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4年10月17日 · 那大概是從很小的時候接觸非原住民族的那一刻起,我在國小一年級時因為父母親在西部工作,曾就讀桃園的小學半學期,那時候就不斷被其他人提醒我是「番仔子」,雖然也沒有人欺負我,但就意識到自己好像某個地方跟別人不太一樣,且是持續不斷 ...
透過全球變遷而造成的原住民流動與都市化,對於原住民知識與適應所造成的改變中,我們要注意的問題在於:「傳統的環境知識與社群體制,如何在都市化或者遷徙之中仍然延續其韌性?
2016年8月25日 · 族群間的溝通橋樑. 相較於2012年臉書粉絲團的階段,方克舟認為主流媒體對於原住民族的報導有增加的趨勢,使得關注的民眾更多了。 「當然族群內部的溝通也很重要,例如:原民台主要的收視群眾是原住民,在很多議題上它們就要花很多心力在部落間、各族間的溝通,但我希望Mata Taiwan可以做的是彌補原、漢之間溝通的一個缺口。 」他將目標讀者設定在非原住民,藉由這個平台讓族群之間能夠溝通、釐清誤解,另一方面也讓台灣各個原住民部落之間能夠有聯繫、理解的方式。 此外,方克舟也觀察到,創辦當時既有關注原住民議題的媒體以及學術研究,傾向聚焦在某一個特定的社區或部落,「其實台灣向來不缺原住民族相關的研究,但裡面一些寶貴的觀點和知識都沒有被看見,因為它們目的本來就不是給一般大眾閱讀。
其他人也問了
移居都會的原住民如何創造出另一種都市原民性的風格?
台灣有原住民嗎?
當代原住民族的生活情境與都市有何關聯?
回鄉原住民如何發展?
原住民族都市生活有何不同樣貌?
原住民生活圈對於疫情中「社交距離」的疑惑是什麼?
原住民族聲景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可能性與限制 對等關係、不同文化轉譯之間的知識權力關係,以及殖民和政府 治理對於當地原住民的影響等。
2024年1月9日 · 若從更廣的視角來看,數十年來,台灣一直身處太平洋區域間政治及軍事緊張局勢的核心,這包含台海之間的軍事緊繃,美國如何介入兩岸議題,日本如何加入賽局等等,這些問題也在台灣內部引發不同利益團體及族群的激辯,特別是有關與中國的議題。
透過歷史記憶、生計方式、儀式交流和基礎設施的不同模式與經驗交錯,跨世代的溝通重新把不同時期離散各地的原住民世代連在一起;透過這些新的溝通需求和形式,我們看見新世代的原住民站在更前方的地平線上。
結論提出, 從原住民發聲政治轉向檢視策展人的策展觀點、 文本、位置, 而不僅是族裔身分; 致力於「 內部多樣性」、「 接觸地帶」、「難以面對的知識與歷史」 等認識論的展示文本,這種策展策略期望達到的溝通目的— 促進我群與他者關係的深化,所有公民更具備理解其他文化及其處境之能力。 關鍵詞: 身分( 認同)政 治、 本質主義、 內部多樣性、 接觸地帶、難以面對的知識. 前言. 西方原住民文化再現的策展脈絡,有二波重要轉向。 一是起自1980 年代「身分( 認同)政 治」(politics identity,以下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