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31日 · 一、學會聽「觀眾聽到的聲音」 很多人在使用麥克風時都以為自己的聲音很宏亮,但台下的人其實都覺得很小聲。 原來是因為麥克風沒有吃到聲音。 學會「聽」是使用麥克風最首要的事項: 練習不只聽自己的聲音,而是要把聲音送進去麥克風,讓耳朵習慣從音響出來的那個聲音。 因為,那才是聽眾真正聽到的聲音。 學會先跟麥克風發出的聲音做朋友,才不會被麥克風耍得團團轉!

  2. 2024年5月25日 · 本文精選了 18 句來自成功者的名人語錄,這些勵志格言和正能量金句,不僅能給你帶來啟發,更能幫助你在面對困難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勇往直前。 成功者的智慧,往往藏在他們的言語中。 這些名人金句,既是他們個人經歷的總結,也是對我們這些後來者的寶貴指引。 無論你正面臨壓力、遭遇失敗,還是需要一份堅持到底的勇氣,這些勵志語錄都能為你注入無限正能量,幫助你轉念改變人生。 名人、成功者語錄|18 句勵志金句,給你繼續努力的勇氣. 壓力超大,怎麼辦? 正如聯強集團總裁杜書伍所說:「尋找解決方法的同時,個人的能力也隨之提升,相對地,壓力便減輕了,這代表一種改善與進步。 」當我們學會從解決問題中提升自己,壓力不再是阻礙,而成為前進的動力。

  3. 2021年6月25日 · 美國喬治亞大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博士、政治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胡昌亞表示,師徒關係(mentoring)能讓員工花費最少時間,適應工作內容與組織環境,提升留才率與組織生產效能。

  4. 2016年6月15日 · 1986年出道以來,他獲獎無數,是金曲獎第一屆新人獎得主,卻從未被得獎魔咒綑綁,也是第15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得主,兼具歌唱、詞曲創作能力,也是第一位於1990年代到中國巡演的台灣歌手,始終活躍於兩岸三地歌唱界,連紅30年。. 一切歸因於他,被迫提前 ...

    • 只用外在誘因做為報酬,恐扼殺員工進取心
    • 以高額報酬做為獎勵手段,可能會降低績效
    • 需要創新挑戰的問題,獎賞可能會扼殺創意
    • 可能鼓勵舞弊營私,走捷徑、旁門左道行為
    • 不斷提高獎勵額度,導致員工依賴成癮

    雖然獎賞的短期效果驚人,就像咖啡因可以令人奮發幾個小時,但效果會漸漸消散,更嚴重的是獎賞會帶來後遺症:降低一個人長期奮戰的動力,讓工作難以為繼。 心理學家愛德華‧戴西(Edward Deci)指出,「拿金錢獎賞鼓勵某種行為,行為者會失去那股內發的興趣。」因為人天生就有追求新奇與挑戰,主動探索與學習的內在傾向,若是一味地強調以金錢外在誘因做為報酬,反而會扼殺員工的進取心。

    獎酬的高低,是否會影響員工表現的好壞?讓經濟學家透過實驗告訴你。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只要完成指定的工作,就可以獲得小額報酬;第二組完成同樣的工作,可獲得中等額報酬;第三組完成同樣的工作,則可獲得高額報酬。 實驗結果發現,得到高額報酬的人,是三組中表現最差的;而獲得中額報酬的人,表現也沒有高於小額報酬的人。由此證明,祭出獎賞與提升業績表現之間,並不存在因果關係。

    外加的獎懲有可能蒙蔽思考、扼殺創意。例如,1930年代心理學家進行的「蠟燭實驗」:共有兩組受測者,必須利用一根蠟燭、一些圖釘和一盒火柴做為材料,想辦法讓蠟燭附著於牆上。其中被告知只要比另一組更快完成這件事,就可獲得獎賞的組別,竟然比沒有任何獎賞的另一組,更慢完成。 研究結果顯示,對於需要創新挑戰的問題,提供獎賞反而會局限化人們的視野,蒙蔽了看到運用新方法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但相較於不太需要創新的一般性問題(例如生產線上的重複性工作),提供獎賞則有助於更快完成工作。

    為員工訂下目標,只要能達成就提供獎賞,是許多主管慣用的管理方式,然而,對員工而言,這種「別人替我訂的目標」(如明年的業績成長率10%),就有可能產生「危險」的副作用。 例如,西爾斯(Sears)百貨公司對汽車部門實施營業配額政策,結果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員工為達成目標,以巧立名目方式硬要修理無需修理的地方,藉機超收客戶費用。品克強調,當獎酬被視為是唯一目的時,有人便會因此抄捷徑,就算用旁門左道手法也在所不惜。

    不當的獎懲,就像服用違禁藥品,會令員工養成依賴成性的癮頭。例如,主管一旦祭出論功行賞的獎酬後,日後員工只要面對類似的工作,就會期待拿到獎賞,結果迫使主管不得不一再祭出獎賞。 過不了多久,目前的獎賞額度可能就無法滿足員工的胃口,等到最初的獎賞藥效消退後,主管可能得加碼,才能讓員工願意聽你的。

  5. 2019年3月7日 · 試著成為組織中的「懶螞蟻」,而非勤奮的「工蟻」. 你是不是經常覺得,付出同樣的辛苦,別人賺的卻比你多?. 甚至有人真能「躺著賺」,讓人很不服氣。. 關於這點,著名幽默作家周腓力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他經過街邊一家服裝店,看到有位 ...

  6. 2023年1月10日 · 2022 年 7 月,一名 Z 世代的 TikTok 使用者 @zaidleppelin (原@zkchillin)上傳一部僅 17 秒的短影音,表示他在近期認識到「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又譯:安靜辭職)的概念;安靜離職並非真正離職,而是只做符合工作崗位的事項,不企圖多做或是做得更好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