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 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2. 一個孩子玩遊戲時因膝蓋受傷的痛而哭了,但下一次再玩這個遊戲時,他會警覺自己而更進步一些些,因為,他已經從痛苦中學會了一些東西。 再深入去探討「痛」層次,我們會發覺,「痛」也幫助了孩子強化了挫折能力,很少孩子因為遊戲受傷,就再也不接觸同樣的遊戲,他們雖然經驗了肉體的創痛,但是,他們的內在意志卻被增強了,以至於他們會再一次的想克服困難,去挑戰之前的「失敗」。 幼童時期很少有機會經驗「痛」的孩子( 被過度保護),成長後往往經不起挫折。 現代,我們看到大多數的孩子,都在避免經驗疼痛或疲累的狀況下長大,這是不好的,沒有甚麼比體驗生理疲累或疼痛更好的事,透過疼痛,我們才能覺知自己如實地生活在這世界上。

  3. 懂孩子的真實需求,孩子就不需要變壞. 作者:綠豆粉圓爸 2013-07 親子天下雜誌 47期. 出自親子天下網站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3396. 以前總認為,最懂孩子的人應該就是孩子的爸媽。. 四年的帶領親子團體歷程,才讓我驚覺,原來有很多的爸媽,並不懂自己 ...

  4. 測驗的結果發現,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父母屬於強勢父母,也就是說經常干涉限制子女。. 一位任教於台北市知名國小的老師說,有一次他選定班上參加作文比賽的選手後不久,一位落選學生的家長,抱著一堆孩子的作品與獎狀跑來學校找他,試圖說服他改讓自己兒子上陣 ...

  5. 孩子,需要陪伴!常常,我們覺得孩子大,有能力獨自完成一件事情時,就會習慣地認為「那,自己去做就好!」期望孩子獨力完成一件事,除了希望培養他的獨立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多出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易儒(我的孩子)十歲,我們規畫的「十年 ...

  6. 青少年不是怪物. 他們的身心狀態是介於成人及兒童世界之間,他們所處的邊緣世界是綺麗詭異的,雖然他們努力嘗試做大人,卻又不免有孩童的幼稚,一個十三至十八歲的孩子常會作出一些叫父母跌破眼鏡的事。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幾方面有變化是屬較難突破的範疇,比如: 外貌的改變,這時女孩在心智比男孩世故、成熟,但情緒仍不穩定,喜歡獲取同儕的讚美,她們崇拜偶像,會在房間裡作白日夢,幻想自己美麗的倩影及心中的白馬王子。 這階段的男孩對女孩雖有興趣,但卻是笨拙的,他們會因體型上沒有別人碩壯而怪罪父母,他們的自尊常來自外表及體能。

  7. 故事一:兒子帶三個好朋友來作客,在自家的玫瑰花園裡撒野。父親 在屋子裡看到,火大地說:「我要出去好好訓訓這些小鬼,警告他們到別的 地方去玩,免得把我的玫瑰花都弄斷。」 「何必你去呢?」太太說:「由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