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6日 · 羅致光指出長者生活津貼與綜援於年金的處理方法上有分別。 政府預期於明年第3季合併普通及高額長生津計劃,而津貼金額定於高額長生津的水平,而資產上限則定於普通長生津的較寬鬆水平。 羅致光以優化後長生津作為基礎由於長生津只計算每月入息而一筆過或分期支付的投保保費金額則不會計算為資產一部分。 因此,在長生津計劃下,市民若購買年金,只會計算年金每月發放金額,不會計算投保金額,只要每月入息不超過限額,可同時領取長生津及年金。 至於綜援方面,則會計算所有可動用資產,包括年金的投保保費金額/退保金額都會納入資產計算。

  2. 2021年11月30日 · 近日政府統計處公布了1986至2020年香港死亡趨勢,本港男女平均壽命繼續創新高,2020年出生的男嬰的平均壽命預期為82.9歲;女嬰的平均壽命預期為88歲,成全球最長壽的地方。 不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如日後本港的死亡率持續下跌至低於2020年的死亡率,2020年出生的嬰兒平均壽命相信一定會比現時估計的數字高,平均壽命很有可能接近100歲。 到2090年想70歲退休可能性極低. 羅致光曾於2019年調高長者綜緩合資格年齡至65歲時,發表「60歲是中年」言論,指「當大家都120歲時,60歲才算是中年」,引起民眾熱議。

  3. 2021年10月11日 ·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10日於網誌中表示取消對冲機制不會設追溯期即是僱員在有關法例生效前的受僱期中所引致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仍可與強積金對冲。 換言之,在法例生效前,僱主遣散員工並不會帶來任何利益,反而可能會增加日後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的開支。 他續解釋,修例後新聘的員工,累積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權益,全數不可被對冲,因此取消對冲並不會引起解僱潮,因為法例生效後,僱主會有更大的誘因保留現有員工,以減低日後可能要支付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 修例並非提出新方案. 至於坊間誤傳《施政報告》提出了一個新的取消「對冲」的方案,他表示政府只是優化現有對冲計劃,並非提出新方案。 他重申,方案是優化政府資助計劃,簡化計算方式,讓僱主更易明白,並可預先確定會獲得的資助金額。

  4. 2021年10月15日 · 強積金. 發布時間: 2021/10/15 14:18. 分享:.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15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公共年金計劃在2018年開始現時應探討如何鼓勵市民將強積金計劃銜接至公共年金計劃。. 但他強調要強制市民將強積金轉年金是天方夜譚 ...

  5. 2020年4月27日 · 羅致光續指政府由今年6月開始透過綜援系統提供具時限為期6個月失業支援計劃」,計劃下健全人士的資產上限加倍以一個4人的健全人士住戶的限額為例便由88,000元增加一倍至176,000元。 自住物業會獲暫時豁免納入資產審查。 一個綜援4人家庭平均可獲得每月約16,000元的援助金,當中主要包括了標準金額、租金津貼及其他特別津貼和補助金。 他指雖然不是一個很高的金額,但亦不是一般評論的那麼低。 責任編輯:劉子瑜. =======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https://bit.ly/2X5LdZI. 一APP在手洞悉天下 立即訂閱送高達$480訂閱禮品: https://bit.ly/39VrHSC. 欄名 : 生活理財.

  6. 2021年9月29日 ·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時指政府須研究強積金如何配合公共年金包括是否將強積金自動或強制轉為年金此提議引起廣大打工仔的關注但在了解此議題之前宜先探討現時打工仔退休後想提取強積金有何條件及程序才可比較一下兩項方案有何不同。 現時強積金法例規定,撇除其他符合法例訂明的特定情況,要年滿65歲才可提取強積金。 年滿60歲亦可以提早退休為由提取強積金,屆時可以從以下3種方法選擇其中一種處理強積金: 1)分期提取. 2)一筆過提取. 3)保留在強積金計劃內繼續投資. 【未滿65歲都得! 6個情況可提早領取強積金: 按此 】 若受託人已考慮所有因素,並決定提取強積金,不論是打算分期或一筆過提取,都要做以下3個步驟: 步驟1:確定帳戶數目.

  7. 2020年7月2日 · 申請所需證明文件. 一般申請住戶須遞交下列所需文件副本 : 申請人及所有住戶成員的香港身份證(如親身遞交,可向服務單位出示正本); 住戶租住居所的證明文件,如租單、入住宿舍/收容中心的證明; 如申請人選擇以銀行轉帳方式領取津貼,需遞交銀行帳戶證明文件(例如銀行存摺的帳戶持有人名稱頁面或月結單等)。 個別申請住戶或需遞交其他證明文件,詳情可瀏覽: 「N無津貼」項目簡介. 申請方式: 申請住戶有指定的開始申請日期(上表),而所有申請住戶須在11月30日前以郵寄方式或親身將申請表連同所有所需文件交到就近居住地區的服務單位,以便在有需要時遞交補充資料或服務單位安排家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