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8月6日 · 知識研究. Intel混核架構的「效能核心」與「效率核心」,與Arm處理器大小核設計有何不同? ifanr 發表於 2022年8月06日 10:20 收藏此文. 若要談到 Intel 第12代處理器最大的改變,莫過於顛覆x64 CPU 傳統的「混核架構」。 Alder Lake 處理器透過「效能核心」(Performance Core,簡稱 P-Core )與「效率核心」(Efficient Core,簡稱 E-Core )組成,兩種核心在系統的調度下互相協調工作,試圖找到高效能運算與功耗、發熱之間的平衡。 而這種設計,過去也被大家習慣性地稱為「大小核」。 新架構不應被視為大小核. 通常外界在描述處理器領域混合式架構時,會導入ARM所帶來的觀念,將其稱為「大小核」。

  2. 2024年1月1日 · 首頁. 半導體/電子產業. AI PC先鋒Intel Core Ultra處理器結合Chiplet技術,讓CPU不只是CPU! NetEase 發表於 2024年1月01日 14:30 收藏此文. 談到電腦、手機等硬體的升級,近幾年我們都會用「擠牙膏」來形容新一代產品的性能表現。 確實在一年一更新的節奏下,產品的性能提升通常會維持在10%~20%之間,鮮有突破性進展。 但每次技術上的躍遷,必象徵著我們的世界又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隨著今年AI在個人使用者中的爆發式增長,不僅伺服器端出現前所未有的超強算力AI GPU加速卡,而且在終端上,電腦的CPU也做到了技術上的全面躍遷,進入 AI PC 的時代。 CPU早已經不只是CPU.

    • Netease
  3. 2021年11月27日 · 在官網及微信介紹資料中,動自稱有15年IP和定製晶片經驗,打磨數十億顆量產晶片,賦能超50億顆高階SoC,提供5~55nm全套定製方案,所有IP和晶片自主可控,簽約台積電、三星格、中、Intel等,是中國際第一個N+1首發者。. 不過,回到GPU本身 ...

  4. 2024年1月6日 · 中國中科院發表浙江大晶片架構一片晶圓只做一個處理器22nm也能造出1600核心. janus 發表於 2024年1月06日 14:30 收藏此文. 訂閱T客邦電子日報,升級科技原力!. 報導. 延伸閱讀: 傳中芯國際正在用DUV打造5奈米技術,良品率大約僅30-40%成本高昂 ...

  5. 2012年8月19日 · 23款有趣的科技新發明,你覺得那個最實用? 小治 發表於 2012年8月19日 10:01 收藏此文. 由國內大廠光寶科技所主辦,素有華人界設計奧斯卡獎之稱的 光寶創新獎 ,今年已經堂堂邁入第12屆,自3月中開放報名以來,吸引橫跨歐、美、亞洲等11個國家、2,246名設計新秀與專業人士競逐獎項。 今年競賽以「簡‧科技:Tech. it Easy」為主題,小編在此也整理出一些有趣創新的優秀作品。 光寶創新獎今年特別邀請丹麥/瑞典國家級設計教父Gideon Loewy、丹麥創意設計大師Thomas Harrit、曾獲德國紅點(RedDot)大獎的日本設計師田中浩昭、德國brains4design創辦人Jens Pattberg,以及仁寶體驗設計本部副總經理陳禧冠等五位共組評審團參與決選工作。

    • 徐巧芯1
    • 徐巧芯2
    • 徐巧芯3
    • 徐巧芯4
    • 徐巧芯5
  6. 2012年9月18日 · 處理器的指令集可簡單分為2種,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以及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一開始的處理器都是CISC架構,隨著時間演進,有越來越多的指令集加入。 由於當時編譯器的技術並不純熟,程式都會直接以機器碼或是組合語言寫成,為了減少程式設計師的設計時間,逐漸開發出單一指令,複雜操作的程式碼,設計師只需寫下簡單的指令,再交由CPU去執行。 但是後來有人發現,整個指令集中,只有約20%的指令常常會被使用到,約佔整個程式的80%;剩餘80%的指令,只佔整個程式的20%。

  7. 2023年6月1日 · 首頁. 尖端科技. 中國「國產」處理器被抓包根本是i3處理器拿來改包裝,廠商辯稱:是我們與Intel「聯合定製」 janus 發表於 2023年6月01日 15:30 收藏此文. 訂閱T客邦電子日報,升級科技原力! 延伸閱讀: 山寨「紅色人臉」隨身碟滿大街,金士頓對中國上百家文具店、手機店提告. 延伸閱讀: 騙子在 Steam 公開賣山寨假遊戲,連執行檔都沒有、賭的就是你買了不玩. 延伸閱讀: 山寨三星980 PRO固態硬碟現身市場,竟然還連三星官方檢測工具都分不出真假. 作者. janus.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