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本校從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時代開始即招攬數位科技優秀師資例如杜正民馬德偉Dr. Marcus Bingenheimer)、洪振洲王昱鈞等人致力於佛教資料數位化以建立完整的數位佛學參考資料庫」。 更實際的成果包括:佛教經典數位化、佛教跨語文文獻數位資源建置,以及佛學書目、詞典、規範資料庫、佛學數位研究平台等,可以說是一直走在數位時代之先端。 同時,我們也曾長期參與國科會主導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並參與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資料庫的建置,以及建立了《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臺灣佛教史料庫等。 其中,CBETA Online 線上閱讀介面,更嘉惠了全球無數的佛教徒與研究者,被譽為是當代佛教相當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2. 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教授馬德偉洪振洲法源法師等組成了佛學研究之數位資源」、「聖蹟地理學等專題發表長年投入數位佛學研究的建構成果校長惠敏法師參與安寧和緩療護之臨床佛教研究小組發表如何將佛法安定人心的特色落實在

  3. 此外杜副校長還受邀主持科技與資源場次與馬德偉馬紀教授分別針對法鼓佛教學院的佛學數位研究成果發表論文令與會學者對法鼓佛教學院推動的CBETA整合型經錄GISSecond Life虛擬實境等實例深感興趣其中來自不丹丹麥等佛典數位化

  4. 第一場邀請投入器官移植領域近四十年的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以及臺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分享臺灣器官移植的現況及困境。 第二場由榮總安寧緩和醫學科主任林明慧,深入探討相關的倫理難題。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最後分享:「為了救助一人或數人生命,生前或是立下遺言捐贈器官,是捨身救人的菩薩行。 」重點是對器捐者的尊重,以及適當地為其說法,使其不執著身體。 三場對話,開啟了深度交流的多元空間,但也碰撞出矛盾、疑慮,及無解的難題。 聖基會執行長楊蓓回應:「這是跨界交流必然會出現的情形。 如果不走出第一步,問題永遠在檯面下。 」正因為有質疑,才能覺察、省思現代學術研究的局限;也才有機會檢視自身對於佛法的理解,是否真正圓融通達。 師父數位典藏成果發表.

  5. 【釋演化/金山報導】 五月八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亞洲研究學系教授陳金華,應法鼓文理學院學群長楊蓓之邀,以「系統與影響力:國際漢傳佛教學術社群的建構」為題發表演說,與現場近九十位師生分享。 陳金華為「佛教與東亞文化研修班」的發起人及主持人,該班自二 八年開辦以來,已成為國際漢傳佛教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師資囊括國際重要漢傳佛教學者,每期皆吸引大批優秀青年人才參與,參與過的學員,至今已有超過五十位任教於大學,成績斐然。

  6. 2018年3月1日 · 現場首播老師紀念影片,述及老師研究聖嚴師父如來藏思想,其「眾生皆有佛性」的核心宗旨——眾生都有佛性,對人充滿鼓勵、肯定、讚歎,最適合現代人學習。 最後更交代用生命教育共修法會來圓滿佛事,深深打動閱聽者的心,多人現場感動落淚。 四十年前,林其賢與老師皆曾參加中國佛教會在善導寺舉辦的大專佛學講座,他指出老師推動佛典數位化,投入建置CBETA電子佛典資料庫,對佛法傳播深具重要性,任何人只要備妥電腦與光碟,等同隨身攜帶整部《大藏經》;並援引印順長老在筆下體會無常,稱譽老師是在網路上邀請世人深入經藏,體會無常無我,與法相應。 林其賢建議聽眾先讀此書,再以書為引導,延伸閱讀《阿含經》,看見老師的示現之外,更能看到佛陀對不同身心狀態的指導,從個人角度處理自我身心,學習為死亡預做準備。

  7. 已故的法鼓文理學院教授正民,是前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追隨創辦人聖嚴師父多年,一生奉獻佛學數位弘化和佛教教育,貢獻卓著。 在一次身體檢查中,教授被診斷出肝癌,因而投入研究佛陀如何教人面對病痛與死亡,希望人人在病苦之際,都能有佛法為伴。 《法的療癒》分為十章,果賢法師依章節導讀,談及書中提到比丘、護法居士生病或面臨死亡時,佛陀及弟子們如何以佛法關懷。 例如給孤獨長者生病時,佛陀關心長者是否對佛、法、僧、戒信心不退,具足「四不壞淨」;阿難引導長者回顧生命,提起信心;舍利弗則教導病中作觀,觀五蘊空性,這些關懷都幫助長者心開意解。 此外,法師也分享師父對生病者的勉勵,包括:以「四它」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病痛;身痛心不苦,不讓自己再中第二箭;以及「把病交給醫生,把命交給佛菩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