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Ce認證 相關

    廣告
  2. 歐盟CE認證-機械設備、壓力設備、防爆設備、醫療產品、建築產品等,美國FDA認證、俄羅斯EAC. 多年指導經驗!諮詢評估、檢驗認證一條龍服務,提升產品競爭力,前進國際市場,速洽!

  3. 多位資深工程師,具協助上千家機械設備商經驗,檢驗團隊穩定,高效助您打入歐洲市場! ...

  4. 台灣BSMI、NCC/美國FCC/歐盟CE等多項認證輔導;ISO國際標準實驗室,專業產品檢驗!立即聯絡! 設計建議、法規討論、現場測試一條龍,打造專屬取證流程!減輕作業負擔,提升企業實力,速洽!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21日 · 在2020年5月,美國的西達賽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使用 Fortitude Kit 2.0取得內部實驗室檢測的 FDA EUA;2021年1月,這個 Fortitude Kit 2.0也已經得到歐盟的CE合格認證

  2. 2023年12月24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倫理篇》醫療與商品的界線. 從癌症檢測賣到月老配對諮詢師卻無認證如何不讓基因檢測淪科技算命? 精準醫療時代下,基因檢測市場蓬勃發展,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期間,不少已取得衛福部列冊登錄之機構參展;但也有許多業者仍遊走灰色地帶,專家呼籲應把關。 (攝影/陳曉威)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基因諮詢門診」向民眾解說檢測報告。 (攝影/陳曉威) 禾馨醫療創辦人、婦產科醫師蘇怡寧證實,孕婦在考量產前診斷時,基因公司會同步提供保險,是數年前就開始的現象。 (攝影/林彥廷)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外的電子看板,有許多基因相關的檢測項目。 (攝影/陳曉威)

  3. 實驗室「特管法」上路,官方解讀不一、審查案大塞車、醫界忙陳情. 2023.12.24 最後更新. 進入個人化醫療時代後新技術快速超車醫學實證倫理與法律從再生醫療到基因檢測都踩在醫療與商品的模糊地帶衛福部只得在醫療法下以特定醫療技術檢查 ...

  4. 2022年8月中央研究院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簡稱TPMI與台大榮總和信北醫嘉基等國內16個醫療體系合作伙伴風光盛大宣告收案達到50萬人里程碑這項全球華人最大的基因資料庫及精準醫療研究計畫與世界最具規模的美國All of Us和英國Our Future Health比肩前行,希望達成: 發展華人常見疾病風險評估演算法優化台灣精準醫療基因型鑑定晶片發展精準醫療臨床應用模式及特色個人化醫療更宣聲要向下扎根精準健康科普教育與企業攜手打造精準健康生態系

    • 第1類:整個病原體當抗原,製作風險較大
    • 第2類:病原體零件當抗原,安全性較佳
    • 第3類:重組病毒、類病毒,免疫不全者較不適合
    • 第4類:核酸疫苗,製造速度最快
    • 台灣競爭潛力1:全球專利的奈米疫苗
    • 台灣競爭潛力2:醣蛋白廣效性疫苗
    • 中研院成功合成重要材料「S蛋白」
    • S蛋白經純度、結構、抗體分析,並透過「人類細胞」培養
    • 「開放科學」精神,盼助力防疫

    這類疫苗分為減毒疫苗和死毒疫苗。 常規接種的水痘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疫苗都屬減毒疫苗,以致病力低的病原載體培養後送入體內,讓人體產生類似「輕微自然感染」的免疫反應。特點是可持續刺激免疫系統,免疫力通常維持較久;但少數情況下病原體可能突變,產生致病風險。 這類疫苗的製程需要大量病原體,用在傳播率、致死率高的疾病身上風險太高,研究者及接種者,都有可能因為病毒去活化不完全而遭感染。對傳染性極高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各國團隊未選擇此種方式。

    所謂「次單位疫苗」和「合成胜肽疫苗」均為此類。 B型肝炎疫苗、嗜血性B型桿菌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都屬「次單位疫苗」,透過分子生物學或化學方法,純化出最關鍵、能引發適當免疫反應的「病原體部分結構」,例如蛋白質或是多醣體來作為抗原。這種疫苗不具感染性,能避開病原體不必要的毒素,移除妨礙有效性的物質,不過未必能產生正確的免疫記憶。

    所謂「重組病毒疫苗」和「類病毒顆粒疫苗」均為此類。 「重組病毒疫苗」就是把病毒的抗原,在另一個弱感染性病毒(例如牛痘病毒、腺病毒)的殼上表現,不僅可以產生抗體,也可以釣出「殺手T細胞」;由於病毒本身感染性不強,不致對人產生很大危害,但免疫不全的人就較不適用。 這同樣是國衛院鎖定研發的疫苗種類之一。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解釋,這是拿比較不毒的病毒當載體,放入2019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基因,如此一來這個病毒不太有致病性,但有抗原性,製備門檻雖比胜肽複雜,不過也預期有不錯的免疫刺激能力。中國方面,目前則鎖定腺病毒、減毒流感病毒來作為載體研發。 另一種「類病毒顆粒疫苗」,則類似像「空包彈」,只有病毒空殼,以及有病毒的蛋白質顆粒,但不具遺傳物質,在人體內無法複製,安全性高,其類病毒結構能誘發免疫反應。HP...

    所謂「DNA 疫苗」和「mRNA疫苗」均為核酸疫苗。 目前進度最快、最受矚目的當屬美國公司Moderna研發的mRNA疫苗,亦屬核酸疫苗,但進一步省去轉錄的步驟,直接在人體中轉譯出蛋白質,期望可以比DNA疫苗更加安全。不過mRNA疫苗容易被胞外核糖核酸酶降解掉,可能影響有效性。 全世界最厲害的科學家都知道,要根本預防傳染病就做疫苗,但它潛藏的風險是,保護力夠不夠?持不持久?安全性有沒有問題? 「像登革熱共有4型,感染不同型別會還有『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感染第1種型別時產生的抗體,第2型別再次侵入時,有點認識卻無法清除,反而會加速感染,所以登革熱一直無法有好的疫苗,」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指出,「因為過去從...

    2016年,胡哲銘研發世界首支MERS奈米疫苗,並與美國德州大學醫學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P4實驗室合作進行老鼠的動物試驗,老鼠接種疫苗再感染致命的MERS病毒後,保護力達百分之百。這個把工業材料上的奈米技術、運用到疫苗生物科技上,台灣是世界第一個,也取得多國專利。 MERS和COVID-19,都屬於冠狀病毒,胡哲銘團隊研究有了MERS的基礎,也讓這次研究不必從零開始。他並擔任這次國內跨部會合作平台疫苗組的召集人,疫苗動物前測也率先出了好消息,打進老鼠身上兩週後,抗體產生十分顯著。 胡哲銘解釋,奈米疫苗的難度在,不只要找特異性強的抗原,還有讓它的片段「大小適中」。 因為「抗原的大小」會影響免疫反應,抗原太長、太大,可能發生「抗體依賴性免疫...

    中研院第二個祕密武器,是醣蛋白疫苗。 前院長翁啟惠是世界醣分子領域的權威,因對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原創性的貢獻,而獲諾貝爾獎前哨的「沃爾夫化學獎」。其團隊成員、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去年才發表成功開發新式的單醣流感疫苗,目前也投入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 「我知道這個(COVID-19)病毒基因序列就馬上下訂單,」馬徹回想基因序列公布時,中國疫情正爆發且遇上春節假期,當時全世界科學家都設法下訂單合成基因,當時他耗資約新台幣10幾萬元,以急件方式輾轉收到貨。 病毒的基因,是開啟研究的重要基礎材料。馬徹的目標,是要在收到基因後,合成出冠狀病毒表面的S蛋白(spike protein),這個S蛋白也不僅是釣抗體的重要材料,也是未來疫苗設計的關鍵。馬徹在拿到合成基因後,就...

    COVID-19疫情爆發後,台灣各大學研單位都動起來,「研發國家隊」儼然成形,其中「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實踐被認為是此次疫情能量匯集關鍵,科學家透過共享研發材料、資訊等方式,加速抗疫進程。3月31日,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表示,該實驗室已經成功合成COVID-19研究的重要材料「S蛋白」,是研發疫苗、快篩試劑和抗體檢測、甚至治療的重要材料,該實驗室在可承受量能範圍內,無償提供國內學研單位申請使用。 不管是快篩、抗體或疫苗研究,理解新冠病毒(SARS-CoV-2)結構和作用機制都是研究首要關鍵。馬徹解釋,新冠病毒一大特徵是表面有刺突蛋白(S蛋白, spike protein),該蛋白質作為抗原會引發人體免疫反應,可釣出抗體加以中和COVID-19的新冠病毒。 S蛋白...

    此外,在中研院冷凍電子顯微鏡中心的大力協助之下,團隊檢查該蛋白質結構,也確實發現呈三聚體,在顯微鏡下接近三角形,其3D結構也與國外已公布的蛋白質結構有一定相似度。 第三道把關則是同時用患者血清抗體、SARS病毒單株抗體進行測試。馬徹表示,他與長庚醫院黃冠穎醫師合作,透過英國合作研究者提供的SARS時期單株抗體CR3022,還有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林宜玲提供的COVID-19患者血清,來檢驗S蛋白能否被辨識,實驗結果也確認:合成的S蛋白,能成功被辨識。 除此之外,這次馬徹實驗室團隊合成的S蛋白,是透過實驗室常用的人類細胞株「HEK 293」來合成,馬徹強調,如此好處是做出來的S蛋白有「人類細胞的醣化」,能模擬真正病毒在人體的醣化反應。雖然S蛋白也可以購得,但多數都是透過「昆蟲細胞」加以合成,產量...

    目前,在實驗室成員的協助下,團隊需要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合成,以每1公升的細胞培養,可產生約500微克的醣蛋白,如果按團隊規劃的分讓標準,可提供約10組申請額度,截至4月1日已有4個團隊聯繫。 COVID-19疫情爆發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2月13日就宣布響應「開放科學」,成立「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旗下13子平台涵蓋病毒培養、檢體、病毒分讓、檢測、老藥新用、關鍵材料供應、智慧財產權、抗體、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動物模式、社會倫理與法律等面向,目標讓國內學研單位共享研究材料和資訊,透過分進合擊方式來加速研發進程。 馬徹表示,這次全球面臨嚴峻疫情考驗,每個研究者其實各有所長,他希望至少從院內開始響應「開放科學」精神,他也觀察到美國同樣有單位已進行研究材料的無償分讓,「這時候如果...

  5. 目前全台 通過疾管署認證的P3實驗室 一共有12間,P3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多是各單位研究者的助理;助理們會不會進到P3實驗室,得看其所屬的研究者,是否有申請需要進P3實驗室的科技部研究計畫。 「其實台灣P3實驗室,有歷史的只有2~3家,其他都是這幾年因為看到禽流感、結核病、HIV等新興傳染病才開始建立的;而這些單位原本的研究,也沒有需要使用到P3實驗室,只是接了計畫任務才能執行,這些新的實驗室,經驗上也比較少,」黃立民說。 實驗老鼠咬傷常見,釐清問題後再檢討流程. P3實驗室中,進行COVID-19動物實驗用的倉鼠(非當事研究機構)。 (攝影/余志偉) 阻止P3染疫事件重演,專家:應維持長期人力、讓機制更透明. 公布P3實驗室研究人員確診事件隔天,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大樓淨空進行清消作業。

  6. 通過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目前共14家診所取得資格在認證效期內向衛福部提出細胞治療技術審查申請向地方衛生局登記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