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林芳郁(1950年7月8日 — ),臺灣 宜蘭縣人,臺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外科部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2015年8月1日就任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2. 林芳郁 (1950年7月8日 — ), 臺灣 宜蘭縣 人,臺灣著名的 心臟外科 醫師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外科部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院長、 行政院衛生署 署長、 臺北榮民總醫院 院長,2015年8月1日就任 亞東紀念醫院 院長。 簡介 [ 編輯] 林芳郁先後畢業於 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初中部及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高中部,1968年,林芳郁考取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自臺大醫學院畢業後;於臺大醫院從事醫療工作,同時於臺大醫學院 臨床醫學 研究所進修,1989年,林芳郁獲得 醫學博士 的學位,此時的他已在臺大醫院擔任外科主治八年了。

  3. 2013年12月24日 · 榮總院長林芳郁:人生就像一趟旅遊,終點到了就快樂下車. 撰文者: 林芳郁 2013-12-24. 文/林芳(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我和大部分的華人一樣,從小對生與死都有忌諱而避談。. 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小時候經驗得到的教訓。. 記得在小學時候有一 ...

  4. 林芳郁 (1950年7月8日 — ), 台湾 宜兰县 人,台湾著名的 心脏外科 医师,曾任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 外科部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院长、 行政院卫生署 署长、 台北荣民总医院 院长,2015年8月1日就任 亚东纪念医院 院长。 简介 [ 编辑] 林芳郁先后毕业于 国立宜兰高级中学 初中部及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高中部,1968年,林芳郁考取 国立台湾大学 医学系,自台大医学院毕业后;于台大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同时于台大医学院 临床医学 研究所进修,1989年,林芳郁获得 医学博士 的学位,此时的他已在台大医院担任外科主治八年了。

  5. 2021年8月8日 · 71歲的心臟外科名醫林芳,從醫40年,曾任台大、北榮、亞東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從SARS到 新冠肺炎 ,都在第一線對抗疫情。 今年 父親節 前夕,林芳郁卸任擔任六年的亞東醫院院長,正式迎接退休生活。 不只是一位盡心貢獻醫界的醫師,林芳郁更以嚴謹身教,成為兒女心目中的模範父親。 身教嚴謹,卻包容孩子想法,只要肯努力,他全力支持。...

  6. 2021年7月31日 · 擔任亞東醫院6年院長的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於2021年7月29日卸下重擔,交棒給同為心臟外科專家的邱冠明。 林芳郁曾任衛生署長、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院長,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致詞時特別將林芳郁對後輩的提拔形容為「走在巨人的肩膀上」,林芳郁卸任院長一職後,將轉任董事長特別顧問。 林芳郁的兒子,同時也是創投經營者、現任台灣大哥大集團總經理的之晨,在爸爸退休的那一天,也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地寫下他眼中的父親。 邱冠明院長向林芳郁院長獻花表達感謝。 (圖/亞東醫院提供) 面對林芳郁終於卸下重擔,兒子之晨在臉書上透露父親私底下的一面,他說父親在羅東出生長大,高中才來台北念建中,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順利成為畢生嚮往的心臟外科醫生,即使在台北定居、當了醫生,他一直維持著羅東人簡樸的生活。

  7. 2020年8月5日 · 林芳郁是著名心臟外科權威,現為亞東醫院院長,他對於生死看得很開,老早就規畫好要辦一場快樂的告別式。. 記者張曼蘋/攝影. 2020-08-05 11:09聯合報 / 記者張曼蘋. 「我要辦場快樂的聚會,播放快樂的照片、影片,親友聚集聊聊有趣的事,不要有人 ...

  8. 2021年11月26日 · 擔任亞東醫院6年院長的 心臟外科 名醫林芳郁於7月29日卸下重擔,交棒給同為心臟外科專家的邱冠明。 林芳郁曾任衛生署長、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院長,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致詞時特別將林芳郁對後輩的提拔形容為「走在巨人的肩膀上」,林芳郁卸任院長一職後,將轉任董事長特別顧問。 林芳郁的兒子,同時也是創投經營者、現任台灣大哥大集團總經理的 之晨...

  9. 2011年4月19日 · 說話和緩、一字一句、中等音量的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既不是日劇白色巨塔內的「里見」(好醫生的代表),也不是「財前」(功利主義的代表),他是自成一個風格的林芳郁。

  10. 林芳郁說再見】目的地到的時候,我會快樂下車 | 安寧照顧基金會. 作者: 林芳郁. 圖/王昶閔攝影. 我和大部分的華人一樣,從小對生與死都有忌諱而避談。 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小時候經驗得到的教訓。 記得在小學時候有一次,談及高壽的長者剛過逝了,並論及外婆的年齡距離高壽的長者還有20多年,被母親痛罵一頓。 我自己知道碰到「禁忌區」了,從此,就不再跟別人談論「死亡」的事。 但是,日常讀書和生活中,還是多多少少會碰到這件尷尬事。 中華文化雖然博大精深對於「死亡」一事,則有各式各樣的見解。 如想從古文找到答案總是模糊一片:例如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開始,就採取閃爍不言的策略對付「死亡」的問題。 他老人家總是說:「未知生,焉知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