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www.diabetes-hk.org › ch › page香港糖尿聯會

    2024年4月23日 · 醫護人員專區. (最後更新: 23 April 2024) 活動相簿: 健康飲食 > 飲食建議. 飲食七招抗糖尿. 肥胖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是患上糖尿病的其中兩大風險因素。 其實不少糖尿病徵初現的人,他們早就患病好幾年,但因為病徵未現而疏忽,如果能早在血糖『責界』或糖尿病前期時就好好控制飲食,定能減輕病情,甚至可助你遠離糖尿病。 要控飲食截糖尿,方法十分簡單,每日謹記七大「去糖」秘方,自然能與糖尿絕緣。 秘方一:謹守上限 (另見文章: 自我制定碳水化合物份量)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後會轉成糖份,需要靠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來運送及供給身體各器官使用,以穩定血糖水平。 當你血糖『責界』,而飲食中再毫不節制地加入糖份,便會加重胰臟的工作量,胰島素遲早罷工,到時糖尿病就會出現。

  2. www.diabetes-hk.org › ch › page香港糖尿聯會

    2024年4月23日 · 每天測試次數可由2-7段時間不等。建議測試日子包括工作日及非工作日。此外,若有以下情況亦應將測試次數增加,避免忽略血糖過高過低: 剛展開新生活,如上學、新工作或改變工作時間 出現感染情況 外遊 剛更改藥物劑量 飲食及/或運動方面正進行調整

  3. www.diabetes-hk.org › page › ch香港糖尿聯會

    2024年4月23日 · 每天注射多次胰島素的病人,可按照用餐時間及碳水化合物份量,來調整注射胰島素劑量。 這些病人必須了解碳水化合物計算及胰島素的功效。 一般而言,每日應進食不少於130克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葡萄糖是腦部及肌肉的主要能量來源。

  4. www.diabetes-hk.org › page › ch香港糖尿聯會

    香港糖尿聯會. 醫護人員專區. (最後更新: 23 April 2024) 活動相簿: 與糖尿病共處 > 日常生活錦囊 > 旅遊需知. 糖尿病越趨年輕化及普遍,糖尿病病友旅遊出門的機會實在不少。 只要預早計劃,裝備自己,行程可以更輕鬆愉快。 一起出走吧! 以下是一些供大家參考的注意事項: 1. 藥物. 出發前應先了解衞生防護情況,如需作防疫注射,應在出發前一個月接種,以免疫苗之副作用影響血糖水平. 可向醫生索取足夠的藥物及醫療証明書〈包括病情、治療方案及藥物處方〉. 帶備兩倍份量的藥物,一份隨身攜帶,另一份可放在隨行家人或朋友那裡。 建議要放置於手提行李內,不要放在寄艙行李中,以免行李遺失或飛機的儲物倉溫度過低使胰島素結冰變壞.

  5. www.diabetes-hk.org › en › page香港糖尿聯會

    2024年4月23日 · 香港糖尿聯會. 醫護人員專區. (最後更新: 23 April 2024) 活動相簿: 與糖尿病共處 > 糖尿ABC. 控糖目標. ABC指數就是指糖化血紅素 (HbA1c)、血壓 (Blood pressure) 和 膽固醇 (Cholesterol)。 早已有醫學實証-衹要維持糖化血紅素低於7%、血壓低於130/80 mmHg和低密度膽固醇低於 2.6 mmol/L,糖尿併發症在五至七年內的病發率可減五成。 要於診斷後長時間維持目標,除了適當藥物的協助外,糖尿病友在日常生活習慣的調節和配合亦是非常重要,切勿將治理重點過份放在藥物上。 運動是很重要的一環,因它可達致改善ABC,有助控制病情及減少併病症的出現。

  6. www.diabetes-hk.org › ch › page香港糖尿聯會

    2024年4月23日 · 預防糖尿病 > 健康生活模式 如果你在『你是否糖尿病高危一族?』的風險指數評為『高風險』,又或者已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切勿惶恐;須知此非命中注定,亦非劫數難逃,自有化解之道。醫學上對於預防糖尿病早有研究:健康飲食與勤於運動是預防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7. www.diabetes-hk.org › ch › page香港糖尿聯會

    2024年4月23日 · 你是否糖尿病高危一族? 糖尿病為香港十大殺手之一,據統計每十位香港人就有一位患糖尿病。 由於糖尿病初期沒明顯症狀很多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已併發視網膜病變等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 臨床研究證實及早確診和控制糖尿病能有效減低患併發症的機會。 糖尿病的風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年紀大、肥胖、缺乏運動、吸煙、妊娠糖尿病、卵巢多囊症、高血壓、高血脂等。 太多的風險因素令大家覺得花多眼亂,就讓我們今天為大家介紹兩個簡單有效的問卷篩查,如果閣下的分數屬於高危一族,請諮詢醫生作適切的檢驗和治療。 參考文獻: (1) Woo YC, Gao B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2020 Mar;11 (2):34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