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華郵政 是 中華民國 的 郵政 事業機構,為 中華民國交通部 完全持股的 國營企業 ,經常逕稱為 郵局 。 前身為 交通部郵政總局 ,為突破既有的經營限制、並增加市場競爭力,2002年7月 中華民國政府 修正《 郵政法 》,並於2003年1月1日將其 公司化 。 其 標章 由 篆體 的「郵」字構成。 其業務除 郵遞 相關領域外,亦涵蓋 儲 匯 、 人身保險 等簡易 金融服務 [5] 。

  2. 臺灣正體. 郵局 是 郵政系統 中的基本設施。 一間位於 英國 牛津 的主要郵局. 自動化郵局分信傳遞線. 上海郵政總局 , 上海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郵政郵局上海) 香港郵政總局. 位於台北的 臺北郵局. 功能 [ 編輯] 郵局負責 郵件 的投寄、收件、分類、處理、傳送及交付。 郵局亦會提供其他郵政相關的服務,例如 郵政信箱 、 郵資 及包裝供應。 另外,一些郵局亦會提供非郵政服務,如處理 護照 及其他政府表格的申請、 匯票 ,以及 銀行 、 保險 等 金融 服務。 對於不想在 家 中或 辦公室 收件的人,或居住地點偏僻而無法使用郵政服務的人,郵局會對他們借出 郵政信箱 (設於郵局內),令他們可在郵局中收件。 郵局的內房會用作處理郵件的分類及交付。

  3. 臺灣郵政 是 臺灣清治時期 由 福建臺灣省 巡撫 劉銘傳 於 1888年 創立的新式 郵政 服務,於 臺北府城 設置了臺灣郵政總局辦理全臺郵政大清郵政官局的正式奉准設立1896年早了8年 [1] [2] 。 此一新式郵政與傳統郵驛制度與 海關 郵務 [註 1] 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在於除了官方文書外,也收寄民間信件,並且引進了 郵票 制度 [1] 。 臺灣郵政創辦後持續營運至 乙未割臺 ,之後 臺灣南部 曾短暫經營 臺灣民主國 的獨虎郵政(1895年7月31日-1895年10月19日);臺灣民主國滅亡後,臺灣的郵政服務正式完全改由 臺灣總督府 底下的相關部門經營 [1] [2] 。 沿革. 創辦前.

  4. 其他人也問了

  5. 臺北郵局 是 中華郵政 於 臺灣 臺北市 設置的特等 郵局 ,也是中華郵政19個責任中心局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成立的第二野戰郵便局。 其廳舍位於 臺北府城北門 南側( 中正區 忠孝西路 一段114號),該建築共有四層樓,兩大一小開面建物,連同排面後方空地達8,000 平方公尺 ,現已列為 直轄市定古蹟 。 臺北郵局廳舍的位置接近 臺北車站 ,前方面向街道處設有臺北北門郵局(臺北郵局901支局)提供業務窗口服務,後方則有三棟大樓(非古蹟),為負責督導臺北市全市、 新北市 部分地區( 深坑區 、 石碇區 、 平溪區 )及 金門 、 馬祖 地區共177所支局之行政管理中心及郵件處理、投遞之作業中心。 興建沿革. 建造背景.

  6. 臺灣正體. 工具. 提示 :此條目頁的主題不是 中華郵政 、 國家郵政局 或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 [2] ,簡稱 中國郵政 ,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家主要從事 郵政 寄遞、郵政儲蓄業務的特大型 中央企業 ,是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代表 國務院 履行出資人職責的 國有獨資公司 。 中國郵政集團主要經營國內和國際 郵件 寄遞、 報刊 和 圖書 等 出版物 發行、 郵票 發行、 郵政匯兌 、 機要通信 、 郵政金融 、 郵政速遞 、 郵政物流 、 電子商務 和各類郵政代理業務 [3] 。 歷史 [ 編輯] 中國人民郵政郵徽(1981—1998),在這之前作為郵政員工的證章標誌使用. 蘇區郵政時期 [ 編輯] 1929年,江西蘇區成立縣級赤色郵政局。

  7. 概述. 郵政服務與設施. 參見. 外部連結. 郵政. 81 種語言. 臺灣正體.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郵政 是指從事 郵遞 服務 的 機構 或 系統 。 概述 [ 編輯] 由於具有維持為公眾傳遞訊息的重要功能,通常被視為 公用事業 的一環,也因此世界各地的郵政系統大多為 專營 或 強迫性壟斷 性質的 公營事業 。 各郵政系統基本上均有 快遞 業務,而快遞與 物流 的性質類似,部分較具規模的郵政機構甚至會跨足經營物流事業。 郵政服務與設施 [ 編輯] 郵局. 存局候領. 郵政信箱. 郵遞區號. 郵政資費. 郵差. 郵遞. 免費郵遞 (商業回郵) 郵件. 郵戳. 郵票. 參見 [ 編輯] 維基導遊 上的相關旅行指南: 郵政. 尺牘. 集郵. 速遞. 物流. 代辦業.

  8. 振興五倍券 ,通稱 五倍券 [1] ,是 中華民國政府 針對2021年5月突爆發的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臺灣疫情 造成臺灣全面的經濟停滯與產業衰弱,為了刺激財政所推出的對應政策。 於2021年10月上旬起,分兩批開始供 中華民國國民 、 外籍配偶 、持中華民國 永久居留證者 、 外交官員證 者受理申請與領取使用 [2] ,使用期限至2022年4月底。 五倍券名稱延續2020年「 三倍券 」,因三倍劵原先規劃採民眾自付1,000元新台幣換取3,000元額度,考慮經濟受影響的程度之後,計劃在2021年追加五倍額度的使用券而得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