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24日 ·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成长时经历过的情绪体验,会在成年后与新生家庭中的配偶或子女相处时不受意识控制的重复出现。. 在原生家庭中,孩子通过观察成年人之间的 价值判断 和交往模式,不断形成自己的交往方式;而作为父母的 ...

  2. 2020年3月6日 · 在进化生物学和 进化心理学 中, 亲代投资 是指父母为增加其后代的生存机会和繁殖 能力 而进行的任何投资,以牺牲父母在其他子女身上的 投资能力 为代价。 亲代投资理论由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L. Trivers)提出,这个理论认为,亲属之间的亲近感有大小之分,自然选择让我们按照遗传相关度的高低来对亲属进行投资。 这个理论看起来深奥,其实并不陌生;说白了就是亲戚也分远近,你会和基因最相似的人、也就是你的直系亲属最亲,然后是隔代,再之后是非直系亲属。 从进化论的角度,金钱等各种形式的投资,肯定会优先给自己,然后给直系子女或父母,接下来是孙子孙女或爷爷奶奶,最后才是姑姨叔舅。 [1] 他用亲代投资 解释 男女的差异,他认为,在两性择偶中,谁投资多,谁就挑剔。

  3.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4. 2022年10月18日 · 皈依者狂热(Zeal of the Convert),又名皈依者效应皈依者狂热是研究人们变更或者皈依宗教的社会学家们发现的一个现象。就是说,新的皈依者会比从小就信教的对于新皈依的宗教来得更加狂热。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位叫做Jon Alston的社会学家利用1955年的美国白人数据里的基督信仰中的转变提出了 ...

  5. 2018年7月24日 · 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自20世纪60 年代 Bowlby 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 社会化 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6. 权力距离,权利差距(power distance)权力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状况, 是各种社会文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用来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一种 ...

  7. 2022年11月24日 · 焦虑型依恋 (Attachment anxiety)焦虑型依恋,指的是在感情中对伴侣感受不到爱和信任,而是一种"情感饥渴”,希望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或者使自己变得更“完整”的情感状态。. 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恐惧,害怕被抛弃导致的恐惧,这种恐惧导致了恋爱中的患得患失和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