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地震 是 地球 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 [1] ,可由自然現象如 地殼 運動、 火山 活動及 隕石 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 [2] ,不過歷史上主要的 災害性地震 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 岩石圈 及 水圈 ──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 土壤液化 、 山崩 、 餘震 、 海嘯 、甚至是 火山 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1] 。

  2. 烈度. 地震帶. 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 地震測报. 地震前兆. 地震防止. 常見名詞. 参考文献. 来源. 外部链接. 参见. 地震. 全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震 是 地球 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 [1] ,可由自然現象如 地殼 運動、 火山 活動及 隕石 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 [2] ,不過歷史上主要的 災害性地震 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 岩石圈 及 水圈 ──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 土壤液化 、 山崩 、 餘震 、 海嘯 、甚至是 火山 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1] 。

  3. 前震 ( Foreshock )是指在一個 地震序列 中,發生在 主震 之前的 地震 [1] 。 前震可以發生在主震前幾分鐘、幾天甚至數年。 例如, 2002年蘇門答臘地震 被認為是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的前震,兩者之間時間相隔超過2年 [2] 。 前震及前震序列的判定研究時至今日仍是世界上地震預報中的難題,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找到在主震前就能判斷前震或前震序列的方法,甚至對前震及前震序列的具體定義也各不相同 [3] 。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地震規模很大,也並不一定會發生前震 [4] 。 分類及定義 [ 編輯] 前震分為直接前震和廣義前震兩種。 廣義前震和直接前震的特徵與識別及其在強震中短期預測方面的應用研究,一直是國際測震學方法中短臨預測研究的主攻目標。

  4. 2024年5月26日 · 921大地震. 27 種語言. 臺灣正體. 工具. 若非特別註明,本條目所有時間皆為 東八區 標準時間( UTC+8 )。 921大地震 ,又稱為 集集大地震 ,是指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15.9秒發生在 臺灣 中部山區的 逆斷層 型 地震 ,總共持續大約102秒,期間臺灣全島都感受到明顯搖晃。 震央 位於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位於 南投縣 集集鎮 境內, 震源 深度為8公里 [1] , 芮氏規模 為7.3( 美國地質調查局 測得 地震矩規模 為7.6-7.7)。 這場地震肇因於 車籠埔斷層 的錯動,並且在地表造成長達85公里的破裂帶 [9]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是由車籠埔斷層以及 大茅埔-雙冬斷層 2條活動斷層同時再次活動所引起 [10] 。

  5. 2024年4月26日 · 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 地震防止 [编辑] 建筑物在设计与建造时,有效的防震设计,可有效的防止生命财产的损失。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

  6. 臺灣正體. 芮氏地震規模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中國大陸稱 里氏震級 ,港澳稱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芮克特 在1935年發明。 他後來改進出了 近震規模 。 它是由觀測點處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規模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芮氏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芮氏2,1000微米(1毫米)為芮氏3,10000微米(1厘米)為芮氏4,如此類推。

  7. 2011年3月11日 · 這次地震是由於在板塊在交界處發生 聚合 ,產生出猛烈的衝擊力所造成 [24] 。. 主震之前發生了幾次大的 前震 ,據報導還有幾百次 餘震 。. 第一次主要的前震之一是3月9日發生的 MW 7.3地震,距離3月11日地震的震央約40公里 (25英里) ,同一天還有三次超過 MW 6.0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