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3日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是 鄂圖曼帝國 在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 領導之下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攻陷 東羅馬帝國 首都 君士坦丁堡 。 東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 也在當天戰死。 這一事件代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亦代表鄂圖曼成功統治地中海東部及 巴爾幹半島 。 之後該城仍一直使用君士坦丁堡之名,直到1930年, 土耳其共和國 官方將該城改名為 伊斯坦堡 。 東羅馬帝國的處境 [ 編輯] 在 東羅馬帝國 存在的約1000年期間,君士坦丁堡曾被多次圍城,但只有兩次被攻陷,一次是1204年的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期間,另一次則是在數十年後 希臘人 收復該城。 十字軍本來沒有征服東羅馬帝國的打算,希臘人亦在1261年收復君士坦丁堡。

  2.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奥斯曼帝国 在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 領導之下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攻陷 東羅馬帝國 首都 君士坦丁堡 。 東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 也在當天戰死。 這一事件代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亦代表奥斯曼成功統治地中海東部及 巴尔干半岛 。 之后該城仍一直使用君士坦丁堡之名,直到1930年, 土耳其共和國 官方將該城改名為 伊斯坦堡 。 東羅馬帝国的处境. 在 東羅馬帝國 存在的約1000年期間,君士坦丁堡曾被多次圍城,但只有兩次被攻陷,一次是1204年的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期間,另一次則是在數十年後 希臘人 收復該城。 十字軍本來沒有征服東羅馬帝國的打算,希臘人亦在1261年收復君士坦丁堡。 隨後的兩個世紀間,日益衰落的東羅馬面臨新的威脅,被鄂圖曼帝國侵佔越來越多的土地。

  3. 2024年4月23日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是 奥斯曼帝国 在苏丹 穆罕默德二世 领导之下于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攻陷 东罗马帝国 首都 君士坦丁堡 。 东罗马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 也在当天战死。 这一事件代表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亦代表奥斯曼成功统治地中海东部及 巴尔干半岛 。 之后该城仍一直使用君士坦丁堡之名,直到1930年, 土耳其共和国 官方将该城改名为 伊斯坦布尔 。 东罗马帝国的处境 [ 编辑] 在 东罗马帝国 存在的约1000年期间,君士坦丁堡曾被多次围城,但只有两次被攻陷,一次是1204年的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期间,另一次则是在数十年后 希腊人 收复该城。 十字军本来没有征服东罗马帝国的打算,希腊人亦在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4月23日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奥斯曼帝国 在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 領導之下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攻陷 東羅馬帝國 首都 君士坦丁堡 。 東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 也在當天戰死。 這一事件代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亦代表奥斯曼成功統治地中海東部及 巴尔干半岛 。 之后該城仍一直使用君士坦丁堡之名,直到1930年, 土耳其共和國 官方將該城改名為 伊斯坦堡 。 東羅馬帝国的处境 [ 编辑] 在 東羅馬帝國 存在的約1000年期間,君士坦丁堡曾被多次圍城,但只有兩次被攻陷,一次是1204年的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期間,另一次則是在數十年後 希臘人 收復該城。 十字軍本來沒有征服東羅馬帝國的打算,希臘人亦在1261年收復君士坦丁堡。

    • 城市名稱
    • 歷史
    • 城市特色
    • 城市管理和日常生活
    • 對君士坦丁堡的入侵

    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在此地建立殖民地並將之命名為拜占庭。君士坦丁建城時,將其命名為「第二羅馬」(拉丁語:Secunda Roma;希臘語:Δευτέρα Ρώμη)。從5世紀起,其正式名稱變成了「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從狄奧多西二世皇帝(408年-450年)時起,人們逐漸稱新羅馬為「君士坦丁堡」(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或「君士坦丁波利斯」(Kōnstantinoupolis),即「君士坦丁的城市」。[註 1]。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拜占廷的臣民只是簡單地將其稱為「城」(ἡ Πόλις/he Polis,現代希臘語為η Πόλη/i Poli)。此外,文學作品中也經常雅稱為「皇城」(希臘語:Βασιλέως Πόλις)、「大城...

    拜占庭

    約公元前671年至662年,希臘人便已在此建立拜占庭殖民地。

    306年-337年

    軍人出身的君士坦丁一世於306年在不列顛被部下擁立為帝,此後恢復了帝國的一統,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認識到當時的首都羅馬無法對東部的邊境和軍隊實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決定力排眾議,在帝國的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在羅馬帝國的東部,先前幾位皇帝已經建立了若干座陪都,比如戴克里先皇帝,就把他的行宮設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一側的尼科米底亞(今土耳其伊茲密特)。為了給新都選址,君士坦丁一世先後考察了特洛伊、耶路撒冷、薩爾底卡(索非亞)、帖撒羅尼迦(塞薩洛尼基)和尼科米底亞,但是最終選擇了當時不甚有名的拜占廷作為新都的城址。 拜占廷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這條狹窄的海峽將東南歐洲與亞洲分隔開來。城市本身坐落在一片小山丘上,南邊是馬爾馬拉海,北邊是金角灣,東邊扼守赫勒斯滂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入口,西邊居高臨下俯瞰色雷斯平原。整個城區宛如一座天造地設的要塞,易守難攻。不僅如此,拜占廷還是羅馬帝國重要的軍事大道埃格南地亞大道與小亞細亞地區軍事公路的交匯點,是通往亞洲的必經之地,也是從黑海前往愛琴海的唯一通路。此外,城北的金角灣是一處條件極佳的自然港灣,全長約10公里,主航道寬約460米,並有多處分...

    337年-527年

    瓦倫斯在黃金城門附近建造布拉海爾奈宮。從此之後,直至芝諾為止的所有羅馬皇帝都在此登基。狄奧多西一世建造了施洗約翰教堂,以保存施洗約翰的頭骨(現存於托普卡帕宮),並在公牛廣場豎立起一座自己的紀念柱。阿卡狄奧斯在梅塞大道上以自己之名建造了一座新廣場。 君士坦丁堡在帝國中的地位日漸提升。378年,瓦倫斯和他的羅馬軍隊在阿德里安堡戰役中慘敗給西哥特人,君士坦丁堡開始加強自身的防衛。413至414年,狄奧多西二世建起高達18米的三層城牆防禦工事,這段城牆在火藥時代到來之前都沒有被攻破過。他還於425年2月27日在公牛廣場建立了君士坦丁堡大學。 大約在這段時間,匈人開始向色雷斯進發,但其中一部分軍隊譁變加入了羅馬一方,與羅馬人合力將匈人趕回了多瑙河北岸。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再次擴建,多瑙河流域的艦隊也得到了增強。 蠻族人開始大肆入侵西羅馬帝國,並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於是君士坦丁堡真正成為了整個羅馬帝國的中心和世界第一大城市。東部地中海和西亞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君士坦丁堡。

    根據《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愛德華·吉本的統計,君士坦丁堡城裡有2座劇場,4座巴西利卡(公眾集會大廳),8個豪華的公眾浴池,153個私人浴池,52道沿街柱廊,5座糧倉,8條高架水渠,14座教堂,14座宮殿和4388座貴族宅邸。新羅馬城的設計完全仿照羅馬,分為14個區。在城裡也可以找到同羅馬一樣的七座山丘,不過明顯可見的山丘只有6座,第七座坐落在城市南部的緩坡上,需要極高的想像力才能分辨出來。城中有一條流向馬爾馬拉海的小河,名為利科斯河,被附會為新的台伯河。幾條高架引水渠從30公里外的色雷斯平原引來活水,供應城中日常生活所需。 由於羅馬帝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君士坦丁堡很快就取代了舊羅馬的位置。君士坦丁曾親自批准羅馬貴族免費遷入新都的貴族住宅,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也獲得了與羅馬的老元老院同等...

    君士坦丁堡市民的職業通常由祖輩傳承,毫無變動。法律規定同行者才能互相通婚。 此外,政府嚴密控制了一切生產活動——皇帝委任的官員(城市總監)可以任意走進一家店鋪搜查其帳簿與營業狀況,並設立了多種行會以便於管理。 里奧六世(智者)編寫了《總監便覽》:「君士坦丁堡的工人組織有城市總監作為首領。凡新會員加入、職員推選、各行會關係、團體生活,實際上都被城市總監掌握並由其決定。城市總監處於政府與行會之間,在大多數場合下還站在行會、外僑之間,審判並處罰一切違法行為。」本書規定了工人的工資、每一種商品出售的日期與地點以及售價,製造者不得直接採購甚至選擇其所需原料,存貨質量甚至數量還有規定。製造者所屬行會組織負責在運入城市的原料中選擇本行業所需者。製造者僅需付出總成本中他所占的那一部分,並在收穫時領取組織分配...

    自君士坦丁堡建立以來,其軍事、經濟的重要價值一直受到不少民族的虎視眈眈。比如是一直與帝國抗衡的波斯人,波斯人數次圍攻過城市,但被堅厚的城牆和強大的拜占庭海軍所挫敗;其後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的阿拉伯人進攻拜占庭帝國,以二千五百六十艘戰船圍攻,阿拉伯艦隊又遭到拜占庭海軍用希臘火全殲,二千五百六十艘戰船剩下五艘逃回;基輔人圍攻城市,又被希臘火燒毀海軍,遭到嚴重挫敗。 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被佔領並遭到洗劫,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1261年由米海爾八世帕拉奧洛古斯率領尼西亞帝國軍隊收復,成為重建的東羅馬帝國首都。 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5月29日被「征服者」鄂圖曼土耳其的穆罕默德二世炮轟並遭到攻陷,開始由鄂圖曼帝國管治,成為其首都。1918年,英國軍隊和法國軍隊在...

  6. 2024年5月25日 · 大陆简体. 工具. 本条目讲述 拜占廷帝国 的首都。 关于1453年之后的本城,详见 伊斯坦布尔 。 参见: 拜占庭 和 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时期的君士坦丁堡复原图. 君士坦丁堡 ( 希腊语 :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 罗马化 :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 ; 拉丁语 : Constantinopolis ; 奥斯曼土耳其语 : قسطنطينيه‎ ‎, 罗马化:Ḳosṭanṭīnīye ;现代土耳其语: İstanbul ; 俄语: Царьгра́д , 罗马化:Tsargrad )又译 康斯坦丁堡 ,是现今 土耳其 最大城市 伊斯坦布尔 的旧名,现在则指伊斯坦布尔 金角湾 与 马尔马拉海 之间的地区。

  7.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落入 奧斯曼帝國 手中再一次成為一個強國的 首都 。 自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伊斯坦堡雖然不再是 土耳其 的首都,但仍是土耳其的最大城市。 徽號. 西元670年,拜占庭人在一次重要的胜利後,開始以 新月 作為他們的記號。 以新月和星作記號卻可追溯至 古巴比倫 和 古埃及 [2] [3] 。 雖然如此,拜占庭還是第一個以新月作國徽的 首府 (governing 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