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月20日 · 甫於去年底出版我的師父聖嚴法師智慧小故事一書的果祥法師已陸續在法鼓山多處道場舉辦新書分享會而今天1/19下午果祥法師來到桃園大溪的法鼓山齋明寺以身為聖嚴師父在台灣剃度的第一位出家弟子並曾任師父秘書台語及英語翻譯的

  2. 2018年5月7日 · 蘭陽精舍主辦的「平安無事」系列講座,已邁入第四場。. 前幾場,分別由醫師、農學院教授以現代專業出發,提供身心平衡、健康飲食的建言。. 四月份,蘭陽講堂邀請到常寬法師,從「佛法」的視野,分享聖嚴師晚年與病共處的智慧。. 4月14日週六下午,蘭 ...

  3. 四念處是幫助我們修定以產生智慧的修行方法。 透過禪定與智慧,我們能了知一切事物的真實相,並能體證自性本空,因此禪定與智慧可說是通往開悟的解脫之道。 雖然修習四念處不是為了禪定,但當有了禪定,四念處真正的目標——智慧,就會隨之而來。 先修五停心 祛除妄念安定自心. 在修四念處之前,應先修習五停心做為準備工夫,因為要修好四念處,就必須先攝心,讓心安定下來。 修習五停心能幫助我們祛除妄念、止息內心喋喋不休的對話,讓心止於一境,因此可說是前方便。 一旦得定了,就可以觀四念處,進而開發智慧。 五停心觀包括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至於第五項,則視宗派而有界分別觀或念佛觀兩種修行方法。 當心中有煩惱或妄念紛飛時,很難安定下來,此時用第一種,也是最簡單的數息或觀呼吸法,非常有效。

  4. 聖嚴師. 在西方世界,一位老師對其弟子的肯定以及認證弟子的修行程度和修行經驗,似乎被認為是一種帶有神祕色彩的行為,由於那是只有老師與弟子之間互通消息而彼此心照不宣的事。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們對於禪宗所謂法統的傳承,從歷史的文獻考察,提出了若干疑點來加以責難的。 在我的立場,一向以為禪宗所傳的,就是佛法。 以佛法的角度看世間的人類,是因為知見顛倒,所以煩惱不已;大家習慣以無常為永恒、以非我為自我,不信因緣,倒因為果或不信因果。 所以是從自我自私的立足點上,維護自己的安全、爭取自己的利益、追求自我的滿足,不是想排斥便是想佔有,目的是為了保障自己能擁有長久而充分的快樂。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即使能夠達成每種程度的目的,也僅是局部的和暫時的,跟虛擬的幻景,相差不多。

  5. 佛經中寫到釋迦世尊過去修行時十分精進,故成佛得快。 聖嚴師修行弘法的精進,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是釋迦世尊很相應的後世弟子,讓我們來了解聖嚴師是如何的精進。

    • 高雄紫雲寺
    • 2022/10/09~2022/10/09,09:30~11:30
    • 一般社會大眾
  6. 聖嚴師首先解釋,所謂的妙覺性就是本性、空性,這是佛的大智慧;自性、空性是不變的,變的只是因緣,但我們可以由因緣來體會自性是空的事實。 然而由於阿難尊者不了解佛所說的,於是問佛說:「為何一切法都是因緣法,但自性卻不是因緣法? 並且見性不是要具備空、明、心、眼等四個條件嗎? 聖嚴師表示,其實阿難尊者問的沒錯,只是會錯意了! 他強調,見本性是要透過這四個緣才行,但本性本身不是因緣法,它是空的。 但要如何才能見到空的自性呢? 那就必須透過空、明、心、眼才能發現空性。 師父進一步指出,所謂空,就是空隙、距離;明就是光明、光亮;心就是我們的認識心和虛妄分別心,並不是明心見性的心;而眼就是我們的眼神經、視網膜。 以智慧了解世間象. 然而具備這四個條件,是否就一定能見到明心見性的「性」呢?

  7. 智慧對話 妙語如珠. 籌 劃了將近一年,深受各界矚目的佛教界盛事,於五月一日至三日,在紐約市中城「玫瑰廣場」,由聖嚴師及達賴喇嘛各從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角度,就文殊菩薩的智慧法門進行一場「世紀對談」。. 這場世紀對談,是由法鼓山美國分會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