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6日 · 2024-05-06. (珠海市普陀寺甚麼是十善」「十惡」? 各自有甚麼果報? 十善是佛教對世間善行的總稱。 在佛法的因果當中,十善業道是六道輪迴的一個行為的推動力。 它是以三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及三種意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所組成。 又稱十善道、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或十白業道。 如果十善不修,反過來就是十惡。 殺生、偷盜、邪淫這些,上品的十惡下地獄,中品的十惡墮餓鬼,下品的十惡墮畜生。 所以,三界六道輪迴其實都是由十善和十惡構成的。 x. 詳解十善、十惡. 十善者: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綺語。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 八不慳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2. 十惡是: 殺生:殺人、畜。 偷盜:偷竊。 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 妄語:說謊。 兩舌:離間。 惡口:罵人。 綺語:花言巧語。 貪欲:貪心。 瞋恚:生氣。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相反的則十善: 不殺生:不殺人、畜,悲念眾生。 不偷盜:不偷竊。 不邪淫: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 不妄語:不說謊。 不兩舌:不離間。 不惡口:不罵人。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 不貪欲:不貪心。 不瞋恚:不生氣。 正見:正確的見解。 前三個屬於身業,接下來四個屬於口業,最後三個屬於意業。 身、口、意三業清淨,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雜阿含經》「業報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1039~1061經,解說善惡業的相關經文。 回到《雜阿含經》

  3. 十惡是什麼意思?. 在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法界次第初門佛學次第統編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十惡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什麼是十惡 ”的解釋. (術語)又曰十不善。. 見善惡條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傳統定義的十種破壞性行為 (十惡) 有許多身體的、語言的、心理的活動屬於破壞性。 佛教列出十種最有害的。 它們有害是因為它們幾乎總是由煩惱、無慚無愧、不關心而生。

    • 概觀
    • 基本介紹
    • 詞語概念
    • 基本含義
    • 唐律十惡
    • 宗教十惡
    • 十善

    十惡俗稱“十惡不赦”。中國古代十種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為謀反,二為謀大逆,三為謀叛,四為惡逆,五為不道,六為大不敬,七為不孝,八為不睦,九為不義,十為內亂。自秦及以後逐漸形成,北齊時始定重罪十條:一反逆,二謀大逆,三叛,四降,五惡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義,十內亂。隋代始以“十惡”之名,定入法典。經唐至清,除元代改名為諸惡外,相沿不改。《唐律疏議》稱:“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篇首,以為明誡”。

    •中文名:十惡

    •外文名:Ten Abominations

    •拼音:shí è

    •詳細解釋:封建時代刑律所定的十種大罪。

    基本信息

    詞目:十惡 拼音:shí è 注音:ㄕㄧˊ ㄜˋ

    引證解釋

    1、封建時代刑律所定的十種大罪。 《隋書·刑法志》:“﹝開皇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後齊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名例一·十惡》:“周齊雖具十條之名,而無十惡之目。開皇創製,始備此科……自武德以來,仍遵開皇,無所損益。”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清林則徐《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摺》:“近復將不供興販姓名者,由杖加徒,已屬從重,若逕坐死罪,是與十惡無所區別。” 2. 佛教上的十惡 佛教以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為十惡。 《南齊書·高逸傳論》:“今則十惡所墜,及五無間,刀樹劒山,焦湯猛火,造受自貽,罔或差貳。” 《敦煌變文集·目蓮救母變文》:“阿娘生時不修福,十惡十懲皆具足。”參閱《法苑珠林》卷一〇六。

    十惡,中國封建時代十類重罪的總稱。

    這十類罪行是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和內亂。這些罪行被封建統治者認為是最重的罪,故稱十惡。十惡是從秦漢起逐漸形成的。秦律有不孝、不敬等罪名。《唐律疏議》說,“漢制九章,雖並湮滅,其不道、不敬之目見存”;謀反、大逆、不孝、內亂也有案例可資考證。到了南北朝,十惡的各條大致都有了。北周“不立十惡之目,而重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義、內亂之罪”。北齊律把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和內亂,列作重罪十條。隋《開皇律》就北齊刑制加以損益,創設“十惡”名稱,即後來的十惡。

    按唐律注釋,十惡的內容是:

    ①謀反,“謂謀危社稷”,即圖謀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

    ②謀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即圖謀毀壞皇帝的家廟、祖墓及宮殿。

    ③謀叛,“謂謀背國從偽”,明、清律改為“謂謀背本國,潛從他國”,即圖謀背叛國家。

    刑罰原則

    十惡是十種直接危害封建統治的嚴重犯罪行為,唐代因襲隋律,對這十種犯罪予以嚴厲的懲治,並“特標篇目”。十惡的具體內容如下: 1、謀反,是一種圖謀、參加推翻封建地主階級政權的犯罪行為。即“謂謀危社稷”。謀反這一罪名從秦朝就已確立,一直沿用到清末。律文的註解是“謀危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物神,社稷歷來作為國家和君主的象徵。謀反就是企圖害君主或國家。 2、謀大逆,是一種圖謀、毀壞皇帝宗廟、陵寢和宮殿的犯罪行為。即“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大逆”在秦漢時用來指一些罪大惡極的犯罪,並沒有具體的罪名指稱。唐朝的法律明確規定這類犯罪有三項具體罪名:“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宗廟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廟宇,山陵是皇帝先人的陵墓,宮闕是皇帝本人居住的地方,這些都是皇帝和皇權的象徵,圖謀破壞就是企圖侵害皇帝的祖宗和挑戰皇帝的權威,因此必須嚴懲。《唐律》規定:謀反、謀大逆者,本人不分首從皆斬;其父親和十六歲以上的兒子皆絞;妻妾和十五歲以下的兒子以及母親、女兒、兒子的妻妾、孫子、祖父、兄弟姐妹全部入官為婢;家中的部曲、奴婢、資財、田宅也全部沒官;伯叔父、侄子無論是否同居,皆流三千里。即使僅是圖謀沒有實際實施,仍然要處絞刑。明清時進一步加重到參與謀反大逆的全部凌遲處死,大功以內滿十六歲以上的男性親屬全部處斬。 3、謀叛,是一種圖謀、背叛國家,投靠敵方的犯罪行為。即“謂謀背國從偽”。謀叛是自春秋時代就有的罪名,以後就是在戰場上放下武器投降敵軍也算重罪。從秦簡中可以看到,凡是被認為已經戰死的人後來又活著回國的,就要罰為官府的奴隸。如果是主動放下武器的,則要株連家屬。《唐律疏議》規定有叛國企圖的,首犯處絞刑,從犯處流刑;已經“上道”即已實施叛國行為前往投向敵對國的,不分首從皆斬,妻子流二千里。而百姓“亡命山澤”不聽從官府召喚的,也以謀叛論罪;膽敢抗拒官兵,亦以“上道”論。 4、惡逆,是一種毆打、謀殺尊親屬的犯罪行為。即“謂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唐以後專指家族內部犯上侵害的罪名,包括子孫毆打、謀殺祖父母、父母;侄子殺害伯叔父母、姑母;弟弟殺死哥哥、姐姐;外孫殺死外祖父母;妻子殺害丈夫或丈夫的祖父母、父母。《唐律疏議》規定不分首從皆斬,明清律進一步加重到凌遲處死。 5、不道,“不道”常和“大逆”連稱,隋唐後專門指一組惡性侵害罪名。是一種殺死一家非罪三人、把人肢解、造畜蠱毒物傷殺人、以邪術詛咒人等的犯罪行為。即“謂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造畜蠱毒、厭魅”。這裡造畜蠱毒和厭魅是以巫術害人的行為,和殺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的行為一樣惡劣,後果嚴重。 6、大不敬,是一種危害皇帝的人身安全和尊嚴的犯罪行為。包括盜竊御用物品、因失誤而致皇帝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不尊重皇帝及欽差大臣等三類犯罪行為。“大不敬”至少從秦朝開始專指侵犯皇帝尊嚴的罪名,隋唐以後包括如下罪行:盜竊皇帝用於祭祀神靈的祭品,盜竊皇帝的生活用品;偷盜或偽造皇帝的印信;因失誤在為皇帝合藥時沒有按照藥方配藥或寫錯了封題;為皇帝烹調“御膳”時因失誤而觸犯“食禁”;為皇帝製造車輛或船隻因失誤而不牢固;根據禮教臣子對於君父有所冒犯;“指斥乘輿”,即嚴厲指責皇帝;對於皇帝派出的使者不夠尊敬。對於大不敬的處罰也以斬、絞為主。 7、不孝,是一種子孫不能善待父母、祖父母的犯罪行為。包括控告、咒罵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另立門戶、分割財產、供養有缺;為父母服喪期間,談婚論嫁、尋歡作樂、不穿孝服;知祖父母、父母喪,隱瞞不辦喪事;以及謊稱祖父母父母喪。這些行為在性質上,與惡逆罪一樣,都是對尊親屬的侵害,只是侵害的程度更輕。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罪莫大於不孝”的說法,據說這是夏朝法律就已確立的原則。隋唐以後的不孝是一組被認為嚴重違反孝道的罪名,具體包括:①子孫告發或詛詈祖父母、父母,告發者和謾罵者都要處以絞刑;②祖父母、父母“別籍異財”,即子孫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況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單過(如為祖父母、父母指示則無罪),徒三年;③違反祖父母、父母的“教令”(教訓和指令),徒二年;④“供養有缺”即對祖父母、父母的供養不充分,徒二年;⑤在服喪期間違反孝道,徒三年,如娶妻、出嫁、奏樂、脫掉喪服改穿“吉服”;⑥“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流二千里;⑦詐稱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8、不睦,是一種親族之間互相侵害的犯罪行為。即“謂謀殺緦麻以上親,毆告夫及夫大功以上尊長、小功尊屬”。緦麻、小功、大功是根據服制確定的親屬範圍。緦麻親是指男性同一高祖父母之下的親屬,小功親是指同一曾祖父母之下的親屬,大功親是指同一祖父母之下的親屬。同一親等的親屬還有尊卑的區別。不睦因有違禮教“親親”的原則,也列為十惡。《唐律》規定這類罪名包括:①謀殺緦麻以內的親屬。謀殺緦麻以內尊長的,流二千里,尊長謀殺緦麻以內卑幼親屬的,各依故殺罪減刑二等;②出賣緦麻以內親屬。將期親以內的卑幼親屬強行出賣為奴婢的,和鬥毆殺死期親以內卑幼親屬同樣處理;③妻子毆打、謾罵或告發丈夫和大功以上的尊長及小功以內的尊屬。妻子毆打、謾罵丈夫及尊長親屬的,比照丈夫的同樣行為減罪一等,告發丈夫以及丈夫的祖父母、父母的,徒二年。 9、不義,是一種侵犯長官和夫權的犯罪行為。即“謂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及聞夫喪,匿不舉哀,若作樂,釋服從吉及改嫁”。隋唐以後主要指平民謀殺本地各級地方長官,士兵謀殺本部五品以上的長官,學生謀殺老師。凡是預備謀害的,流二千里,已傷害的絞,已殺害的,皆斬。 10、內亂,是一種親族之間犯奸的犯罪行為。即“謂奸小功以上親、父祖妾及與和者”。“和”,指通姦。隋唐以後主要指小功以內的同輩親屬通姦,雙方均流二千里。如果是強姦的,男方處絞刑;但如果是和祖父、父親的妾通姦的,或是和小功以內不同輩分之間通姦的(指伯叔母、姑、姐妹、兒媳或孫媳、侄女)就要處絞刑。

    歷代十惡

    今天所說的十惡最早來源於隋開皇定律時,將《北齊律》中的“重罪十條”稍加改動,定名為“十惡”,是十種嚴重危害封建特權、危害封建綱常倫理的犯罪,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十惡中的有些條目早在周、秦、漢時就已出現。如《尚書·康誥》:“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法律答問:“免老告人以不孝,謁殺,當三環之不?不當環,亟執勿失。”(三環即三原,意為可原宥)漢《九章律》中亦有“不道”、“不敬”的條目。 到了南北朝的北齊,制《北齊律》,第一次將“十惡”中的各個條目歸納在一起,列為“重罪十條”,即: 一反逆,二大逆,三叛,四降,五惡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義,十內亂。 隋時將重罪十條改為十惡,並將其中的叛、降兩條合併,另增不睦一條;又在前三條上各加以“謀”字,成為謀反、謀大逆、謀叛(“二人對議是為謀”,不需要具體的行為,只要有‘謀’就夠成犯罪);在不敬條上加“大”字,成為大不敬。其後歷朝也都沿用。

    唐律疏議中的十惡

    【疏】議曰: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篇首,以為明誡。其數甚惡者,事類有十,故稱“十惡”。然漢制《九章》,雖並湮沒,其“不道”“不敬”之目見存,原夫厥初,蓋起諸漢。案梁陳已往,略有其條。周齊雖具十條之名,而無“十惡”之目。開皇創製,始備此科,酌於舊章,數存於十。大業有造,復更刊除,十條之內,唯存其八。自武德以來,仍遵開皇,無所損益。 ◆一曰謀反。(謂謀危社稷。) 【疏】議曰:案《公羊傳》云:“君親無將,將而必誅。”謂將有逆心,而害於君父者,則必誅之。《左傳》云:“天反時為災,人反德為亂。”然王者居宸極之至尊,奉上天之寶命,同二儀之覆載,作兆庶之父母。為子為臣,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凶慝,將起逆心,規反天常,悖逆人理,故曰“謀反”。 【疏】議曰:社為五土之神,稷為田正也,所以神地道,主司嗇。君為神主,食乃人天,主泰即神安,神寧即時稔。臣下將圖逆節,而有無君之心,君位若危,神將安恃。不敢指斥尊號,故託雲“社稷”。《周禮》雲“左祖右社”,人君所尊也。 ◆二曰謀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 【疏】議曰:此條之人,乾紀犯順,違道悖德,逆莫大焉,故曰“大逆”。 【疏】議曰:有人獲罪於天,不知紀極,潛思釋憾,將圖不逞,遂起噁心,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宗者,尊也。廟者,貌也。刻木為主,敬象尊容,置之宮室,以時祭享,故曰“宗廟”。山陵者,古先帝王因山而葬,黃帝葬橋山即其事也。或雲,帝王之葬,如山如陵,故曰“山陵”。宮者,天有紫微宮,人君則之,所居之處故曰“宮”。其闕者,爾雅釋宮云:“觀謂之闕。”郭璞云:“宮門雙闕也。”《周禮秋官》“正月之吉日,懸刑象之法於象魏,使人觀之”,故謂之“觀”。 ◆三曰謀叛。(謂謀背國從偽。) 【疏】議曰:有人謀背本朝,將投蕃國,或欲翻城從偽,或欲以地外奔,即如莒牟夷以牟婁來奔,公山弗擾以費叛之類。 ◆四曰惡逆。(謂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疏】議曰: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嗣續妣祖,承奉不輕。梟鏡其心,愛敬同盡,五服至親,自相屠戮,窮惡盡逆,絕棄人理,故曰“惡逆”。 【疏】議曰:毆謂毆擊,謀謂謀計。自伯叔以下,即據殺訖,若謀而未殺,自當“不睦”之條。“惡逆”者,常赦不免,決不待時;“不睦”者,會赦合原,惟止除名而已。以此為別,故立制不同。其夫之祖父母者,夫之曾、高祖亦同。 案喪服制,為夫曾、高服緦麻;若夫承重,其妻於曾、高祖,亦如夫之父母服期。 故知稱“夫之祖父母”,曾、高亦同也。 問曰:外祖父母及夫,據禮有等數不同,具為分析。 答曰:“外祖父母”,但生母身,有服、無服,並同外祖父母,所以如此者,律雲“不以尊壓及出降”故也。若不生母身者,有服同外祖父母,無服同凡人。 依禮,嫡子為父後及不為父後者,並不為出母之黨服,即為繼母之黨服,此兩黨俱是外祖父母;若親母死於室,為親母之黨服,不為繼母之黨服,此繼母之黨無服,即同凡人。又,妾子為父後及不為父後者,嫡母存,為其黨服;嫡母亡,不為其黨服。《禮》云:“所從亡,則已。”此既從嫡母而服,故嫡母亡,其黨則已。“夫”者,依禮,有三月廟見,有未廟見,或就婚等三種之夫,並同夫法。 其有克吉日及定婚夫等,唯不得違約改嫁,自餘相犯,並同凡人。 ◆五曰不道。(謂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造畜蠱毒、厭魅。) 【疏】議曰:安忍殘賊,背違正道,故曰“不道”。 【疏】議曰:謂一家之中,三人被殺,俱無死罪者。若三人之內,有一人合死及於數家各殺二人,唯合死刑,不入十惡。或殺一家三人,本條罪不至死,亦不入十惡。支解人者,謂殺人而支解,亦據本罪合死者。 【疏】議曰:謂造合成蠱;雖非造合,乃傳畜,堪以害人者:皆是。即未成者,不入十惡。厭魅者,其事多端,不可具述,皆謂邪俗陰行不軌,欲令前人疾苦及死者。 ◆六曰大不敬。(謂盜大祀神御之物、乘輿服御物;盜及偽造御寶;合和御藥,誤不如本方及封題誤;若造御膳,誤犯食禁;御幸舟船,誤不牢固;指斥乘輿,情理切害及對捍制使,而無人臣之禮。) 【疏】議曰:禮者,敬之本;敬者,禮之輿。故《禮運》云:“禮者君之柄,所以別嫌明微,考制度,別仁義。”責其所犯既大,皆無肅敬之心,故曰“大不敬”。 【疏】議曰:大祀者,依《祠令》:“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皇地祇、神州、宗廟等為大祀。”《職制律》又云:“凡言祀者,祭、享同。若大祭、大享,並同大祀。”神御之物者,謂神祇所御之物。本條注云:“謂供神御者,帷帳几杖亦同。”造成未供而盜,亦是。酒醴饌具及籩、豆、簠、簋之屬,在神前而盜者,亦入“大不敬”;不在神所盜者,非也。乘輿服御物者,謂主上服御之物。人主以天下為家,乘輿巡幸,不敢指斥尊號,故託“乘輿”以言之。本條注云:“服通衾、茵之屬,真、副等。皆須監當之官部分擬進,乃為御物。” 【疏】議曰:《說文》云:“璽者,印也。”古者尊卑共之,《左傳》云: “襄公自楚還,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予之。”是其義也。 秦漢以來,天子曰“璽”,諸侯曰“庸。開元歲中,改璽曰“寶”。本條雲“偽造皇帝八寶”,此言“御寶”者,為攝三後寶併入十惡故也。 【疏】議曰:合和御藥,雖憑正方,中間錯謬,誤違本法。封題誤者,謂依方合訖,封題有誤,若以丸為散,應冷言熱之類。 【疏】議曰:《周禮》:“食醫掌王之八珍。”所司特宜敬慎,營造御膳,須憑《食經》,誤不依經,即是“不敬”。 【疏】議曰:帝王所之,莫不慶幸,舟船既擬供御,故曰“御幸舟船”。工匠造船,備盡心力,誤不牢固,即入此條。但“御幸舟船”以上三事,皆為因誤得罪,設未進御,亦同十惡;如其故為,即從“謀反”科罪。其監當官司,準法減科,不入“不敬”。 【疏】議曰:此謂情有觖望,發言謗毀,指斥乘輿,情理切害者。若使無心怨天,唯欲誣人罪,自依反坐之法,不入十惡之條。舊律雲“言理切害”,今改為“情理切害”者,蓋欲原其本情,廣恩慎罰故也。 【疏】議曰:奉制出使,宣布四方,有人對捍,不敬制命,而無人臣之禮者。 制使者,謂奉敕定名及令所司差遣者是也。 ◆七曰不孝。(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若供養有闕;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 【疏】議曰:善事父母曰孝。既有違犯,是名“不孝”。 【疏】議曰:本條直雲“告祖父母父母”,此注兼雲“告言”者,文雖不同,其義一也。詛猶祝也,詈猶罵也。依本條“詛欲令死及疾苦者,皆以謀殺論”,自當“惡逆”。唯詛求愛媚,始入此條。 問曰:依《賊盜律》:“子孫於祖父母父母求愛媚而厭、祝者,流二千里。” 然厭魅、祝詛,罪無輕重。今詛為“不孝”,未知厭入何條? 答曰:厭、祝雖復同文,理乃詛輕厭重。但厭魅凡人,則入“不道”;若祝詛者,不入十惡。名例云:“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然祝詛是輕,尚入“不孝”;明知厭魅是重,理入此條。 【疏】議曰: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就養無方,出告反面,無自專之道。而有異財、別籍,情無至孝之心,名義以之俱淪,情節於茲並棄,稽之典禮,罪惡難容。二事既不相須,違者並當十惡。 【疏】議曰:禮云:“孝子之養親也,樂其心,不違其志,以其飲食而忠養之。”其有堪供而闕者,祖父母、父母告乃坐。 【疏】議曰:“居父母喪,身自嫁娶”,皆謂首從得罪者。若其獨坐主婚,男女即非“不孝”。所以稱“身自嫁娶”,以明主婚不同十惡故也。其男夫居喪娶妾,合免所居之一官;女子居喪為妾,得減妻罪三等:並不入“不孝”。若作樂者,自作、遣人等。樂,謂擊鐘、鼓,奏絲、竹、匏、磬、塤、篪,歌舞,散樂之類。“釋服從吉”,謂喪制未終,而在二十七月之內,釋去衰裳而著吉服者。 【疏】議曰:依《禮》:“聞親喪,以哭答使者,盡哀而問故。”父母之喪,創巨尤切,聞即崩殞,擗踴號天。今乃匿不舉哀,或揀擇時日者,並是。其“詐稱祖父母父母死”,謂祖父母、父母見在而詐稱死者。若先死而詐稱始死者,非。 ◆八曰不睦。(謂謀殺及賣緦麻以上親,毆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長、小功尊屬。) 【疏】議曰:《禮》云:“講信修睦。”《孝經》云:“民用和睦。”睦者,親也。此條之內,皆是親族相犯,為九族不相協睦,故曰“不睦”。 【疏】議曰:但有謀殺及賣緦麻以上親,無問尊卑長幼,總入此條。若謀殺期親尊長等,殺訖即入“惡逆”。今直言謀殺,不言故、斗,若故、斗殺訖,亦入“不睦”。舉謀殺未傷是輕,明故、斗已殺是重,輕重相明,理同十惡。賣緦麻以上親者,無問強、和,俱入“不睦”。賣未售者,非。 【疏】議曰:依《禮》:“夫者,婦之天。”又云:“妻者,齊也。”恐不同尊長,故別言夫號。大功尊長者,依禮,男子無大功尊,唯婦人於夫之祖父母及夫之伯叔父母是大功尊。大功長者,謂從父兄姊是也。“以上”者,伯叔父母、姑、兄姊之類。小功尊屬者,謂從祖父母、姑,從祖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舅、姨之類。 ◆九曰不義。(謂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及聞夫喪匿不舉哀,若作樂,釋服從吉及改嫁。) 【疏】議曰: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此條元非血屬,本止以義相從,背義乖仁,故曰“不義”。 【疏】議曰:府主者,依令“職事官五品以上,帶勛官三品以上,得親事、帳內”,於所事之主,名為“府主”。國官、邑官於其所屬之主,亦與府主同。 其都督、刺史,皆據制書出日;六品以下,皆據畫訖始是。“見受業師”,謂伏膺儒業,而非私學者。若殺訖,入“不義”;謀而未殺,自從雜犯。 【疏】議曰:“吏”,謂流外官以下。“卒”,謂庶士、衛士之類。此等色人,類例不少,有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併入“不義”。官長者,依令:“諸司尚書,同長官之例。” 【疏】議曰:夫者,妻之天也。移父之服而服,為夫斬衰,恩義既崇,聞喪即須號慟。而有匿哀不舉,居喪作樂,釋服從吉,改嫁忘憂,皆是背禮違義,故俱為十惡。其改嫁為妾者,非。 ◆十曰內亂。(謂奸小功以上親、父祖妾及與和者。) 【疏】議曰:《左傳》云:“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易此則亂。”若有禽獸其行,朋淫於家,紊亂禮經,故曰“內亂”。 【疏】議曰:奸小功以上親者,謂據禮,男子為婦人著小功服而奸者。若婦人為男夫雖有小功之服,男子為報服緦麻者,非。謂外孫女於外祖父及外甥於舅之類。 【疏】議曰:父祖妾者,有子、無子並同,媵亦是;“及與和者”,謂婦人共男子和姦者:併入“內亂”。若被強姦,後遂和可者,亦是。

    修道人所以沒有辦法斷十惡、修十善,原因雖然多,總不外迷於世間的五欲六塵;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深深的執著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無論做什麼事情、做一點點好事,一定要居功;這不但是遭人的嫉妒,跟人結冤仇,損自己的性德。損性德是什麼?障礙自性的智慧德能。佛家講德相,比德能的範圍還要廣,我們對這個道理沒有能夠透徹理解,不但是功德不能保全,實在講功德不能成就,造成修學菩提道上最嚴重的障礙。我們說算是知道了,是不是真的知道?沒有;充其量只可以說我們聽說了,並不能真信。如果聽說就真信,他就回頭了。換句話說,一定離貪瞋痴,這才是真信;如果不離十惡,只可以說聽說,聽佛菩薩有這么一個說法,還不能完全相信。大經大論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很不容易,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是佛教徒,我們信佛;我們出家了,我們受了大戒,信佛了。不見得。我曾經在講席裡頭也向大家報告過幾次。我在台灣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受了戒之後回到台中去看李老師;這是一般普通的禮節,謝老師。老師看到我遠遠的來了,就跟我招手,大聲的叫道:“你要信佛!”叫了好幾聲。我走到面前,我也愣住了。然後他跟我解釋:“不要以為出家受了戒,你就信佛了。有許許多多的老和尚,到八十、九十歲,到死都還不信。為什麼不信?沒有做到。信,哪有做不到的?信,決定做得到;沒有做到,就證明你不信。只能說你聽說而已。”我這才恍然大悟。佛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往往是粗心大意看過了:“這個好像很平常的,老生常談,三歲小孩都知道。這有什麼希奇?”不知道成功、失敗的關鍵就在其中。淨宗修學求願往生,頭一個條件是信;淨土的三個條件叫“三資糧”,大家都很熟悉,信、願、行。信沒有,願、行都是假的。好比三層大樓一樣,信是第一層,願是第二層,行是第三層。一層沒有,哪來的二層、三層?今天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使我們感慨很深。回過頭來想想自己,信了沒有?果然相信,決定依教奉行。不必人勸,不必人勉勵,依教奉行是自然而然的。大乘經上常說“法爾如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權教菩薩、聲聞、緣覺,有沒有人勸勉他?他們這些人不需要人勸勉,都是自動的去修行。

    由彼三業,能成十惡。惡者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感情於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綺語。

    6.不惡口。

  6. 十惡 為 古代中國 法律 對十種重大犯罪的總稱。 中國古代對重大犯罪的法律判定從 秦 漢 起便逐漸形成,及至《 北齊律 》正式明確了「 重罪十條」 , 隋朝 《 開皇律 》又在「重罪十條」的基礎上發展為「 十惡之條 」列入律典,其後歷代均相繼沿用。 而所謂「 十惡 」,原本並非中國古代的專門法律術語,而是 佛教術語 。 學者周東平認為《 開皇律 》借用了這個概念並賦與其全新的法律內涵,體現了當時 佛教 對 中國文化 的影響。 [1] 而今 十惡 在中文裡已經具有了 宗教 上和 法律 上的雙重含義。 內容 [ 編輯] 謀反 :預謀弒殺皇帝及顛覆朝廷。 謀大逆 :預謀毀壞 宗廟 、皇陵及宮殿。 謀叛 :預謀叛國通敵。

  7. 十惡在佛教中指十種嚴重程度地惡行含有一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離間語六麁惡語七雜穢語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1] 行此十種惡行所造之業稱十惡業,會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也稱十惡業道、十不善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