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蝦皮購物 相關

    廣告
  2. 使用美國FDA認證器材「免費穿耳」D卡網友:3秒完成快又安心。預約到店,無畏完成自己的閃耀夢想. 代客穿耳服務,專業快速,器材通過美國FDA專業認證!快到破銅爛鐵預約,順便選購您鍾愛的飾品吧

搜尋結果

  1. 2022年刑事局列出的詐騙高風險賣場名單中有百間電商上榜博客來誠品書局及蝦皮拍賣的上榜週數更高居前三名當駭客攻擊猖獗如何確保資訊安全成為企業與政府需共同承擔的責任。(攝影陳曉威

  2. 2021年11月16日 ·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各國經濟,手捧大筆鈔票的賭客消失,他們的網站也跟著一個接一個關閉,最終把腦筋動到詐騙上來。 公司把原本線上博弈的網站頁面轉做投資詐騙網站,帳戶和員工也一起「轉行」。 在卡卡眼中,為受害者打造圈套,就是業務推廣的第一步。 完整的博弈賭局要能運作,需要「推廣」來挖掘客戶──這個職位就像是業務──轉做詐騙後,就是透過釋放紅利、假裝談戀愛,在各種論壇裡張貼「兼職」和「投資」資訊,以投資老師、帥哥美女的身分拉客,引誘受害者入圈套,「手段合不合法不重要,找到人騙最重要,」卡卡說。 「我們會先把客戶分門別類,看誰好騙、誰警覺性高。 警覺性高的就套關係私聊,一步步消除疑慮;低的就拉進投資群組,投股票、期貨、虛擬貨幣,再不然就是宣稱博弈網站有漏洞。

  3. 當博客來蝦皮拍賣等電商龍頭高居刑事局高風險賣場名單前幾位駭客入侵個資外洩衍生詐騙案層出不窮消費者權益如何保障? 行之有年的《個資法》行政裁罰又為何無法減少相關犯罪的發生?

  4. 打開 警政署165全民防騙網 ,刑事局每週公布的高風險賣場名單中,除了常見的 電商平台 ,近日,還可以發現身為非營利組織的展望會也在榜上──從2022年8月至12月底,已被點名11次。 從網路購物商城到公益團體,只要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交易行為、金錢往來,都有可能遭受個資外洩的風暴牽連。 A Flourish scatter chart. 捐款人個資外洩,服務對象也受衝擊. 去年(2022)8月某個平常的日子,展望會突然接到大量捐款人的電話。 一開始僅是幾通零星的反映,爾後數十通電話接踵而來,短短一週內,展望會的客服人員接獲不少捐款人反映接到詐騙電話,有些電話是善意提醒要注意個資外洩狀況,有些則打來表示要暫停捐款。

    • 手錶、手機、隨身碟造型⋯⋯變貌的違禁品
    • 學校斜對角的俱樂部
    • 大學生批貨、中學生當下線,層層觸及更年輕的「永久顧客」
    • 學生賣家的貨源不少來自中國,自製車庫油也逐漸興起
    • 只是在玩會冒煙的3c產品?醫師:光吸煙對年輕的肺就很傷
    • 煙入校園徒手難擋,第一線苦撐:「希望修法快通過」
    • 「要用力,才比較吸得到空氣」

    阿擇所在的學校在台南市西北邊,一個沒那麼都會的地方,這裡距離電子煙的實體店要半小時的車程,但絲亳未阻礙他和同學們對新型菸品的「認識」。滑開手機,YouTube上是網紅的電子煙開箱文,煙具、煙彈、煙油在Instagram、蝦皮(Shopee)都買得到。「這些人本來就打算賣給未成年人吧!」阿擇笑著說。 新型菸品進入校園的情況,一般人感受不到,但學校端的教官、學務主任、輔導老師卻深刻感受到電子煙在很短的時間內,以不同路徑,無差別地進入偏鄉、非山非市、都會區的學校。 台南市,下營國中,學務主任黃佩玲回想起第一次看見電子煙的情境:「約4年前,有一回學生上學,抱著紙箱進校,一盤查,結果是一根電子煙,很像口紅,是在蝦皮購買,早上從便利店取貨就拿到學校。」 在中學教書近20年,黃佩玲曾獲109年度友善校園獎...

    在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有不少以「小煙館」、「煙霧俱樂部」為名的電子煙店,就開在中學、小學斜對角;也有的店面就開設在明顯的大馬路旁,又或是青少年喜歡前往的夜市等。 過往各縣市教育局之下會以區域劃分,將幾所學校整合一起,成立「菸檳防制校群」,群組裡主要是學務主任、教官、生輔老師,他們經常交流學生抽菸、檳榔的行為或校外熱點。而這兩年,菸檳群組頻繁討論的是電子煙變化的外形、煙油的口味、新式菸品的行銷方法。 從紙菸、電子煙、少數使用加熱菸,新式菸品的滲透性太快,已讓電子煙的青少年使用人數快速攀升。 業者認為問題出在抽菸的年齡層變小,電子煙不過是紙菸的替代品。

    雖然《菸防法》尚未修法完成,電子煙尚未納管,但《菸防法》實施14年來,法律明確規定未滿18歲不得吸菸,而對賣菸給未成年人的店家、業者、賣家也施以罰責。只是採訪過程中,多數業者不願明說的祕密是──愈年輕時上癮,愈有可能成為他們永久的顧客。 而這些店家、業者,是如何快速接觸到潛在的學生買家? 《報導者》採訪幾位國、高中生,他們描述自己買、賣電子煙的經驗: 大學生尋覓有興趣打工賺零用錢的國、高中生當下線,找這些年輕的勞動力隨性地開賣電子煙。未曾謀面的他們透過LINE群組叫貨,上線會協助製作貼圖、宣傳照片、影片,分享群組內的賣家;之後學生們會利用個人的或另設的Instagram帳號,向生活圈裡的同學和朋友介紹並兜售電子煙,上頭壓上斗大的字: 學生Instagram帳號限動裡跳出五花八門的資訊,一傳十...

    小陳說,他同學的貨源來自中國,他們就從中國批貨(煙油)。過去兩年以一盒不到100元的價格進貨,再以300元到350元的單價賣給他,最末端售出時是450元到500元,視當時市場情況而定。「我同學進一千盒的煙油,一星期就賣出了。」光是小陳加入的這個銷售團隊,4個LINE群組共有一千多個賣家,等著跟他下訂單,再銷貨出去,而這群賣家中的多數也同時是使用者。 過去一年海關對於進口煙油把關比較嚴格,小陳說,但因夠好賺很暴利,他同學開始分散進貨風險與囤貨地點。此外,也開始有台灣人在自家車庫自製煙油,再貼上來自美國或馬來西亞的標籤,就當做來自國外的煙油。 搭著年輕人喜愛交友、快速分享新產品、以及打工賺外快的心理特點,大學生「攜手」中學生,用炫麗簡單的圖片影片,有效解釋了新式菸品為何,也讓電子煙像面膜、化妝品...

    同儕間透過借煙來打破社交沉默、派對裡助興,是陳佑禎對年輕電子煙使用者的觀察。 做為一位護理師、衛教師,同時是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常務理事,陳佑禎在醫院臨床和社區裡進行戒菸衛教已有10年的時間。她近期碩士論文研究的就是《大學生電子煙的認知與使用》,對台中地區11所大學裡的995位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後發現,學生對電子煙的認識不足,不少學生以為電子煙沒有焦油所以無害,卻忽略煙油仍充滿不確定的化學物質;也有為數不少誤以為台灣已將電子煙納入尼古丁貼片等二代戒菸的方法之一,「學生們對電子煙的相關知識不太好,盲從身邊同學或朋友的行為和說詞,平均得分僅54.5,處於不及格狀況。」 而她的調查也發現,有高達5成9的大學生是從同學或朋友得知電子煙訊息,從Facebook得知相關訊息是4成5。「他們以為自...

    像個摘不掉的引線,電子煙一步步進入校園,沒有積極面對的條件。 少數正視此議題並積極迎戰的學校,像台南市下營國中就與台南市衛生局合作,連續兩年為學生開設「吸菸青少年個案管理追蹤」計畫。 為期8週的戒菸追蹤、超過一般法定2到3小時的戒菸教育,再搭配著社工師、心理師的陪伴、定期監測、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她們想釐清早菸者是環境因素或是心理的癮。 這個計畫耗人耗時,增加衛生局和校方的工作量,有的學校怕汙名,並不願意進行追蹤。但2009年從永康轉調下營國中時,黃佩玲在這個非山非市的學校,接觸到不少單親與隔代教養的家庭,學校250名學生,約五分之一屬高關懷學生,爸爸做鐵工媽媽做裁縫的勞動階級不少,為生存忙碌,不一定有充足時間約束小孩。 利用午休,追蹤近況、透過玩桌遊方式認識新式菸品與健康的關聯,學...

    法律真空期已多年,青少年煙友數量在膨脹。 知道自己敵不過同儕賣家,更拼不過鋪天蓋地的線上線下的誘惑和宣傳,第一線的老師們、衛生局的專員們只能持續努力在網路上把關,用低階的「校規」和「要點」,暫時抵擋這個倒灌進校園的大浪。 一位14歲的學生阿鈞(化名)在最後訪談時這麼說:

  5. 2021年4月26日 · 在哪工作? 老闆再詢問我們有沒有抽紙菸、抽什麼款的紙菸? 熟練地介紹電子煙如何使用與運作原理後,再向我們介紹各式煙油。 他翻開10公分左右厚度的煙油目錄,目錄上寫著「不能拍照」。 裡頭列印著上百種口味的煙油──茶類、水果類、蛋糕類等依個人喜好不同的香味,細緻到日月潭紅茶、藍莓、檸檬、薄荷、綠豆沙、堅果等選項,都有相對應味道的煙油,還可試抽再決定要買什麼口味。 《報導者》採訪團隊過去半年間,陸續走進六都裡多家新型菸品店,我們得到的經驗很接近: 店名與招牌包含下列的關鍵字:Club、煙霧俱樂部、蒸氣館、電子蒸氣、電煙舖、煙霧果汁、雲霧俱樂部、煙霧館、蒸氣迷霧、Vape Club、精油香氛。 也有少數店家直接把「電子煙」或「加熱菸」放入店名。 (註)

  6. 2021年4月26日 · 但據我們進一步調查光是電子煙實體店面全台已有500家而這些不包括在InstagramLINE蝦皮Shopee等網路商店或社群軟體的成百上千的賣家。 青少年吸食電子煙人數,5年間從3.3萬增加到5.1萬. 電子煙結合3C酷炫的外型,甚至有做成智慧型手錶形狀的主機,除了讓學校、家長忽略的它的存在,也讓更多青少年趨之若鶩,忽略其危害。 自2014年到2019年,短短5年間,青少年吸食人數從33,000人增加到51,000人。 新型菸品大事記. 《菸害防制法》14年未修訂,而衛福部國健署在2009年開了第一場電子煙諮詢會議,對於「新型菸品」仍未有定論。 各界認為政府法規一直未能跟上菸品變化的腳步。 對電子煙該採取禁止或開放,曖昧不明的態度,讓地方政府在執法上疲於奔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