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2月2日 · 這是一個「 解熱鎮痛 」的藥物, 直接作用在腦部阻斷疼痛傳導,達到止痛退燒的效果,且副作用不多,在孩童和孕婦都可以安全使用 。 此藥物經由口服後吸收迅速,藥效持久,同時代謝排除也容易,無明顯體內殘留現象,對於各類輕中度疼痛的療效不錯。 只有在酗酒或有嚴重肝臟疾病的人身上,要經由專業醫生評估後使用 。 在劑量的使用上,對於滿四十公斤體重的健康成年人而言,劑量是每四到六小時一次,每次 500mg。 一天最高劑量是 4000mg,相當於八顆 500mg 的藥丸,所以我以前是這樣跟學弟妹講的: 「原則上一天吃四次,飯後和睡前各一顆,如果效果不夠的話兩餐之間可以再加一顆,睡前吃兩顆。 如果 24 小時內吃了八顆藥病人還在痛,就該考慮使用其他止痛藥物 。

  2. 2021年6月11日 · 分享本文. 台灣疫苗廠商 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公司 於昨日公告了其研發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的二期臨床數據結果顯示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所有受試者都未出現疫苗相關嚴重不良反應aka 嚴重副作用)。 代表台灣有能力自產新冠肺炎疫苗滿足國人所需此消息也受到了全國民眾的高度關注。 雖然國產疫苗牽扯上了各種政治陰謀論,網路、媒體上各方觀點層出不斷,但也讓「 解盲 」一詞瞬間成為熱搜關鍵字,究竟「解盲」是什麼意思? 且讓我們從藥物研發的脈絡來了解這個聽起來神妙玄乎的詞彙。 新藥研發到上市需經歷三個時期,歷時10~15 年,解盲多於試驗的中後階段.

    • 吃一顆普拿疼會在身體內殘留五年?關於這個流傳已久的網路謠言,雖然有很多人寫文章破解,但是三不五時就會又看到有「好心人」分享文章「提醒大家」。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一顆藥在你體內五年代謝不掉,那你不就吃一顆效果撐五年,還需要一天吃四次嗎?
    • 普拿疼很傷肝,甚至還可以當作自殺的工具,服用 20 顆以上不出五天就一命歸西….原則上沒錯,普拿疼是肝臟代謝的,服用過量的確會增加肝臟負擔,所以才會規定「一天不能超過四克的最高劑量」。
    • 普拿疼一顆十元真的太貴嗎?很多人看我的文章會有一種錯覺,因為我一直提到許多台廠的學名藥一顆不到一元,所以會認為我在嫌普拿疼的定價太高,這一點我要澄清一下!
    • 普拿疼加強錠沒有比較有效嗎?可是我吃了覺得有差耶!之前的文章裡面,引起最多迴響的就是這個「普拿疼加強錠」!有超過十個朋友表示添加了「咖啡因」的加強錠真的比較能止痛!
  3. 2021年6月16日 · 此次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mRNA 疫苗可說是全世界的解藥。 背後的推手是一名將畢生精力投入 mRNA 疫苗研究的科學家:卡里科,原本她的研究領域受盡眾人嘲諷,就連生計也差點出問題,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的英雄,同時也是諾貝爾醫學獎的潛在人選。 「坐板凳又如何,科學是件美好的事情! 」這句話可說是她這一生的座右銘,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位令人欽佩的科學家的故事。 (責任編輯:藍立晴) 匈牙利裔生物化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是一名肉舖的女兒,畢生投入 mRNA 領域,美國輝瑞與德國 BioNTech、藥廠莫德納(Moderna)得以研發出防護力高的新冠肺炎 mRNA 疫苗,均可歸功於她。

  4. 2022年1月26日 · 陳建仁認為施打疫苗能減緩疫情大流行讓病毒不會大幅度傳播同時降低病毒突變的機率但要完全撲滅 COVID-19 已不太可能,因為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會讓病毒持續存活,COVID-19 病毒也會為了自身延續,往高傳染力、低致死率的方向自然演化。 換言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與 COVID-19 共存。 而從今年一月開始,Omicron 確診個案也讓我們發現病毒已逐漸往「高傳染力、低致死率」的方向發展;儘管多數為境外移入案例,但本土案例也呈現持續成長的趨勢, 面對即將出現的農曆春節返鄉人潮,台灣防疫政策的下一步該怎麼做? 時報出版邀請到陳建仁院士出席 16 日位於誠品松菸店的新書分享會,以「台灣的科學抗疫之路」為題,親自與現場讀者分享台灣的防疫政策成效。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正常出國?

  5. 2019年1月9日 · 這二種藥的作用原理是什麼呢? 很可惜都是減少氣球充氣而已,都是讓身體減少進入身體的熱量,跟少吃一點是一樣的作用,可惜就總是很想要吃東西,食慾很好,受不了誘惑,或是無法拒絕跟朋友的聚餐,減肥總是留在明天,嘴裡喊著減肥,下一秒又在大吃大喝。

  6. 2020年7月20日 · 中央社 2020-07-20.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單日確診病例連 2 天創高。 據法新社彙整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19日,全球至少 60萬 1822 人死於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更超過 1430萬例。 各國除了積極展開疫苗研究與人體實驗外,也有矽谷創業家研發出「生物貼片」,能讓醫生遠距監控病人,避免增加被感染的機率。 而這項發明背後可是帶有濃濃的台灣味! (責任編輯:徐子捷) 矽谷台裔創業家王思眾參與研發生物貼片(BioSticker),能即時監測與回報使用者的生理數據,運用在遠距醫療。 圖片來源: 中央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