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多元成家懶人包一般觀點. 「婚姻平權」、「伴侶制度」與「家屬制度」簡介. 「婚姻平權」、「伴侶制度」與「家屬制度」常見問題及回應. 婚姻平權. 如果同性可以結婚,我不知道該怎麼寫族譜。 一男一女不會困擾寫族譜這件事,但是兩男或兩女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寫族譜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因為族譜對待男性和女性的方式並不平等,而同性婚姻的來臨,把這樣的落差彰顯出來。 我們應該改變性別不平等的族譜撰寫方式,而不是為了寫族譜而拒絕同性婚姻。 婚姻平權. 和異性戀愛成家,才是理想的人生進展,同性戀愛不值得追求。 政府不應該鼓勵這樣的人生計畫,所以不該讓同性婚姻合法。 首先,我們可能很難說明為什麼某些人對人生的理解才是對的。 再來,我們也不可能基於這種理由拿掉公民進入他們所相信的理想人生的機會。

  2. 2022年9月23日 · 見域Citilens. 2022/09/23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王聖華. 2019 年 5 月 17 日,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這是多元成家的重大里程碑但並不是終點。 「多元成家源於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 2012 年提出的三項修正草案:「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家屬制度」。 多元成家希望能將更多家庭形式入法讓不同類型的親密關係與家庭都享有法律保障同時也落實憲法賦予人們的權利任何人都能自由選擇欲建構的關係形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打破過往婚姻必須由「一男一女」結成的傳統,「婚姻平權」草案期望能尊重 LGBT+ 群體的自由,無論性別、性傾向為何,都能自行選擇是否要邁入婚姻。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名詞解釋
    • 推動議案
    • 民調統計
    • 正反激辯

    “多元成家”主要包含三個概念:同性婚姻合法化、指法律同意任意兩人不以愛情和性為前提結為伴侶以及不限人數、性別的同居約定合法化。一是婚姻平權,即同性婚姻合法化;二是一種新型的伴侶制度,指法律同意任意兩人不以愛情和性為前提結為伴侶(雙方有血親關係或為已婚人士除外);三為全新的家屬制度,指不限人數、性別的同居約定合法化。

    2014年1月,由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推動的“多元成家”相關法律修正案引發島內熱議。

    •中文名:多元成家

    •包含:三個概念

    •時間:2014年1月

    •推動者: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所謂“多元成家”包含三個概念:一是婚姻平權,即同性婚姻合法化;二是一種新型的伴侶制度,指法律同意任意兩人不以愛情和性為前提結為伴侶(雙方有血親關係或為已婚人士除外);三為全新的家屬制度,指不限人數、性別的同居約定合法化。本次修正案主要針對第一條,另外兩條還屬草案階段。

    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

    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修改民法中,現有關於婚姻與家的描述,從男、女兩性修改成中性,例如將夫妻改成配偶,將父母改成雙親,使得法律除了可以承認和保障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婚姻關係,也擴及同性戀、跨性別、變性等性別之間的婚姻關係,並將訂定婚約的年齡限制,從男女有分,改成17歲,結婚的年齡的限制,也從男女有分,改成18歲,除此之外,婚姻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在此法案中,並沒有做任何的變更。

    伴侶制度草案

    非婚姻關係,以法國1999年修法通過之法國民事結合為基礎,為雙方成年人為共同生活簽訂之民事契約,且排除直系親屬,且同一當事人僅能從婚姻制度與伴侶制度擇一締結,基本精神為平等協商、照顧互助,締結成伴侶的雙方,法律地位原則上大致與婚姻的配偶相當,與婚姻制度的不同,在於不以性關係為必要條件的成家方式,伴侶制的雙方,如無約定,采分別財產制,並可協商繼承權,無性忠貞義務,可申請民事賠償。解除伴侶關係,無須雙方同意,單方即可解消。

    家屬制度草案

    2014年1月,由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推動的“多元成家”相關法律修正案引發島內熱議。支持與反對的風浪都愈演愈烈,連諸多演藝界名人都紛紛站出來表態。2014年1月11日,雙方還將分別走上街頭舉行活動,宣揚主張、爭取權益。

    民調顯示:超過半數台灣民眾,支持同性婚姻合法

    有調查統計顯示,台灣地區的同性戀人數每年都相應增加。這從台灣一年一度、近年來規模逐年擴大的同性戀遊行便能看出一二。2003年起,這項活動已成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同性戀活動之一。

    2013年10月26日的台北市同性戀遊行,聚集了中國台灣、大陸、香港以及日本等國家地區的67000人,人數再創高峰。

    在長久以來全世界同性戀人士爭取婚姻權利的道路上,台灣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有動作。從1986年祈家威單打獨鬥爭取同性婚姻權,到2006年“立委”蕭美琴提出“同性婚姻法”草案遭反對,同性戀婚姻權遭受諸多波折。今年9月,伴侶盟以研擬三年的婚姻平權(包括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家屬制度等相關法律修正案正式送入台灣“立法機構”。

    涉及“修法” 正反派激辯,演藝圈名人支持多

    民調顯示支持率過半,可真正到了“修法”階段,台灣伴侶盟所提出的“多元成家”的進展則呈現出膠著狀態。

    2014年1月,台灣“立法機構”特別召開公聽會。作為“多元成家”的主要反對聯盟——台灣守護家庭聯盟(簡稱:護家盟)的律師任秀妍就提出,同性戀特殊、不正常、違反公序良俗,無法強行套用當初設計給正常者的婚姻制度來規範。“同性要收養小孩,台灣有那么多小孩可以收養嗎?沒有血緣的孩子,誰會愛啊?如果一方不要了,孩子怎么辦?”此番言論引發台下愛孩子、有收養孩子想法的同性伴侶譁然,台下甚至掀起一股噓聲。而以“媽媽”身份發言者的護家盟成員周麗珠則將議題關鍵放在“孩子”。她擔憂開放同性生育、收養小孩權,會衍生人工生殖、代理孕母、亂倫等社會問題。而不限男女、人數的所謂“家庭構成”,則成為“小三、群P合法化”的藉口。“要怎么教孩子,他有幾個爸爸?誰是爸爸?誰是媽媽?兩性婚姻無可取代,不能接受孩子成為這種混亂家族體系的白老鼠。”

    “多元成家”修正案同時也引起了台灣不少學生的抗議。孩子代表、學生們甚至立刻宣布成立“捍衛家庭學生聯盟”。總負責人施俊宇就指出,未來在同性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將產生性別認同的混亂,影響性別、婚姻概念,“我們要在有爸爸媽媽的家庭成長。”

  3. 2022年2月9日 · 什麼是多元成家根據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指出,「多元成家其實有三套法案分別是婚姻平權伴侶制度與家屬制度主要是讓同志伴侶能結婚以及沒有婚姻形式的家庭能獲得法律保護而多元成家法案均為民法修正案。 多元成家好難懂,懶人包一次解讀. (資料來源: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 多元成家的孩子應平等對待(圖片為情境圖) 多元成家下的孩子會遭受霸凌、價值觀偏差嗎? 多元成家下的小孩若會遭受霸凌歧視,甚至出現價值觀偏差,主要是因為部分族群不能認同同性婚姻、伴侶來撫養小孩。 因此,爸媽必須從小灌輸孩子正確觀念,慢慢改變社會不平等的氛圍。 像是台灣第一對女同志家庭茶樹媽媽(查媽、樹媽)的例子,顯示出多元成家的觀念逐漸開放。

  4. 2014年1月6日 · 同居婚姻與生育人口學觀點的多元成家. 發佈日期: 2014/01/06 作者: 巷仔口社會學. 楊靜利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 台灣關於同居(cohabitation)的研究甚少。 過去同居是見不得人的事,今日雖然不必躲躲藏藏,但也不會大張旗鼓公告周知:「我們同居了! 」多數狀況是朋友心照不宣,父母親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逮到機會就嘮叨趕快結婚。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周遭同居的人數好像愈來愈多,但社會似乎並不太關注這個議題,因為同居基本上就兩個人的居住安排,既不造成環境污染,也不影響經濟發展(至少表面上如此)。 不過當「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提出「多元成家」的主張之後,婚姻與血緣之外所組成的家庭形式才開始受到注意。

  5. 2019年12月30日 · 作者選擇的案例是高度挑戰美國社會道德神經的社群包括常被指責性濫交的男同志以及直接觸犯重婚罪的一夫多妻家庭書中這些生命故事不只能讓讀者開眼界拉寬家庭多樣性的光譜更揭露情慾成家這兩大組織社會的軸線如何可能脫鉤進而為許多社會問題解套。 案例一:向男同志學習,「忠貞」能重新定義嗎? 為本書開場的是洛杉磯男同志的情慾與親屬關係。 男同志社群的活躍性愛常被認為違反善良風俗、傷害家庭價值,斯泰西透過洛杉磯50位男同志的訪談與參與觀察,反倒邀請我們向這些男同志學習。 一方面,男同志常被人詬病四處「釣人」,在各種情慾空間搜尋交往對象,但這也促成男同志圈跨種族、階級、國籍的跨界交往模式,較異性戀更為普遍。

  6. 專題引言:多元成家何以成家:家的想像與實作. 過去家被視為私領域的理想型態,並從公共生活中分離出來,但地理學家Blunt & Dowling (2006)認為家同時是私人和公共空間,它們跨越並涵蓋了公共與私人的二元空間。 以臺灣的學校教育為例,校務行政要求調查與填寫家庭成員與關係,教學現場討論學生的家庭成員與關係,家庭在校園是被調查與討論的,並非只是私領域。 再從國家法律認定的家庭與婚姻形式即可得知,家庭的形式與法定的社會關係一直受到公共的約束或支持,2019年5月17日三讀通過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使得臺灣成為亞洲第1個正式允許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 該法第二條對同性婚姻的定義為:「相同性別之2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