日 · 1. 常滑手機紓壓? 小心腦袋過度加班. 用手機滑過一張張美食照片,接著被廣告吸引去逛網拍,螢幕跳出 LINE 通知,立刻點開、回覆訊息。 每隔幾分鐘,就算沒什麼事情,也要看一下手機才心安,是現代人的日常,長期下來,我們已經習慣性開啟 5 個程式、10 個視窗,在聊天軟體、音樂、社群媒體中不斷竄遊。 《終結腦疲勞》 提到,白天的工作已經讓大腦相當疲勞,下班後還要打開聊天軟體傳訊息、玩線上遊戲、滑 IG、聽音樂。 不僅沒讓大腦好好休息,還加碼承受聲光效果帶來的情緒刺激,等於是讓大腦加班工作。 史丹佛大學研究也發現, 這種「數位多工」的行為模式相當損腦,重度多工者比輕度處理者相比,在做認知測試時,重度多工者的大腦反應時間明顯慢很多 。

  6. 2022年1月21日 · 2022/01/21. 瑞典精神醫學專家:小心!. 出現 7 個跡象,可能就是壓力太大、過度不安. 瑞典精神醫學專家 安德斯・韓森. 載入失敗. Unsplash. 明明有休息,為何還是充滿壓力?. 小心罹患職業倦怠症!. 假設性擔憂、不安,會啟動身體的HPA軸,害你總是充滿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