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月12日爆發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以下簡稱「部桃」)群聚感染事件,截至今天(2月9日)總計21人確診,波及4個家庭、甚至另一家平鎮地區醫院也出現個案,傳播擴至第五層,嚴重壓迫社區安全網。. 《報導者》採訪多名感染科專家,從病毒基因比對、分艙 ...

    • 確診足跡公布1
    • 確診足跡公布2
    • 確診足跡公布3
    • 確診足跡公布4
    • 確診足跡公布5
  2. 防疫10問. 身邊的人逐一確診了,該怎麼辦?. 10個問答,掌握最新防疫政策. 因應Omicron疫情暴增的篩檢需求,台北市政府於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設置「車來速」篩檢站。. (攝影/林彥廷). 2022年4月,台灣爆發Omicron疫情,這是COVID-19出現2年多來,台灣首次面對 ...

    • 確診足跡公布1
    • 確診足跡公布2
    • 確診足跡公布3
    • 確診足跡公布4
    • 確診足跡公布5
  3. 2023年1月17日 · 第二次為2022年4月,Omicron變異株成為台灣主流株,其特色在於傳播力極高(Rt值可達15),但致死力明顯較低,民眾的疫苗接種狀況也較前2年高,每日確診數開始上升,至今(2023年)每日皆有萬例以上,超過924萬人確診過。

    • 確診足跡公布1
    • 確診足跡公布2
    • 確診足跡公布3
    • 確診足跡公布4
    • 確診足跡公布5
  4. 2021年5月24日 · 怎麼判斷疫情趨緩或惡化? 「校正回歸」指「回補病例數」,意義在於準確判斷警戒是否需升級. 當疾病發生時,一般會用發病日或診斷確定日,來統計每日的病例數。 指揮中心原本都選擇以確診日作為指標,這次社區大爆發後,通報過程因遇到行政程序讓確診作業塞車,未能當日處理完所有通報,才出現當日確診、卻沒辦法即時統計完成的病例數據。 「校正回歸」就是把這些延遲確診的病例,填補回到原本的確診日期去,以呈現當日真正確診的人數。 不過,這並非學術專有名詞、也與統計學的「迴歸」分析無關,是指揮中心為了與大眾溝通而創造的新名詞。 在急性傳染病的發生期間,「即刻回補」病例數的意義在於,讓決策者得以根據準確的確診資訊,判斷要讓多大程度的行政介入防疫(如是否警戒升級)。 但回補的病例數愈多,也代表疫情風險愈高:

  5. 疾管署公布台灣確診者常見症狀 WHO與25國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察團,曾於武漢進行調查,整理9成病患綜合的症狀為:發燒、乾咳、疲倦、肌肉或關節痠痛、喉嚨痛等。

  6. 2022年4月25日 · 此刻台灣正進入Omicron風暴圈,期盼以「重症清零、輕症控管」走向與病毒共存,但大量確診下如何不讓醫療、行政崩潰? 這場共存之戰,《報導者》持續堅守前線記錄,並提供國外經驗借鏡。

  7. 2020年4月10日 · 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不斷強調,一般民眾只有看病、陪病、探病者需要戴口罩。 2月7日衛福部網站便發布訊息,在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不必戴口罩,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情形,只要遵守口罩使用三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就能有很好的保護網。 搭乘通氣量足夠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捷運、高鐵),不用擔心不戴口罩會被感染。 不過到了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未戴者不聽勸最高可罰1萬5,000元。 指揮中心對此解釋,台灣已經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出現不明感染源本土案例,更重要的是歐美疫情延燒,境外移入個案增加,需保持社交距離(人與人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防堵疫情,因此才會一改先前呼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