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2月22日 · 今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崩落,北海布蘭特原油由最高一一七.八美元跌到約六十美元,約紐原油由一 八.六美元跌到五十五美元,跌幅皆近五成。 若以中油十二月十五日公告的指標油價七D三B(七成杜拜、三成布蘭特)來看,近半年降幅亦達四十三.三五%,但九二無鉛汽油零售價格降幅僅二十四.八%,國內外油價落差甚大。 另外,被中油當作氣價計算指標的國際液化石油氣(CP)及天然氣行情也呈現下跌走勢,CP半年來降了三成二,但國內瓦斯卻調降不到一成三,瓦斯每桶從幾年前四百元大漲至八百元,漲幅達一倍,現在卻只降到七百元。 而紡織業用於鍋爐燃燒的燃料油降幅更不到七%。 由此可見,中油一貫的營運模式就是︰國際原油漲價,就十足反映油品漲幅,跌時就以自身利潤考量,搬出各種理由抗拒降價,最後不得已才稍作調降。

  2. 2022年9月20日 · 70年油價走勢圖。(資料來源:https://www.macrotrends.net/) 上圖示七十年來的油價走勢圖,很重要,因為這與「國家酒精計畫」的興衰息息相關。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刺激,所以「國家酒精計畫」從 1975 年開始;

  3. 2021年11月11日 · 近半年來,國際油價一路走揚,幾乎到達每桶八十美元大關,使得開採成本約每桶廿美元的頁岩油產業,看似再度有利可圖,然而這並沒有考量到重啟產線的不易。 自去年三月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後,國際油價重挫,美國頁岩油開採成本過高的弱點立即浮現,業界哀鴻遍野,多家廠商先後申請破產,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成功以削價競爭將頁岩油產業逼出市場。 到了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好不容易走出陰霾,頁岩油公司卻按兵不動,原因可能有三個部分。 首先是管理面,業者在申請破產、裁員後,欲重開產線,非猝然可及;接著是財務面,尚在營運的公司有了進帳後,當務之急是還清這幾個月的巨額欠款,或是回饋投資人,而非在前景未明下急於增產;最後是技術面,石油產量的增減很難收放自如,減產之後要想重啟,需付出高額代價。

  4. 2012年2月7日 · 以最普遍的九五汽油零售價格,目前台灣一公升約三十一元台幣左右,日本一公升約一三 至一三五日圓,若台、日大學畢業生以每日可支配薪資全部用來購買汽油,則台灣人約二十六公升,日本人則可購得七十九公升。 換言之,以工作所得於當地消費的庶民生活物價角度,台灣人購買汽油時的物價壓力,是日本人的三倍。 台灣油價之不合理性,可窺一二。 同樣是完全依賴石油輸入的日本,能用台灣三分之一價格買到等量汽油,歸功於該國開放世界各石油公司進入其市場,油價自然跟隨市場機制自由競爭。

  5. 2007年11月2日 · 國際原油價格再度飆高,台塑石化、台灣中油昨先後宣布汽柴油每公升漲九角,其中九二、九五無鉛汽油均首度突破每公升三十元,造成民眾沉重負擔。 國內油品價格漲幅是否合理? 目前台灣中油採用的浮動油價機制能否反映真正的成本,據此而制定出合理油品價格? 以及台灣中油是否善盡國營企業穩定物價與市場秩序的功能? 備受民眾的強烈質疑。 表面看來,國際原油價格不斷飆高,國內油品價格隨之調漲,似為合理的舉措。 然則民眾之反對者不在漲價,而在於漲幅是否合理。 而漲幅是否合理,主要可從兩個角度︰國營企業的角色,以及國內油品的真正成本,加以深入探討。 坦言之,從上述的角度分析,在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聯合主導下,國內油品的漲幅顯然並不合理,以致讓兩家公司平白賺取數百億元的驚人暴利。

  6. 2015年4月17日 · 日前國際油價暴跌,有人認為將對潔淨能源產生不小衝擊,事實上,其影響將因部門與區域的不同而異。. 在主要電力市場中,其衝擊是有限的,因為再生能源發電在穩定政策支持中受益,繼而在技術與價格上能夠與燃氣和燃煤發電不相上下。. 在過去5年裡 ...

  7. 2012年6月4日 · 在國內油品價格宣布一次漲足後,國際原油價格已大跌逾兩成半,而且油市的空頭走勢似已形成,原油價格未來可能再往下探底,因此國內油價不但不應上漲,反而應該即時反映市場行情,向下調降才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