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5日 · 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指出隨世界各地頂尖科學家向聯合國提出研究幾可確認巴黎氣候協定目標沒法實現已成公開秘密達成攝氏1.5度目標是本屆COP28氣候大會各國的共識然而科學家越來越確定世界可能在10年內就會突破這道門檻而非巴黎協定所設的本世紀結束。 目前全球均溫已經上升攝氏1.1至1.3度。 氣候科學組織未來地球」(Future...

    • 氣體監測資料助研究團隊推估海洋熱量
    • 海洋吸收熱量遠比預估多6成 恐加速全球暖化
    • 溫1.5°C或2°C是「生與死的差別」
    • 珊瑚礁、冰原已受損 人類阻止暖化更加緊迫

    研究團隊並非直接獲得海溫的數據,而是取得1991年至2016年氧氣與二氧化碳的監測資料,再根據海洋升溫時,會將氣體釋放到大氣的原理,推估海洋吸收的熱能與溫度。主導研究的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地球科學助理教授芮斯普蘭地(Laure Resplandy)比喻,這種現象有如「你將可樂放在太陽底下,可樂會散出氣體。」

    芮斯普蘭地根據研究推估,發現海洋從1991年至2016年,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估計,還多儲存60%的熱能,而海洋過去25年來所儲存的熱能,更是人類使用電力總量的150倍。而根據IPCC於2013年的統計,海洋吸收了地球大氣層溫室氣體排放90%以上的多餘能量。

    全球暖化的危機迫在眉睫,自19世紀末以來,地球已經升溫1°C。IPCC在10月發表的《IPCC全球暖化1.5°C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指出,由於暖化現象正不斷增加,世界各國的領袖在接下來必須採取「史無前例」的行動,在未來10年內大幅削減碳排放,將氣溫升幅限制在1.5°C以內,否則若氣溫升高至2°C,對人類與生物來說如同「生與死的差別」。 聯合國最近訂下目標,指地球若要控制在升溫1.5°C以內,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在2030年之前必須減少50%,但芮斯普蘭地指出,海洋暖化比預期更快的情況顯示,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之內的目標將更難達成。芮斯普蘭地說:「地球比我們原先想得還要溫暖,我們之前不知道,只是我們沒有正確採樣。但暖化就在那裡,已經在海洋發生了。」(...

    這項重要研究有機會引發更多對於海溫、海洋吸收熱量的相關研究,領導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碳循環及溫室氣體團隊的坦斯(Pieter Tans)並未加入研究,但他看到研究成果也警告︰「若對於海洋吸收熱量的估計是真的,如何適應、緩和我們不斷變化的氣候,是更加緊迫的問題。」

  2. 2018年8月15日 · 該研究從10個現有的氣候變遷模型中找出最能準確捕捉自然變數對地球溫度影響的模型再使用該模型進行推測發現未來5年間自然因素的作用可能會加劇人為活動導致的暖化趨勢2018年到2022年的地球總體溫度有58%的機率為異常溫暖」;海洋溫度異常溫暖的機率高達69%地球海洋極度溫暖的機率爆增400%。...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1年1月19日 · 高空反將變冷. 在比埃弗勒斯山山頂更高的高空,海拔10km∼50km處的大氣層,被稱為「平流層」;那裡跟地表附近相反,氣溫反而在下降。 波長比我們肉眼可見的光線更長,常被用在遙控器和電暖爐上的「紅外線」,具有把被太陽光加熱的地球冷卻下來的效果。 而二氧化碳具有改變地球射向宇宙的紅外線路徑的性質,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

  5. 2021年11月3日 · 全球國家政府自29年前開始為全球暖化問題尋找解方你可能從沒注意過在我們深知環保之道卻不願戮力實踐的這一世代時間地球已成為一個更高溫致命的星球野火燎原河流氾濫冰雪消融天乾物燥風暴肆虐氣溫飆升據統計近30年內共有33兆公噸冰層消融化石燃料產生8030億公噸二氧化碳約56萬人因氣候變遷引發的天氣災害死去。...

  6. 2019年2月7日 ·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今天將去年最後幾週的天氣併入分析模型得出去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攝氏1度的結論2016年受強烈聖嬰現象影響將高溫向北推進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其餘依序為2015年2017年2018年的全球平均溫度超越2014年排名第4。 此外,史上最熱的20年,竟都出現在過去22年裡。...

  7. 2018年7月29日 ·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的一大特徵是橫跨地球的陸地與海洋表面溫度比起大幅高於平均溫度這樣的標準還要更熱。 (相關報導: 新研究:氣候變遷導致歐洲熱浪頻發,極端高溫天氣將司空見慣 | 更多文章 ) 部分地中海地區、紐西蘭以及北美洲、亞洲與澳洲都出現創紀錄的高溫。 另一方面,從1月到6月間在陸地或海洋沒有出現創紀錄低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