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8年8月22日 · 1地震前兆有哪些現象生物異常許多動物的某些器官感覺特別靈敏它能比人類提前知道一些災害事件的發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預報風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礦井崩塌或有體等等至於在視覺聽覺觸覺振動覺平衡覺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輔助判斷作用對不同的動物可能有所不同看懂地震前的5個預兆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2018-08-07. 近年來,全球地震頻發,最日,印度尼西亞就發生了7.0級的大地震,大地震造成了上百人死亡,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3. 2018年8月7日 · 其實在地球上地震的發生頻率幾乎每天都有的雖然地震無法準確的預測但是地震前會有一些明顯的預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地震來臨時的5大徵兆吧1地震預兆生物異常. . 許多動物的某些器官感覺特別靈敏,它能比人類提前知道一些災害事件的發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預報風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礦井崩塌或有體等等。 至於在視覺、聽覺、觸覺、振動覺,平衡覺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輔助判斷作用,對不同的動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隨地震而產生的物理、化學變化 (振動、電、磁、氣象、水氡含量異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動物的某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發生異常反應。 地震生物異常現象表示為牛、馬、驢、騾 驚慌不安、不進廄、不進食、亂鬧亂叫、打群架、掙斷韁繩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驚跑等。

  4. 2021年11月11日 · 2021/11/11 20:30:00. 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在某些以地震預測為名的臉書社團中經常可以看到網友聲稱耳鳴並暗示可能發生地震在地震發生之前大自然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徵兆這些現象被地球科學家稱為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 您可能好奇被官方納入地震前兆研究的現象有哪些?...

  5. 2019年9月21日 · 資料照記者簡惠茹攝2019/09/21 11:09.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九二一大地震今天滿20年台灣地震前兆研究今年也帶來重大突破證明震前電離層濃度變化不是偶然揭開地震前兆的物理機制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以衛星離子速度資料證明集集大地震前地表附近電場變化映射到高空電場電場方向指向西方後震央附近電子濃度因此急遽下降超過平常5成劉正彥以美國DMSP衛星的離子速度變化資料,解開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前出現的地震前兆機制,劉正彥指出,原本科學界只知道地震前離子濃度會產生變化的現象,但是此現象從何而來不得而知,因此也常被質疑或許濃度只是在地震前碰巧產生變化。

    • 概览
    • 宏观前兆
    • 微观前兆
    • 形成及主要特征
    • 传播规律
    • 前兆信息探测
    • 与地震发生的关联
    • 识别方法
    • 常见异常
    • 地震前动物反应以及动物的异常表现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震活动异常、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异常、动物异常、地声、地光、地温异常等等。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其中动物异常是震前征兆的普遍现象,由于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敏感程度的差异,所反映的异常状态和特征也不一样。如隆冬季节数百条毒蛇出“洞”或“自寻短见”,成千上万只青蛙携幼搬迁,离开震中数百米等。由于地震宏观前兆的特征突出,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相对易于发现,因此是在大地震群测群防中最适合普及的方法。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若用传统连续介质观念,将地壳岩石层作为整块固体来处理,则必然得出结论:任何前兆只有当应力接近屈服应力时才会出现,然而,长久以来,以此观念为基础的观测得到"清楚的、确定的、有物理机制的前兆很少",这是由于对地壳岩石层认识的误解和观测方法不合适而造成的。只有将地壳岩石层作为离散态颗粒体系,才可获得对地震前兆及其探测 的正确认识。

    地震发生前,必然有能量积累过程。岩石层块受到推压作用达到可克服摩擦力和边界断层泥阻力时,会发生滞滑移动,挤压断层泥,又推动下一岩石层块运动,就这样渐次使其他岩石层块发生移动。这种作用和移动在地层中一定以力链形式传递。随着力链涉及的岩石层块增多,所受到的摩擦力和阻力也不断增大,也可能力链后端遇到大岩石层块或非活动断层,导致某些力链会积累很大作用力,其薄弱处则可能发生地震。因此,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是能量积累过程的岩石层块滞滑移动和力链传播,以及地震将要发生时震源附近地层中作用力的持续增大,这些地震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的。

    根据颗粒物理原理,前兆信息主要以岩块滞滑移动、断层泥压缩或剪切形变和力链方式传递。地震前兆发生时,在各岩块分别相继滞滑移动情况,前面的岩块受的作用力大,其后岩块受力依次减小。当遇到后面某个大阻力岩块而不易移动或锁定时,前面所有岩块随滞滑移动的逐步积累,所受阻力不断增大,锁定岩块上作用力随其前断层泥被压缩而增大。

    地震前兆信息的探测首先是要观测和判定积累能量的力链及其状态,通常所能观测到的异常变化可给出有用资料。岩块的滞滑移动、力链分布、岩块锁定及组合、岩块中力的积累等均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观测获取,构成有效前兆信息。一些大地震的前兆信息可传播很远,传播时间可持续数月或更长。只要探测点足够多,断层边界相对位移测量、土层沙坑中应变测量,地下水位观测等均可能给出岩块的滞滑移动和锁定、力链分布的信息,同时给出信息传播时间次序。如,地震前观测到的地下水位异常由外围向震中转移的现象就是前兆时间次序的表现。岩石中应力—应变阶跃观测可识别岩块是滞滑移动还是锁定,若观测到非单调上升的阶跃,且应变阶跃值变化很小,如小于10-6,则表示岩块仍然滞滑移动,在此岩块之前的力链上暂时不会发生地震。若观测到单调上升的阶跃,表明此岩块己锁定不动。当应力阶跃持续增大到足够高时,则在附近岩块区域将可能发生地震。岩块受压作用力很大和即将发生地震(破裂或错动)时,特别是大地震,除可观测岩块应力—应变单调上升的阶跃外,还会产生其他次生效应的前兆现象,如电磁、电离和次声波等。从而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用瑞利波、地电、电磁、重力等探测方法也可以获得有用的前兆信息的分布和变化,这些信息取决于地层被压缩的程度。非力链区域观测不到前兆信息,这些区域不会发生地震。

    前兆信息探测采集数据均须以尽量短的时间间隔,如以秒或分钟值记录为好,至少不应该将数据作天以上的平均取值。若有足够多的探测点,就可以获得前兆到达各处的即时信号,包括方位、区域、时间、变化大小等较完整的信息,并可区分不同前兆的来源。

    观测到岩块的滞滑移动并非就是地震前兆信息,但地震前兆信息必定以滞滑移动和力链形式传播,要根据以上所述的综合观测结果,判定力链的形成、分布和能量积累情况。

    地震孕育到地震发生的全部运动过程包括:大地构造力对岩块的初始作用、岩块的滞滑移动、岩块力链分布和传递、岩块锁定及组合、岩块的断裂或错动(即地震发生)。

    已有的大量探测事实说明,这些过程大部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探测到,形成有效前兆信息。关键是探测和确定岩块滞滑移动和岩块力链上能量的积累过程。主要特征和探测要点是:前兆信息力链传播,必然分布不均匀,各地前兆信息差别很大;一些大地震的前兆信息可在103千米范围用不同方法探测到;断层边界"蠕变"测量得到的跳变式相对位移,即为岩块的滞滑移动;在岩石中难以探测到与屈服相应的应力—应变变化,却可探测到"阶跃",可判断滞滑移动、力链分布、岩块组合移动及锁定;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表明地层受挤压和岩块滞滑移动;土层沙坑中探测岩石块移动和断层泥压缩引起的土层形变;瑞利波、地电等也可反映受压地层密度或弹性模量的变化。

    自然界的许多奇异变化,并不都是地震前兆,所以发现异常后,要注意与非震干扰因素加以区别。

    一般来说,产生非震的动物异常的因素有天气变化(如鱼类上浮,蛙类迁徙)、生理变化(如动物生病、发情)、环境变化(如水体污染)、敌害侵扰等等。产生非震的地下水异常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蒸发、气温、气压等)、水文、地质、土壤、生物等几个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灌溉、开采、注水、排水等等。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的因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或气象异变,地表形变等。

    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的特点:

    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地质构造控制,呈条带状或与本地构造线一致的方向分布,未来震中区相对密集。

    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 、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的侵入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的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通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摩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摩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只能感觉得到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分、狂躁不安,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在浅海处见到深水鱼或陌生鱼群。鸡飞狗跳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jiù]、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6. 2024年4月24日 · 地震發生後大家或許曾在新聞上看到地震前曾出現諸多異象比如地面出現大量蚯蚓地下水突然消失等到底地震是否有前兆可循?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釋疑 ,目前科學家仍無法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與規模;儘管民間有預測地震的謠傳,像是 國家實驗研究院提到...

  7. 2024年5月17日 · 台灣位於板塊活躍運動的交界處所以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大大小小的地震我們經常在和地震相處但到底什麼是地震? 地震怎麼發生的? 我們可以怎麼預防地震? 透過這篇文章,筆者希望帶你一起了解「 地震 」的身家背景,還有目前針對地震可以預先防範的措施以及相關資訊,讓我們透過了解地震降低震災所帶來的危害。 編按:🚨 2024 年 4 月 3 日一早 7:58 出現芮氏規模 7.2 的全台有感地震,花蓮縣和平鄉最大預估震度達 6 強,多個地區的國家級警報應聲響起,至今(5/6)更有多個不同規模的餘震陸續發生,氣象署表示目前的餘震為「 應力調整 」,簡而言之地球就像翹翹板,需要能量平衡才不會引發更嚴重的能量釋放,屬於正常現象,民眾不要太過恐慌。