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太魯閣族. 「 Truku 」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太魯閣的其他含義,請見「 太魯閣 (消歧義) 」。 太魯閣族 ( 太魯閣語 :Truku),是 臺灣 的 原住民 族群,於2004年1月14日成為第12個經 行政院 核定的臺灣原住民族,目前人口約三萬人。 是原住民族16族裡第五大族群。 [2] 歷史 [ 編輯] 太魯閣族最早起源於今臺灣南投地區,與 賽德克族 有共同祖先。 現代人類學者認為,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擁有共同起源,可區分為泰雅亞群與賽德克亞群兩大分支。 賽德克亞群可再區分為三大方言群: 德路固 (Seejiq Truku)太魯閣群( Taroko ),或稱「托洛庫群」( Truku )

  3. 太魯閣戰爭 [1] (德路固語: Tnegjyalan Truku ),又稱太魯閣事件 [2] 或太魯閣戰役 [3],大日本帝國稱之為太魯閣討伐(日語: 太魯閣討伐 / タロコとうばつ ) [4] [5],太魯閣族亦稱作抗日戰爭(德路固語: Tmgjiyal mrata Nihung ),是1914年5月17日至8月28

  4. 參考資料. 太魯閣戰役 或稱 太魯閣事件 ,是 台灣 原住民 太魯閣族 與 清朝 在 光緒 2年 (1876年)在台灣 花蓮縣 三棧溪 一帶,因清朝欲強行打通 後山 北路,侵犯太魯閣族的生活領域,導致三棧溪一帶太魯閣人抗清,清朝遂發動對三棧溪一帶太魯閣部落的鎮壓,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 概要 [ 編輯] 事件起因於 沈葆楨 的「 開山撫番 」政策,清朝兵備道 羅大春 欲強行打通 後山 北路,1875年開始侵犯 太魯閣族 的生活領域,導致族人抗清,不斷襲擊開路的清軍。 1876年清軍攻擊部落,族人逃到山上避難,清軍在 三棧溪 畔築營壘,名為順安城,之後,新城通事 李阿隆 居間調停,結束了征戰。 [1] 過程 [ 編輯] 光緒 元年 (1875)之後,太魯閣人不斷地攻擊駐守的清軍。

  5. 太魯閣族 ( 太魯閣語 :Truku),是 臺灣 的 原住民 族群,於2004年1月14日成為第12個經 行政院 核定的臺灣原住民族,目前人口約三萬人。 是原住民族16族裡第五大族群。 [2] 歷史 [ 编辑] 太魯閣族最早起源於今臺灣南投地區,與 賽德克族 有共同祖先。 現代人類學者認為,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擁有共同起源,可區分為泰雅亞群與賽德克亞群兩大分支。 賽德克亞群可再區分為三大方言群: 德路固 (Seejiq Truku)太魯閣群( Taroko ),或稱「托洛庫群」( Truku )

  6. 3,267,612人次 (2017年) [1] 主管團體.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網站. www.taroko.gov.tw. 太魯閣國家公園 ( 德路固語 : Rngayan qmita kana klwaan Truku [2] )是中華民國第四座成立的 國家公園 。.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為國家級風景區,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 ...

  7. 太魯閣地區. 太魯閣地區 指 太魯閣族 之家園、獵場以及生活領域。. [1] 。. 到清朝末期為止,太魯閣群皆居住於今 秀林鄉 境山區,以居住區、狩獵區來說,居住範圍大致如下: 東界:北起 大濁水溪 入海處,向南沿 清水斷崖 ,經今崇德、秀林、三棧、加灣 ...

  8.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15:43。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 署名-相同方式分享 4.0協議 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 (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 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