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道書或作清」,清靜意略別。《道教義樞》:「慧心明鑑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本際經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內容 [編輯] 簡介 [編輯]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勿貪求而沉苦海。

  2. 清靜 ,為 道教 人士修持和處世的基本 信念 ,其含義為清心寡欲, 無為 和靜 [1] [2] 。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中認為,人當效法 大道 清靜本性,遣欲澄心,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 空 」的常寂真境界,契入真道。 概念演變 [ 編輯] 諸子百家 時期, 道家 老子 就重清靜之說,如「清靜為天下正」、「我好靜而民自正」(《 道德經 ‧五十七章》),以之為身心 修養 和治國安民的基本法則 [1] 。 道教 繼承並發展老子的學說, 認為「清靜」是 大道 本性,人若效法道,做到清靜無為,則道自來居 [1] 。 道教早期經典《 老子想爾注 》說「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止」「人法天地,故不得躁入,常清靜為務」。

  3. 道書或作清「淨」與「清靜」意略別。《道教義樞》:「慧心明鑑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本際經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內容 簡介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勿貪求而沉苦海。

  4. 概論. 內容. 世間善行. 注釋與引用. 相關條目. 十善業 ( 梵語 : Daśa-kuśala-karmāni ),或稱 十善行 、 十善 、 十善業道 ,是 佛教 教義中的十種 善 行,也是修行者所要實踐的善行 [1] 。 居士戒 包括 五戒 [2] ,和受持一晝夜的 八關齋戒 [3] ,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 十善戒 、 十戒 ,不是指 沙彌 十戒 。 概論 [ 編輯] 十善業道,即不做 十惡 業道,行十善行不犯 五戒 ,可生欲界天 [4] 。 十善業道中的身三善業道: 不殺生 、不偷盜、不 邪婬 ,語四善業道: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5] ,再加命清淨 [6] ,即是 四證 中的 聖所愛戒 或稱賢聖戒 [7] 。

  5. 无量壽經 ,全称 佛说无量壽經 ( 梵語 :Sukhāvatī-vyūhaḥ-sūtra),為 釋迦牟尼 佛說的經典,亦為「 土五經一論 」中的一經。 經中介紹 法藏比丘 (成佛後為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樣,有二十四願、三十六願,四十八願,詳見 漢譯版本 ),以及 彌陀土 的樣貌。 此經讲述 憶念 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至心信樂願生 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即現其人前,接引往生安樂國(極樂世界)。 漢文本. 按經錄所載,自 東漢 至 兩宋 一共有八代十二譯,計為漢二、吳一、曹魏二、西晉一、東晉二、劉宋二、唐一、趙宋一。 宋元至今只存五種。

  6. 空, AM (1927年3月13日—2022年7月26日),台灣 佛教 講經高僧,俗名 徐業鴻 ,中國安徽省安慶道廬江縣湯池鎮人。. 1959年於 臺北市 臨濟護國禪寺 出家,法名 覺 ,字 空 。. 曾追隨 方東美 、 第七世 章嘉呼圖克圖 、佛教 居士 李炳南 等學習哲學與佛法 ...

  7. 髮長 髮不亂 髮旋 髮色如青珠 手足為有德之相 《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一卷: 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如花赤銅 手足指圓纖長。𦟛直柔軟節骨不現 手足各等無差。於諸指間悉皆充密 手足圓滿如意。軟光澤色如蓮華 筋脈盤結堅固深隱不現 兩踝俱隱不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