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神經學系副教授萊斯內Sylvain Lesné2006年於頂尖期刊自然》(Nature發表對醫界影響甚遠的的阿茲海默症研究近期也被發現疑有圖像造假的疑雲明尼蘇達大學隨即發表聲明就此事件 展開調查如何堅守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是全球學術界必須正視且刻不容緩處理的議題。 台灣學術欺詐已氾濫成災、令人觸目驚心,教育部與科技研發部門應正視學術腐敗問題的嚴重性,化被動的檢舉與處罰為主動積極的誠信教育與自我實踐,讓學術倫理與誠信蔚為風氣,才能正本清源,守護台灣學術研究淨土。 學術誠信養成從大一開始:紐西蘭大學生的基礎訓練. 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要素。

  2. 2023年9月26日 · 本書作者梁啟智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現任職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梁啟智以公屋為觀察尺度實地走遍全港254條公共屋邨

  3. 2023年11月3日 · 文章作者朴道亨音譯Doh-Hyoung Park在自己的Instagram帳號個人簡介欄寫著:「韓國出生明尼蘇達長大灣區造就打倒加州大學。」(Korea born, Minnesota raised, Bay Area built.

  4. 報導者專訪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他透露將在2022年設計國際專修部制度要求辦學不佳或無能力全英語教學的大學必須讓外籍生先修一年華語確保外籍生有能力融入台灣大學生活。 這個制度是否能改善部分學校的招生亂象?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近10年來台攻讀學位的境外學位生從2011年的25,107人增加至2020年的62,387人,成長近1.5倍;其中私立大專校院更是從2011年的4,687人增至21,836人,成長近3.7倍,凸顯國際招生政策奏效,私校尤其明顯。 加速招收外國學生的轉捩點,從2009年開始。

  5. Ami Vitale稱自己是攝影師,作家以及電影製片人。 這種三棲的身分也顯示在一些獲獎者中,Ivor Prickett身處敘利亞,對ISIS的報導是以圖文結合的方式發表在《紐約時報》,他的網站有「文字」(words)這一分類。 獲得環境類別獎項的攝影師,他們身分更特別,Neil Aldridge明確表示,自己是一個環保攝影師(conservationist photographer),他還在大學裡講授海洋和自然史。 二、他們都是學什麼的? 隨著攝影專業教育的開展,不少獲獎者都學攝影出身,或者拿到其他學歷之後繼續進修新聞攝影。 Richard Tsong-Taatarii 本科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未提及專業),碩士則去了俄亥俄視覺傳播學院。

  6. 幾個重點讀來怵目驚心: 全球民主的水準回到1986年 。 特別在太平洋亞洲地區回到了1978年,東歐和中亞還有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則回到冷戰末期的狀態。 國家治理的獨裁化。 過去20年來首次出現封閉獨裁國家(closed autocracy)數目超越了自由民主國家(liberal democracy)數目。 世界人口的28%,約22億人口活在封閉的獨裁國家;世界人口的13%,約10億人生活在自由的民主國家。 過去10年言論自由與選舉的劇烈變化。 言論自由在35個國家惡化;47個國家政府對媒體的審查箝制惡化中;政府對公民社會組織的打壓在37個國家裡惡化;選舉品質在30個國家裡惡化。 獨裁改變了權力的平衡。

  7. 2020年10月18日 · 《報導者》深度採訪10位一路就讀明星高中和頂尖大學的年輕人,他/她們生於1990年後,介於即將離開校園或初入社會的年紀,卻深深為情緒困擾所苦;與學業纏鬥「成功」後,卻開始與自己的情緒糾纏,進而走入了學校的心輔室,諮商、吃抗憂鬱藥,甚至自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停滯掙扎。 我們走入這群年輕人的生命地景,亦採訪其親友、心理師等陪伴者,也從青少年研究學者、他國青少年生命狀態,試著理解這一代高學業成就年輕人為何陷入心理痛苦? 年輕的他/她們如何與憂鬱和焦慮共處? 與上一代有相對緊密親子關係的年輕人,為何難以向父母開口訴說? 家庭與社會如何避免把愛錯譯成傷害,加速將他/她們推開? 專題也試著盤點台灣社會的心理支持體系,對這群年輕人的支持存在什麼缺口? 作為一般人,我們又能夠如何陪伴與承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