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定價策略 又作「價格策略」,是 市場行銷學 裡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研究 商品 和 服務 的 價格 制定和變更的 策略 ,以求得行銷效果和收益的最佳。 定價策略的分類 [ 編輯] 常見的六種定價策略有: 價格訊號 、 滲透定價 、 地區定價 、 形象定價 、 組合定價 、 互補定價 。 其它分類法: 競爭定價法 、 成本加成定價法 、 撇脂定價法 、 限制定價法 、 損失領導者定價法 、 市場導向定價法 、 滲透定價法 、 價值基礎定價法 等。 定價策略實例 [ 編輯] 零售商定價策略示例 [ 編輯] 在現在的 美國 為例, 顧客 都希望從 購買 的商品中獲取高價值,所以,他們對價格越來越敏感。

  2. 成本加成定價法(英語: Cost-plus pricing )是一種定價策略,透過向產品的單位成本添加特定的加價百分比來確定產品的銷售價格。 從本質上講,加價百分比是一種產生特定期望回報率的方法 [1] [2]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價值基礎定價法 (英語: Value-based pricing )是一種 定價策略 ,但不是根據產品的 成本 或歷史,而是根據產品或服務對客戶的感知來估計定價 [1] [2] 。 參考來源 [ 編輯] ^ Price your product or service: Cost-plus versus value-based pricing. [2012-08-07].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2-08-23). ^ Gary Armstrong; Stewart Adam; Sara Denize; Philip Kotler.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Pearson plc. 2014: 265. ISBN 978-1-4860-0253-5. 分類 : .

  5. 定价策略 又作“价格策略”,是 市场营销学 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研究 商品 和 服务 的 价格 制定和变更的 策略 ,以求得营销效果和收益的最佳。 定价策略的分类. 常见的六种定价策略有: 价格讯号 、 渗透定价 、 地区定价 、 形象定价 、 组合定价 、 互补定价 。 其它分类法: 竞争定价法 、 成本加成定價法 、 撇脂定价法 、 限制定价法 、 损失领导者定价法 、 市场导向定价法 、 渗透定价法 、 價值基礎定價法 等。 定价策略实例. 零售商定价策略示例. 在现在的 美国 為例, 顾客 都希望从 购买 的商品中获取高价值,所以,他们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对一些顾客来说,高价值就是低价格,另一类顾客则认为只要某产品从质量或服务方面看来值得购买,就愿意多花钱。

    • 假設及詮釋
    • 應用
    • 限制
    兩件商品具有同等品質。
    商品交易於一有效市場。
    所有交易一概沒有額外交易成本。

    購買力平價理論

    實際上,一價法則就是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一種表現形式。 一價法則為匯率計算提供一個基礎方法。如果一個大麥克在美國賣三美元,在香港賣二十四港元,撇除其他考慮因素,三美元應等同於二十四港元,即美元對港元匯率應為USD$1/HKD$8。這方法為美國經濟學雜誌經濟學人所提出,名為大麥克指數。後亦有人提出其他類似指數,如利用蘋果公司的IPod及星巴克的咖啡。此類產品有三個共通性,第一,它們都是在多國同時銷售;第二,它們都為標準化產品,生產商務求在任何一個銷售點提供去差異性產品;第三,它們都是有代表性的暢銷產品。

    金融定價

    一價法則亦應用在金融產品定價。 在金融市場交易的金融資產有單一買入價(bid)和賣出(ask)。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存在差價(spread),一價法則便適用這情況。理論上,沒有交易商願意以低於市場莊家願意出售的價格出售該金融資產,同理,沒有人願意以高於市場莊家願意付出的價格去購買該金融資產。否則,高買低賣的市場參與者要麽找不到合適的交易對手,要麽他的買賣等同做慈善,令他人得益。 衍生商品市場的一價法則則顯得不同了,衍生金融產品關注的並非同種類價格的一致,而是同物品不同時差的價格一致。 期貨(futures)和現貨的價格便是此一例證。不論從期貨市場,還是從現貨市場購入貨物,撇除手續費和運輸成本等交易成本,兩種貨物的售價現值理應一致。否則投資者便可能從較低價格市場購入,然後在較高價格市場出售。例如他以較便宜價錢從現貨市場買入大豆,同時建立一張以高於期貨市場現行價格成交、3個月之後交割的大豆期貨短倉合約,這便存在套利機會。但套利也會吸引其他投資者參與類似買賣,所以這種套利行爲不可能長期存在,最終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也會在到期日一致,反應了價格的收斂性(convergence propert...

    心理因素

    在世界各地,即使商品的品質完全等同,其價值評價也不定相同。因為內在價值體現在買賣雙方對商品的主觀認知,並透過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客觀體現出來。主觀認知主要為文化背景所左右,如世界各地對星巴克咖啡的接受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購買者的需求,促使供給者使用不同的定價方法,導致現實情況未必吻合理論。

    時間差異

    本定律不適用於跨時間情況,所以同一市場的價格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是,金融市場的情況是例外,這是因爲流通性市場的市場莊家制定的價格也會持續移動。然而,每單交易執行的時候,一價法則仍然有效。 最佳的例子便是利差交易(carry trade),利差交易建基於不同貨幣存在不同的利率,這種利率的差異導致兩種貨幣的匯率呈反方向走勢。投資者一旦發現利率差異,這就明顯存在著套利機會,他只需要借入低利率的貨幣而兌換成高利率的貨幣,從中賺取額外利息然後再歸還以原來貨幣計量的本金便完成一筆利差交易。在這過程中,利率歷經時間的變化,隨著越來越多投資者把握該無風險的套利機會,而進行外匯買賣賺取高利息,兩種貨幣的利率差異將不復存在,因爲外匯市場的匯價已被衆多交易推動而恢復均衡。利率的性質便是借入資金的價格或者時間成本,最終兩種貨幣利率相同也就符合一價法則。

    資訊不對稱

    如果交易發生資訊不對稱,買家無法獲知最低價格誰屬,一價法則便不適用。此情況下,賣家需要在交易頻率和利潤性中權衡。企業可能訂立高價或者低價,前者導致交易不活躍,因爲消費者總是希望搜尋最低價格者;後者則令企業銷售增加,但利潤所得卻比以前少。

  6. 成本加成定價法 (英語: Cost-plus pricing )是一種 定价策略 ,通過向產品的 單位成本 添加特定的加價 百分比 來確定產品的銷售價格。 從本質上講,加價百分比是一種產生特定期望回報率的方法 [1] [2] 。 而另一種定價方法則是 價值基礎定價法 [3] 。 參考資料. ^ Kenton, Will. How Variable Cost-Plus Pricing Works. Investopedia. [2021-04-26]. (原始内容 存档 于2022-10-07) (英语). ^ Carlson, Rosemary. Defining and Calculating Cost-Plus Pricing.

  7. 需求法則 (Law of demand)是一條 經濟學 法則,斷言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當一財貨價格增加,其需求量會下降,反之亦然。. 換言之,根據需求法則,若以豎線為價及橫線為量,當中的 需求曲線 必為負斜率。. 又換言之,價格或代價與需求量是需求法則中的兩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