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法人分析表示,台灣面板廠目前有兩個領先、兩個落後。 領先的是超高解析度 電視面板 (4K2K)及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而落後的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落後韓國、液晶面板產能落後中國。 但最初台廠投入OLED面板時點領先韓廠,產能更曾大幅領先中國面板廠。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6月17日 · 面板級封裝技術導入有助於台廠面板廠尤其是群創發展,群創去年宣布投入面板級封裝布局成果,截至2024年第1季產能已被訂光,2024年第3、4季產能 ...

  3. 2023年1月3日 · 歡慶二十年的群創,是台灣面板產業的一部簡史。. 面板業從政策的「兩兆雙星」、郭銘喊出的「眼球革命」,到了2022年,頭也不回地,告別曇花一現的疫情紅利。. 做慣了年年更迭、以量制價的生意,如今的群創用三年,只為「磨」一個汽車顯示器的 ...

    • 面板市況不佳,台韓面板廠同悲
    • 市場不佳,韓廠轉往oled發展
    • 台灣面板廠積極轉型求生存

    此番說法果真得到驗證,今年以來俄烏戰爭、中國封控效應與通膨壓力下,終端消費需求不振,導致整體通路庫存水位偏高,進而壓抑品牌廠商拉貨力道,加上中國面板廠產能大開的壓力下,直接衝擊台灣面板雙虎的營收獲利表現。 友達今年第2季單季由盈轉虧,稅後虧損 56.32 億元,單季每股虧損0.59 元,拖累上半年表現,每股虧損 0.05 元;至於群創上半年淨損為28.5億元,每股虧損0.27元。 然而,潮水退去後,不止台灣面板雙虎交出赤字成績單,就連南韓的LG Display(LGD)第2季也難逃虧損的命運,營收獲利雙雙下滑。 面對面板的現況,根據市調單位Omdia的報告指出,6月初面板業的平均稼動率約 77%、為過去5年來低點,面板廠獲利能力持續惡化。

    今年經濟不樂觀,導致液晶電視銷售疲軟,TrendForce也跟著下調液晶電視全年出貨量約1.95億台,但中國新開的面板廠卻持續挹注新產能,導致面板業將面臨近5年來最嚴峻的供過於求情況。 由於市場高積的庫存待去化,同時價格難以與中國競爭之下,日本面板廠率先調降產能利用率,友達與群創跟進陸續釋出依市場需求彈性調節產品組合與產能利用率的訊息,南韓的LGD直接將下半年玻璃基板投片量大砍10%,專注於生產OLED面板業務,並且漸漸淡出LCD業務。 至於三星在2020年早已宣布要停產LCD面板,三星電子所需面板將以外購為主,先前由於疫情衝擊導致面板供貨吃緊,讓三星延遲LCD面板停產計劃,並規劃要在6月底將最後一條生產線轉作QD-OLED面板,也由於電視面板需求疲弱,讓三星的改造計畫也先喊停;台灣的友達與...

    由於中國業者在政府補貼與加上10.5代產能大量開出,京東方、華星、惠科等業者為了爭市佔,更是不計成本全力搶進,相較於台灣面板廠資金來自於自由市場,每分錢都得錙銖必較,因此中國大舉投資興建面板廠時,早就意識到無法在與中國面板廠競爭,因此積極規劃轉型退出拚產能的賽局。 市調單位WitsView副總邱宇彬指出,相較於中國龐大的產能與政府的補貼,台灣的電視面板成本無法與中國競爭,出貨量逐年下滑,逐漸轉往高階的電競筆記型電腦與監視器、航太、車用、工控等利基型產品發展,與液晶電視面板開始「漸行漸遠」,以降低殺到見骨血流成河的大宗物資的衝擊。 在攸關存亡關頭之際,友達與群創近年更是積極進行轉型策略。隨著全球顯示科技產業持續朝向跨領域整合,因此在友達提出雙軸轉型策略中,將產品透過往高階產品 (Go Prem...

  4. 5 天前 · 業界近期採用山太士 (3595)公司新一代材料科技,對玻璃基板多層線路及封裝翹曲抑制取得重大突破。. 從工研院展示370mm X 470mm 先晶片製程玻璃基板 ...

  5. 4 天前 · 新世代顯示技術 帶領臺灣面板產業再蛻變. 整理/劉麗惠 圖片提供/工研院. Micro LED技術不僅較LCD與OLED具備多重特色與優勢,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成為備受矚目的新世代顯示技術,預期將顛覆整個面板產業,是以工研院除積極投入資源進行應用與技術 ...

  6. 2024年4月28日 · LED. 台灣面板廠發展新一代技術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 ),產業界看好未來應用面。 不過也有業者憂心是否會重蹈當年發光二極體( OLED )被韓廠超車覆轍,分析師指出,中國瘋狂投入高世代液晶面板建廠,造成供過於求,才會打亂當年廠布局。...

  7. 2017年5月25日 · Micro LED技術不僅較LCDOLED具備多重特色與優勢,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成為備受矚目的新世代顯示技術,預期將顛覆整個面板產業,是以工研院除積極投入資源進行應用與技術創新,並攜手產業界組成Micro LED國家隊,期能加速臺灣Micro LED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