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25日 ·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吳聰敏長期以來對台灣經濟學教科書的在地化貢獻厥偉退休後除了埋首台灣經濟四百年的研究寫作也持續在課堂上執教。 (攝影/楊子磊) 不同年代的價格管制之手. 除了爬梳台灣經濟史之外,《台灣經濟四百年關於戰後的章節經常能看見吳聰敏對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批評。 比方說,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為維持軍公人員的糧食供應、以及(當時仍在大陸的)中央政府的需求,因而對農民實施「稻米徵購」,規定稻農除了自用數量外,其餘稻獲皆需以固定價格由政府收購。 但政府收購價格遠低於市場行情,導致稻農不願上繳,進而市場上出現的「米荒」現象,也埋下228事件的成因。

    • 支援繭居狀態者,可引用「復原」概念
    • 何謂「多方支援家屬」?
    • 繭居狀態者的自由與責任
    • 對於「自立門戶」的放手接納
    • 如何界定單憑家屬守護的「極限」?
    • 認識80/50問題,拯救極限家庭
    • 跨越「親子依賴共生」的方法
    • 案例分享:一同摸索穩定生活的辦法

    事實上,改善育兒方式並不等於繭居支援,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擺脫這樣的觀念呢?既有的方式是父母反省親子的溝通方式,並協助子女接受支援,這等同於重新體驗「育兒」的過程。倘若子女尚未成年,協助他們走出家門、邁向學校、培養自立自強的能力再自然也不過。可是當子女已經成年、有過工作經驗,甚至已經邁入中年,原有的支援方式往往不適用。繭居狀態者所期盼的,或許不是家屬「改善育兒方式」,而是滿足自己身為一名「成年人」的需求。 思考繭居支援時,若想真正改善狀況,不但需要靠家屬協助繭居子女,子女本人也必須擺脫繭居狀態,才能自立自強,而不是只有本人需要援助,家屬照舊過日子。然而大家逐漸發現,如此一來不僅本人受到束縛,家人也一併陷入困境。 精神疾病患者與精神疾病和平共處,懷抱希望,實現自我,重拾充實人生的過程稱為「復原」。...

    相較於既有的繭居支援是以「案家」為單位,支援順序是「家人→本人」,而所謂「多方支援家屬」是以「個人」為單位,解決這個家庭中每個人的需求(圖表4–6)。這種支援方式足以引導出全方位協助個人的各類支援項目。 一般人對於「自立」的印象是:凡事不假他人之手,獨立生活。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心的小兒科學者熊谷晉一郎提倡的卻是「分散依靠對象的自立」。熊谷本身罹患腦性麻痺,他打破一般對於自立的偏見,認為自立是把依靠的對象從家庭擴大到外人。 「不想給他人添麻煩」代表依靠的對象範圍縮小在家庭之中,整個家可能因此陷入疏離孤立。有些人或許覺得家人同心協力才像是邁向「自立」之路,可是家人總有一天會年老體衰,離開人世。每減少一名支撐家庭的成員,代表重擔落在其他家人身上。明明目標是「自立」,卻可能造成特定成員被迫...

    咸認生活在先進國家的年輕人基本上食衣住無虞。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例,這些年輕人的基本需求都已經獲得滿足,只是保障其需求的人多半是父母。尤其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小家庭,是由父親的經濟能力保障全家人的生活,正如「維生工資」(Subsistence wage)的字面意義,扶養妻兒所需的費用皆由父親隸屬的公司等組織所保障,因此這個家庭的女性和年輕人即使欠缺經濟能力,也不會被視為「貧困」。生活受到保障的是身為戶長的父親,而非妻子或子女等個人。 實際上有些家屬曾經收到「不應當向繭居女子提到金錢或家計問題」的建議。這是因為上述小家庭所屬時代認為,應該提供受教機會促使孩子自立,而非以經濟問題刺激他們。我也聽過一種說法是,現代年輕人生活富裕,賺錢這種理由無法打動他們,應當提供獲得他人認同的機會,利用「自我...

    然而實際上,大多數家有繭居子女的家長排斥孩子以這種方式「自立門戶」。他們腦中描繪的自立門戶是子女有能力賺取生活費,而非接受社會福利補助。這樣的想法背後隱藏一個理由──由家庭支持孩子,直到他們完美自立,無可挑剔。反之,倘若無法做到完美自立則偏向「完全交由家人來保護」。 但是,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不見得總是溫馨美好,許多時候需要家人互相扶持,一同克服。若發生家庭暴力等事件,必須提供全方面的支援,例如父母或兄弟姊妹離家另住;協助繭居狀態者尋找住處,獨自生活。當繭居狀態者收入不足,可建議對方利用社會福利、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等。 換句話說,繭居支援也應當把協助親子分開生活這個選項納入考量。實現這種支援方式,必須由支援端多方蒐集個人資訊;家屬不再為了解決孩子的繭居問題而執著於各自的角色,也就是「復原」的概念。

    關於如何判斷家屬守護已經瀕臨極限,精神科醫師齋藤環列舉三大標準──「金錢」、「壽命」、「暴力」。 首先分析「金錢」。日本政府提供給生活貧困者的最後一道安全網是「低收入戶補助」。當個人可以使用的現金等資產和勞動力等所有資源用在生活費上也無法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便能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申請時,地方政府會調查個人收入與資產,確認其他家屬「能否扶養申請人」。日本的《民法》規定「親子、夫妻、兄弟姊妹」有扶養義務。儘管受扶養權利者有數人,扶養義務則有親疏遠近之分,「連一片麵包都得分著吃」的扶養義務僅限少數。家長在子女成年之前必須提供「和自己相同程度的生活水準」,等到子女成年之後則以維持自己的生活為優先,有餘力再扶養子女即可。 日本的老年基本保證年金規定,必須符合繳滿規定期限等條件,才可於年滿65歲時開始領...

    日本在1990到2010年代之間出現許多新名詞,例如想結婚的「婚活」、想完美結束人生的「終活」、想懷孕的「孕活」,以及想把孩子送進公立托兒所的「托活」。無論是結婚、生子還是托兒,都不再像過去那樣順其自然,必須做出抉擇,採取行動,否則無法實現。 然而,想要建立何種家庭與如何生活,個人真的有選擇的自由嗎?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的確日益多元化,選擇的前提卻一點也不平等。大家看到虐童事件總會感同身受,正是因為孩子無法選擇父母。日本政府儘管速度緩慢,還是慢慢建立起保護兒童的體系,好讓這些出生於不幸家庭的孩子也能安心生活。 回想起1990年代,相信不少人都認為:「父母怎麼可能虐待自己的親生孩子?日本一定沒有嚴重的虐童問題。」然而日本的《防止兒童虐待法》成立於2000年,同一年成立的還有長照保險制度,這代表一...

    過去的繭居支援與青年支援都以戰後的小家庭模式為前提。這種家庭觀念鼓勵子女依賴父母,等到子女成長之後要求他們以父親或母親作為學習典範,賺取足夠的薪水以自立門戶。所謂的自立指的是失去雙親建立的生活基礎,自己養活自己。 然而經濟能力不足以自立門戶時,就算和父母同住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也無法搬離原生家庭。父母看似渴望尋求外援,其實還是想自行支援子女。倘若強迫子女一定要自己建立新的生活基礎,自然會陷入孤立無援。 在此情況下,小兒科學者熊谷晉一郎針對自立的觀念提出嶄新的建議:增加依靠對象。這個建議隱含許多提示。正因為可以依靠的對象有限,才會導致家屬撐到極限,最後發生悲劇。勉強孩子自立自強卻無人可依靠,最後遇上問題只會落得孤立無援。家庭不仰賴其他社會網絡,單憑自己的資源生活也可說是一種孤立無援。 有一個名詞...

    明彥曠職又欠繳房租,後來由父親畠山昭吉(化名,80多歲)帶他回老家。母親一繪(化名,80多歲)患病需要人照護,全家人都承受巨大的壓力。 明彥大學畢業後在首都圈找到工作,開始獨自生活,幾乎不曾與家人聯絡。 出社會工作3年之後,父親昭吉接到陌生公司打來的電話:「您兒子沒來上班,請問發生什麼事了嗎?」由於對方提到的公司名與明彥之前說的完全不同,他想向兒子確認卻又一直聯絡不上。打電話到原本從兒子口中聽到的公司,這才知道原來他早就離職了。 昭吉擔心起來,於是造訪明彥住的公寓,打開門的是髮長及肩的兒子。原來他進公司後經常犯錯,失去自信便離職尋找新工作,而且不斷重複這樣的生活。現在則是拒絕上班,又拖欠房租,隨時可能被房東趕出家門。夫妻倆判斷兒子無法繼續獨自生活,結清房租後把他帶回家。 昭吉前來找我商量時,...

  2.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新藥、新科技進不了給付名單,指示藥卻違法給付25年──健保費調漲後,我們能買到更有價值的醫療嗎? 許多人把特殊高價用藥視為健保財務殺手,但事實上,在許多療效不明、甚至低價值的給付,才是隱形的黑洞。 圖為示意情境。 (攝影/吳逸驊) 衛福部前次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指出,保守估計健保有1,500億的醫療浪費,推動逐步檢討機制,刻不容緩。 (攝影/余志偉) 醫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小組組長黃莉茵坦言,要檢討已經給付的項目,比引進新項目來的困難許多。 (攝影/王容慧) 醫療科技評估(HTA)在新藥、新科技納入健保中,扮演什麼角色?

  3. 2019年12月11日 · 1983年底,蔣經國擔任總統時期,銀行存款利率已經降至10%以下,這時已經研擬軍公教退撫新制十年的銓敘部,卻訂定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下限為18%,正式與銀行利率脫鉤,軍公教優存被以「18趴」代稱,也在此時開始。. 然而,之後銀行利率一路往下滑 ...

  4.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蔡總統宣示淨零轉型之後,運具電動化如何加快腳步? 一輛正在充電站充電的電動汽車。 (攝影/AFP/HENDRIK SCHMIDT) 蔡英文總統在422世界地球日首度宣示 「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 ,然而,針對各國淨零轉型政策中的重要一環「運具電動化」,台灣目前油車、電車一律補助的「油電平權」政策,被認為是不進反退。 學者指出,台灣在運具電動化方面已落後國際不只10年,政府必須重新宣示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才能達到2050碳中和的減碳幅度。 連台達電、積電等科技大廠都已成立「台灣氣候聯盟」,帶頭承諾在2030年前企業自有或租賃車隊須百分之百電動化,政府腳步如何跟上蔡總統的宣示?

  5. 2017年6月12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什麼是特別預算? 前瞻條例的8千8百億從哪裡來? 在政府年年入不敷出,常常高喊沒錢的情況下,前瞻建設一下子丟出8年8千8百億預算,不禁讓人好奇,已經捉襟見肘的國庫中到底要如何拿出錢來? 延續陳水扁、馬英九時期的作法,蔡英文政府再度使用「特別預算」幫前瞻建設籌錢,究竟「特別預算」特別在那裡? 為什麼不分藍綠,大家都愛用? 「從記者會一開始到現在,我聽不懂你們到底在講什麼⋯⋯能不能請你們簡要地告訴大家,你們到底要做什麼事情? 這些建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6. 2020年12月22日 · 呼吸器其實是一種限時醫療嘗試time-limited trial),是急性期必備的救命工具但如果病情已到末期它不僅無法改善病情反而可能因長期使用而產生併發症或讓病人在毫無生活品質的情境下繼續維持著生命長期插管病人家屬社會都受苦. 台灣呼吸器使用決策研究團隊左起台大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阮聖元台大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吳惠東台中榮總醫學倫理與法律中心主任許正園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所研究員陳麗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