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明末清初,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形成村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河、大漢溪附近 (三峽古稱三角湧由來),後來因居住空間侷限才漸往附近山地發展。 三峽因山區範圍廣大,先民耕種之餘,上山伐木、採藤、燒炭,且三峽近山產大菁 (可製染料),又有便利的清澈溪水,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造就了染布業的發展,早年三峽老街的商店就以染布業為最多。 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地區的山地很適合種茶,同時又有天然資源樟樹及煤礦,於是人 ...
      www.sanxia.ntpc.gov.tw/home.jsp?id=b53646fbee8d8864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三峽區 ( 臺灣話 : Sam-kiap-khu ),舊稱「三角湧」,前身「三峽鎮」,位於 臺灣 新北市 西南部, 臺北盆地 西南隅,三面環山,僅西北一隅面向 大漢溪 河谷平原,新北市僅次於 烏來區 面積第二大區。. 東為 新店區 、 烏來區 ,南為 桃園市 復興區 ...

  3. 三峽概述. 明末清初,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形成村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河、大漢溪附近 (三峽古稱三角湧由來),後來因居住空間侷限才漸往 ...

  4. 史前時期. 台灣開始有文獻紀錄距今大約只有400年,在此之前統稱史前時代。 目前為止,本鎮共計發現有鵠尾山、土地公埔、圳頭等十處遺址,經過系統特徵判斷,三峽屬於 圓山文化 。 17世紀前. 三峽一帶平地地區,在漢人尚未來前,便是 雷朗族 人居地,以遊耕農業與狩獵採集維生,種植小米、玉米等作物。 僅使用簡單工具,沒有引水灌溉與施肥。 等到土壤肥沃度降低後,就另尋新地,故名遊耕農業。 此外對於土地也沒有私有概念,為聚落族人所共有。 山麓地區則由 泰雅族 人所有。

  5. 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中國 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長江 幹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 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公里,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

  6. 建立三峽省的目的是為了配合三峽工程的建設,更有效率的管理工農業生產和移民事務。三峽省的設想轄區大致為四川省東部和湖北省西部,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囊括1760萬人口,省會為宜昌市。

  7. 荷西時期與明鄭時期,已有渡海來臺開墾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不過真正開發到三峽,據文獻記載在清朝康熙年間。

  8.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環境效益,除了減少中下游災害、提供無污染能源外,還可以改善壩下幹流和河口區水質,減少洞庭湖區的泥沙淤積,改善庫區一些魚類和水生物的生態環境,以及提高庫區新建居民點的生產、生活環境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