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24日 · 中元普渡的由來與意義. 佛教中元普施盂蘭盆法會的傳統起源自佛說盂蘭盆經》。 目犍連尊者藉由供佛齋僧之威德力,須臾間超薦墮落在鬼道的母親得生善趣。 因此,普度蘊涵著孝親報恩、上供下施的大功德。 普度的真義是一切皆普、一切皆度,冥陽兩利、怨親平等,貴在沒有絲毫分別、比較,功德也才能廣大周遍圓滿。 慈悲 龍德上師曾開示:「若人在世不懂得斷惡修善、修養心性,則百分之七十以上,捨報後都將進入餓鬼道。 」因此,若懂得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登記普度,便是在為他們修積可以得度的善因,並締結深厚佛緣。 陽世間的人以功德超渡幽冥眾生,如解倒懸、如雨甘霖。 鬼道的痛苦極其難以想像,腹大如斗、喉細如針,卻多生累劫來求索飲食不遂,不聞五穀、飲水之名,甚至還會口出烈焰,彷彿五內的飢渴欲望化為火焚。

  2. 中元普渡:簡介,目連救母的故事,中元節的由來,道教傳說,佛教傳說,中元節的傳說,_中文百科全書. 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是華人的重要節日各地方上的普渡陸續舉行長達一個月。 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 關於鬼節的傳說很多,到了鬼節,大家會普度、放水燈、跳鐘馗、搶孤。 中文名 :中元普渡. 簡介 :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 鬼魂. 例子 :目連救母的故事. 道教傳說 :“ 中元節 ”之名起於 北魏. 簡介. 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 鬼魂 ,悠遊於天地之間。 中元普渡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 博愛 ”的延伸。 而結合目連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 因此,中元節是可說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

  3. 2023年8月21日 ·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民間的重要節慶。 在古代,這一天會以剛收成的新穀祭拜祖先,而掌管地府的中元地官在這天壽誕,所以道教將之稱為「中元節」;而 佛教的盂蘭盆節也在同一天又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在這個月中好兄弟們會回來人間受人祭拜因此僧道俗三流合一最終融合成為今日大家所稱的中元普渡」。 (延伸閱讀: 「中元節」也是孝親節?...

  4. 2021年8月12日 · 普渡的由來. 《禮記》「月令」篇上說:「是女也(七月),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祖先崇拜在儒家文化是相當重要的,當時已有七月祭祖的習俗:用當季收成的新穀向祖先報告收成、感謝祂們的賜予。 而早在道教未出現之前,先秦也已經有「祭厲」的禮制,對那些亡國滅族的無後者,每年春秋二季由帝王官員前往祭祀,以免祂們為禍人間。 後來也演變成民間的「萬善祠」、「有應公廟」。...

  5. 【在佛教中】 中元普渡被稱為盂蘭盆會寓意為盆中蓮花象徵著亡靈從苦難中得到解脫。 佛教認為中元期間的亡靈受苦,需要被超度以獲得解脫和平靜。 盂蘭盆會通常在寺廟或僧院舉行,由僧侶主持,並進行誦經、供養、放生等儀式。 供品包括食物、水果、素食和蓮花,象徵清淨和解脫。 雖然在儀式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道教和佛教都將中元普渡視為一種利益亡靈和修行的機會。 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中元普渡都強調了敬意、孝順、慈悲和超度的價值觀。 透過中元普渡法會,人們可以思念逝去的親人,同時也能積累善緣、修行自身,並祈求平安和幸福。

  6. 2021年8月3日 · 普度儀式. 中元祭祖. 其實中元除了普度外,還有一個重要習俗那就是祭祖了,祭祀祖宗除了有延續香火概念,還體現了我們飲水思源、知恩圖報、不忘本孝心。 在古代農耕社會,每到七月就有不少農作物都成熟了,人們收割農作物後會祭祀天地拜祖先,也就是所謂「秋報」。

  7. 2023年6月26日 · 臺灣的普渡文化深植於島上的歷史與宗教普渡儀式通常在中元節進行目的是安撫並敬祭那些在冥界的亡靈這個傳統融合了道教佛教和民間信仰的元素普渡不僅是宗教活動也是社區凝聚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